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在書中提到這寓言,以闡述一個人生現實:每個人都像那個在井壁上掙扎求生的旅人,不管多努力緊抓樹枝,仍然無法阻止老鼠把樹枝咬斷,然後被井下的惡龍吞沒。
我們無論多用心求存營生,總難逃一死,所有計畫和成就化為塵土。在死亡的大限來臨之前,每個人都面對必然的死亡以及難以避免的疾病、意外、分離、失敗等,這一切都會帶來焦慮。寓言中的旅人也許會焦慮剛才追逐他的野獸會不會跳進井裡與他與他同歸於盡,或者他死後家人生計會不會遇到困難。我們則可能會焦慮自己死前還沒完成人生目標、還沒看到兒女自立,或者焦慮自己有一天患惡疾、出意外,會給至親帶來麻煩。這些焦慮會讓我們陷入對未來災難化的想像而感到灰心,或沉迷於如何確保禱告「靈驗」、如我們所願蒙應允,或把心思圍繞著健康問題、財務問題、養家問題,心心念念要找出解決辦法,這一切都讓我們難以專注禱告。
主耶穌了解令人焦慮的人生處境。馬太福音第六章記載耶穌在山上教導門徒天國價值觀,在主禱文(第9~13節)的下文,耶穌勉勵他們不要憂慮:「你們哪一個能藉著憂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所以,不要憂慮,說:『我們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要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都知道。你們要先求神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第27、31~34節)耶穌一語道破焦慮之無用(第27節),解釋不用焦慮的原因(第32節),並提出對應的禱告內容,即祈求天父供應每天足以維生的飲食(第11節),以及上帝的國和義(第34節)。
專注禱告就像寓言的主人翁所做的。他在大難臨頭之前,發現張口可嚐的蜂蜜,體認到自己當下能做的事有限,無法一手握樹枝懸於半空、一手把害命的老鼠甩開,也無法哀求井下的惡龍饒命。於是,他選擇捨棄焦慮,單單品味當下一絲天賜甜蜜。專注禱告也像耶穌在山上所吩咐的。既然我們對於人生各種焦慮所能做的事有限,無法「藉著憂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太六27),不如選擇捨棄焦慮,透過禱告安然地把日用所需的仰賴天父(太六11),獻身於那持久到永遠的天國事業(太六34)。
禱告的目的並非逃避人生當中的危難、失敗、生老病死等,即使我們真的做「避凶」禱告,蒙應允與否也取決於上帝的主權。何況耶穌從來沒有教導門徒,祈求天父確保他們衣食無憂、盆滿缽滿、無災無難。專注禱告是信靠上帝的展現,代表我們無意憑己力確保我們無權確保的事、擔心無須我們擔心的事。禱告也是人生優先順序的展現,代表我們願意暫時把近憂遠慮排開,心思焦點則投放在上帝每日的供應和祂的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