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北藝博收盤之際趁熱來檢討,多少還有點希望激起些許漣漪。否則過了一個禮拜大家冷掉,不免給人馬後砲之感--畢竟今年藝術市場是沒有最冷,只有更冷的。
台北藝博普遍反應是今年比去年進步。表現在展場空間配置、動線的改善是有目共睹。藝廊展出雷同風格作品的怪象輕微了,甜萌娃娃的惹眼病情也減緩了,明目張膽亮出仿冒與複製品的劣行已斂跡,這都是本屆評審委員把關的成果。儘管不少藝評人與藝術家對台北藝博的藝術品質仍不苟同,甚至憂心年輕人被餵養太多速食藝術,對鑒賞與創作的觀念會有不良的後遺症。但我要重複一句:藝博會,就是商展,不是雙年展。在最現實的立場來說:展商也不能漠視客戶的喜好。講更直白:與其鄙夷畫廊在藝博會推出沒有深度的「視覺消費品」,不如質問台灣數以萬計的藝術教育家:為什么沒辦法訓練出國民的藝術品味?
期待台北藝博在全球不景氣的市場裡一枝獨秀,是不實際的。但就我第一天預展與收盤前訪查所得:今年業績大體上差強人意。然而,國外業者、傳媒對台北藝博卻較冷淡了。
或許有人問:畫協與台北市文化局不是豪氣干雲喊出「台北藝術週」嗎?
縱觀所謂「台北藝術週」,從文宣到活動,我的評論只有一句:外表非金玉,內容如敗絮。
台北藝博預展當天下午四點,我與The Art Newspaper 亞洲版編輯在入口處不期而遇,他說剛到,是刻意跳過記者會不參加的。查看這幾天的新聞,果然境外媒体只有Artnet中文版行禮如儀報導了一篇,其餘齒及對台北藝術週與台北藝博的,一字不見。主辦單位畫協確實邀請了境外業者來台參訪,但除了被當成近悅遠來的樣板,參訪交流安排闕如,間有稀客來台,從媒体到藝術、學術機構不得而知,完全浪費深化了解、促成合作的機會。不少外賓的不滿,溢於言表。
從宏觀到微觀,台北藝術週的外宣徹底失敗!
或以為台北藝術週首要任務是摶聚藝術社團,發揮綜效--我也不懂抱團好處在哪?但主事者必大言炎炎指著台北藝術週官網說:「瞧! 我這不就把美術館、畫廊都列入介紹嗎?」姑且不提那個臉書發文介紹曝光時被很多人誤會是建商都更的廣告,滿懷希望以為爭取了一線建商的贊助;這官網,除了放上各機構照片圖檔一幀,謄錄機單位簡介,再附上超連結,還做了什麽?在Google鍵入台北、畫廊、美術館這三個關鍵字,不就好了?何必重複谷歌的工作?再仔細瞧活動內容,除了台北藝博,有一個大項叫做「國際論壇」進去一看:就只有三位國外嘉賓的演講宣傳!妙在:台北藝博期間明明轟轟烈烈舉辦了諸多匯聚了國內外專家、學者、業者的講座,這都統統不算。這除了為經費科目核銷,我還真想不透原因。早在宣佈台北藝術週的記者會,諸如視盟等組織也挺身共襄盛舉。結果呢?幸經當事人指點,我才在「藝文響應」項目的「福利社」子目的「相關活動」細目裡赫然找到10/25「我是藝術狂--青年圓桌會議」而在藝術週除了故宮還找小生小旦唱了小段昆曲,以茲慶祝,絕大多數列名機構是Business as usual,以不變應萬變。然而,同時期台北的藝文展演決非一片沈寂。例如:空總C-Lab在舉行未來媒体藝術節、立方藝術空間在搖滾印尼、水谷藝術的「直行、無需轉乘」韓國藝術展迎來收官,林林總總的活潑氣象,都是台北藝術週的遺珠。10/25~10/28文華東方酒店辦理的文華藝術博覽會,也被台北藝術週視而不見。或云:那些是骨董商居多。骨董書畫就不是藝術嗎?故宮呢?
一言以蔽之:台北藝術週並沒有服務到藝術社群。而業者對藝術週的存在也普遍無感。
台北藝術週主辦單位或許還會振振有辭表示:這兩週他們做足了公關宣傳,對廣大吃瓜群眾產生很大的效應。口說無憑,我用Opview來檢視網路聲量發現:網路聲量主要就是新聞報導,而引發的正面情緒僅佔23%,且網路相關回應第一名有兩則,一是市議員戴錫欽參加台北藝術週,一是完全無關的巨人染創作展。而文字雲裡的詞頻次數也顯示:台北藝術週的頻數78則,甚至低於畫協理事長陳菁螢的105則。可以推論:在吃瓜群眾心中,台北藝術週的魅力,還不及陳菁螢女士一人。
台北藝術週官宣之際,某資深藝術家興高采烈對我報喜。我當時不好澆冷水,但對政府的積極態度不敢期待。果不其然,台北藝術週期間,台北市政府除了開幕剪綵,跡近神隱。我本來不奢望文化局、觀傳局提撥特別預算,辦活動,但是,最起碼的協調各展館憑簽到活動折扣、藝術書籍與藝文活動優惠都沒有;相互宣傳的新聞稿、海報?沒有;藝術巡迴公車?沒有;近在咫尺的白晝之夜、城西生活節,同是台北市的活動,也不協調串聯。我幾年前就公開批判過政府不願舉手之勞,寧願灑錢放煙火無人機。果然,台北市政府又一次證明我的先見之明。
藝術週在多國已經是年度常規,藝術圈濟濟多士,不可能毫無所悉,也本不需要外人指點迷津。首屆台北藝術週之落漆,只能以「心不在焉」來解釋。但如果對照台北藝博核心展區部份藝廊「僅以快銷為己任,置產業形象於度外」絲毫不比一流商展以揭櫫產業前景、回應時代挑戰為主題展區,就能對今日的台北藝術週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思過半矣!
第一、第二屆台北當代藝博會舉辦期間,衛星藝博會林立,台北五星級餐廳全部訂滿的美景記憶猶新,當時真是有藝術週之態勢而無其名。如今台北藝術週要靠台北藝博一柱擎天,自是獨木難支。然而,正因為不景氣,官民各方才更要爭氣。如果當責者不爭氣,那我可以鐵口直斷:產業永遠不會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