在我從事藝術教育的這幾年,逐漸感受到教學的切入點需要廣泛的多樣性。倘若只是一味的強調繪畫技巧、媒材特性,學生也會感到學習疲乏、喪失動力及熱忱,因此需要從不同角度、類別來穿插在課程中,盡可能做到與生活結合,使學生能沉浸在學習的氛圍之中。
在修讀華語文課程和閱讀相關書籍時,我發現有蠻多技巧可以運用至藝術教學上,像是從文化層面切入、搭配時節來進行課程,如:鄰近春節時,可以搭配寫春聯(書法)、吹墨梅花(水墨)、剪窗花(剪紙)等文化課程內容,既應景又具使用功能。不只如此,常見的教學提醒也能應用在不同領域的課程之中,像是「教師無法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速度以及個別問題,必須隨時調整上課的步調和教學進度。「貪多嚼不爛」,寧可進度放慢一些,也要讓班上所有的學生都學會,若老師為趕進度而忽略了學習成效,對學生來說就是浪費時間」,這樣的教學提醒適用於各個領域,是每位老師都能用來自省的核心重點。
- 一個新手若想在短時間內成為專業的華語老師,就必須從實習的過程中得到經驗。唯有在情境中應用知識,並將知識與經驗融合,才是累積實力的不二法門。
- 華語教學是門應用學科,教師需要兼備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指可以理解、表達的語言學相關知識,像語法規則、語音原理、詞彙辨析等)和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指教學中特有的實務技巧,包括備課、語言練習、課堂管理、規劃教學活動、維持學習者動機等能力)。
- 理解的根本應是「知道怎麼」(knowing how)而非「知道什麼」(knowing that)。
- 從專業倫理的角度來說,教師與學生實需保持應有的分際,至少在有師生關係的情況下,不應發展出戀情關係。教師如何以婉轉的方式暗示、點醒有愛慕之情的學生,但卻不能讓對方因受挫而影響課業,甚至放棄中文,這之間的方寸拿捏需要智慧與藝術。
- 不管面對什麼程度的學生,在第一次上課時都不應高估學生的程度,寧可放慢語速,用基本的詞彙,從簡單的話題談起。
- Krashen(1983)認為「可理解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成功習得語言的必要條件;Long(1983)指出無論是學母語還是外語,成功學習者的特徵之一,是能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反之,習得就會受阻,甚至無習得可言。
- 新手教師可藉由調整以下項目,提高自己的語言調整能力:
1. 音量。合適的音量是連最後一排的學生也能聽得清楚。如果教師的音量過小,不僅會影響理解,也不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2. 語速。教師的語速要隨著學生對教師說話習慣的適應、學生的程度、教學的難度而調整。在學期之初、面對程度低的學生、講授新內容時,教師都應放慢語速,讓學生能不費力地跟上。
3. 停頓。教師在輸出新的內容、結構,或是長句、複雜句時,須善用句間、句末的停頓,以提供學生思考、解讀語意的時間。
4. 重音。在重要的語言點、內容上,教師可以用重音蘭來凸顯,以提醒學生注意。
- 無論是一對一的小班課,還是一對一百的大班課,都要考慮教學目標和效率量兩個問題。
- 學生該學哪種語言、文字,常與國家政策有關,就中文作為外語而言,多數國家的政府皆已明訂該國學生應學習的拼音和字體,教師必須按照當地政府或學校的規定行事,而非依個人的好惡來決定要教什麼字體。
- 準備教學包含:
1. 仔細備課
2. 清楚教學目標,並根據目標準備教學材料、教具、評量。
3. 安排教學活動,可分為引起動機的導入活動、包含語言點的教學內容展示、可供評量的任務活動、課後作業和學習單。
- 確認自己所使用的目標語(target language)是學生能理解的。
- 教師無法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速度以及個別的發音問題,必須隨時調整上課的步調和教學進度。「貪多嚼不爛」,寧可進度放慢一些,也要讓班上所有的學生都學會,若老師為趕進度而忽略了學習成效,對學生來說就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