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圖」與「迷因(meme)」在現代網路文化中已經變成了日常溝通的一部分,但兩者其實有著不同的定義。
梗圖,通常是以一張圖片配上簡單文字的形式出現,這些圖片通常來自於電影、動畫、漫畫、名人照片等,再配上符合當下情境的幽默文字,從而創造出有趣的效果並使受眾產生共鳴。最常見的例子就是表情包,那些誇張的表情圖能夠在聊天的過程中,迅速向對方傳遞情緒。
迷因(meme),則是一個較廣泛的概念,它不僅限於單張圖片,而可能是圖片、影片、文字、行為模式等等,能夠通過模仿、修改而被快速傳播。因此迷因的範圍比梗圖更大,能涵蓋更多形式的創意,甚至包含所有被延伸或改編的迷因們,這類似於一種網路「文化病毒」。
簡單來說,梗圖是迷因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透過圖片來傳遞信息,而迷因則更像是文化現象的概括與傳播。
梗圖與迷因之所以在網路世界迅速崛起,原因主要可以歸結於以下幾點:
梗圖與迷因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趣」,它們通常很短,卻能瞬間點燃大家的笑點。無論是日常生活的搞笑片段、網路上的潮流事件,還是社會現象的反諷,這些內容都能迅速引起共鳴。而且由於它們結構簡單,觀看或理解起來幾乎不需要時間成本,甚至一眼就能掌握精髓,這使它們比長篇內容更具吸引力。
迷因的爆紅,部分原因是它有高度的可創作性。你不需要是專業的設計師、不需要具備任何技術,只要你有想法、有創意,能觀察捕捉到某個有趣的瞬間或現象,隨便用手機上的應用程式或是線上版網站就可以製作屬於自己的梗圖或迷因,進而分享給他人。這也讓迷因成為了一個「全民創作」的領域。
迷因與梗圖之所以能引發如此強烈的共鳴,還在於它們能將某種情緒、狀態或文化現象濃縮成一張圖片或一段影片,並完美地反映出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讓人忍不住笑出來。當你看到一張搞笑的梗圖,可能立刻就會聯想到自己曾經歷過的類似情境,這種切身體會的帶入感,讓人能產生共鳴且覺得有趣。
梗圖和迷因究竟有多流行?現在有大量的帳號、社團專門分享這類搞笑內容。這些帳號和社團不僅僅只是創作或分享梗圖和迷因,而是將其打造成一種品牌,透過定期發布有趣的內容,吸引大量感興趣的粉絲關注,而這些粉絲再將自己覺得有趣的梗圖和迷因發送給親朋好友,從而達到病毒式擴散的效果。
企業也逐漸開始意識到迷因文化的強大力量,並將其融入到自己的行銷策略中,若企業的調性是走輕鬆幽默的路線,那麼迷因不失為一個讓品牌變得更加貼近消費者的方法。
由於迷因能快速在社交平台上擴散,當一個品牌成功使用迷因進行宣傳,這種幽默的內容會被大量轉發,達到病毒式傳播的效果。這種傳播方式不僅成本低,效果也非常好。
使用迷因可以讓公司形象更加輕鬆、活潑,打破傳統企業給人的「冷漠」形象。例如,全聯、蝦皮等公司時常在社交平台上發布搞笑的迷因,甚至針對當下的時事或文化潮流製作專屬的梗圖,讓消費者覺得品牌「跟得上潮流」。
公司透過迷因來塑造一個幽默、有趣的品牌形象,能夠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相比起傳統的硬性廣告,幽默風趣的迷因往往能更快地抓住消費者的注意力,並讓人印象深刻。
總結來說,梗圖與迷因的力量不容小覷。它們從網路上博君一笑,發展成為了一種具有高度傳播力的文化現象,讓每個人都能輕鬆參與其中,並使企業在行銷上找到了新的途徑來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無論是個人創作,還是品牌行銷,迷因的魅力都在於它能夠用最簡單的方式,帶給人們最大的笑聲與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