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風和日麗的好天氣裡,欣賞了最近北美館展出的「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畫展,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膠彩畫」這個名詞。
北美館這次的主題色系,是藍、白、紅、綠的元素所組成,也是種舒服的混搭色調。尤其館內的大片落地窗,倒映著館外紅色的裝置藝術影像,很喜歡這種美感。可能是因為地板材質的關係,沒有水,卻感覺有水波紋的清澈明亮。
展覽名稱用「喧囂的孤獨」來呈現膠彩畫在台灣發展之過程,形容它順逆起伏和幾經流變的更名,應該是種既喧囂又孤獨的矛盾吧。
膠彩繪畫起源於中國,古代稱其為「丹青」 (指中國傳統繪畫所用的顏料),後來東傳朝鮮、日本,於日據時期傳入台灣。當時台灣稱其為「東洋畫」。
1950年代時期,因被質疑其畫風究竟要歸類為「日本畫」還是「中國畫」,為了避開意識形態的立場和爭議,台灣畫界於 1977年正式定名為「膠彩畫」。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開展!一探陳進、郭雪湖、林之助等51位膠彩創作者作品
「膠彩畫」是什麼?膠彩畫,又稱「岩彩畫」、「日本畫」、「東洋畫」,是一種以膠(可由動物或植物提煉)為黏著媒介,將其混合天然礦物的粉末,並且與水調和後,用畫筆在紙、絹、麻或木板上的一種作畫型式。
與水彩、油彩不一樣的地方是,膠彩畫的畫法需要層層疊疊,它的層次就會比較豐富,所以也需要時間的等待,對於現代社會的快速步調,有些人會覺得膠彩畫太麻煩,因為過程繁複,但也有人就是喜歡這種迷人的獨特慢步調。
膠彩畫之所以無法普及推廣是因為,膠彩畫的製作是以膠混合水為媒介,再將顏料調和後,先畫第一層,等其風乾之後再畫第二層,多次重疊作畫於紙上,畫家在開始作畫之前,會先在畫紙上刷塗膠礬水,以利後續顏料之堆疊。但刷塗膠礬水,容易造成書畫作品偏酸,不利保存,再加上如果顏料層堆疊過厚,顏料也會容易剝落,造成作品硬化和脆化等現象。
膠彩畫除了不易保存,畫法繁複之外,膠彩畫的專用紙,以及製作的材料都是從日本進口,價格昂貴。但在林業試驗所對於手工紙不斷的研究之下,現在已經研製出保存性極佳的國產紙,預期將會對膠彩畫的保存及推廣有所貢獻。
特別喜歡這幅畫。剛開始,遠遠的就被其色彩和悠閒的畫風所吸引,後來導覽人員說,這幅畫是出自一位年輕人之手,想像不出作者在製作這幅畫時,只有二十幾歲,但他以自己的形象創造了「老頭」這個角色,這是第二個吸引我的地方。很好奇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是如何來揣摩「老頭」的心態樣貌。
作者~華建强,在畫中以多變的色彩和造型,描繪生活裡的各種狀態,彷彿穿梭在每個華麗又詭譎的夢境中,透過藝術展現新舊交融和個人獨特的想像力。
如果想更了解膠彩畫的魅力,可以觀賞下面兩部影片,會對膠彩畫有更深入的了解。
「喧囂的孤獨:臺灣膠彩百年尋道」的展廳在一樓,看完展覽,沿著樓梯往地下一樓走,左手邊會先看到美術館的TFAM藝術書店,販售豐富完整的美術館出版品,有展覽專輯、典藏研究專書、現代美術期刊等等。
再往前走,會看到有一間隱藏在美術館地下一樓的咖啡廳「Wild Open Space」(WOS)餐飲空間,雖然到美術館看展好幾次了,但還沒造訪過這家咖啡廳,於是和朋友們決定就在這邊用午餐。這家咖啡廳即使位於地下一樓,但室內空間採光明亮,空氣也很流通,沒有位處於地下室的空間壓迫感。
這家結合餐飲、音樂和藝術的文青風咖啡廳,給人明亮又溫暖的感覺,很適合看展逛累了,進來喝杯咖啡、吃塊小蛋糕,休息一下。
Wild Open Space (WOS)餐飲空間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電話:02-2595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