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病之前無藥,機之外無教--所謂:因病施藥、觀機逗教(四攝/四無量/四悉檀[1]),約時被機而出教,則法不徒說、機無空過。若眾生無病,則諸佛寂靜。
22.《選擇要決》:「一明一暗,天之常也;乍現乍隱,聖之權也。」念佛人身在世間,心繫淨土,要有這樣的平懷淨願:「讚謗皆結來緣,自他同往安養」。
23.參禪要在行住坐臥、歷緣對境中,或有悟處;念佛能在柴米油鹽、待人處事中,亦不忘失。這是「心得決定」,而持之以恆。
24-退休多年 答友人問:古稀今不稀--沒大用,少煩惱,爬山散步,吃飽睡早,眼耳鼻舌身遲鈍,腦袋靈活能思考,每天念佛,不少;如此這般,很好。
25-每當我被種種負面情緒折磨得難以自拔,以前所學的戒定慧都使不上力,只能近乎哀嚎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看啊,我就是可悲(惡)之悲的人,只懂這無救(助)之救的法。
26- (亞歷山大)山不來我這裡,我就去山那裏。生意人有兩種:坐賈(來店)、行商(外送);傳教師也有兩種:坐在道場等人來,或走入群眾滿所求。那一種較順乎時代脈動與人性需求?《般舟讚》:定善一門韋提請,散善一行釋迦開;定散俱回入寶國,即是如來異方便。
27-雖一心念佛,對世間仍多看不開的自我糾纏,非關他人。只能繼續念佛,由佛光攝受而淨化,也更發現自己確是煩惱深重之凡夫,若佛不救必墮落,若不往生必輪迴!元.古林清茂<無量壽佛像讚>:「瞻禮無忘十二時,故鄉端可與心期。彌天相好清涼月,映日蓮開白玉池。為一切人垂只手,現無邊界展雙眉。眾生念念皆相似,空盡塵勞不用疑。」
28-世人以為「眼不自見 ,刀不自割」,故須借他(外)為鏡以自照。《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然而,銅若蒙塵、史若偏袒、人若不正,則所鑑照者,必不客觀、不如實,皆是世間之「無常有漏」法,不可依準;唯以「法」為鏡,乃能照出眾生之種種根機(業習、心性),因為,法是佛說,佛乃無上正等覺,其智無所不知,且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者,能如其所是(本然)的照見眾生之真實面目,無所遁形。
29-讓我們的笑容,充滿了青春的驕傲,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2]!這可以是一種共同的期待,然而,明天的明天……,世間人的結局是:一副棺材等著你;學佛人則被告知:末法惡世多劫難;唯念佛人彼此深信:命終往生安樂國。
30-今天,念佛了嗎 ?不論信什麼教,學哪一宗;「南無阿彌陀佛」是人間共通的語言,獨自稱唸或對人問候,充滿了歡喜與吉祥;有念有益, 惠而不費--何樂不為? 敬邀您一起唸佛, 每日十百千聲,久而成習,身心越清淨,世間也越祥和。
[1] 慧遠《大乘義章》卷二,釋「悉檀」為「宗、成、理」。法門教義的宗要、歸趨,為「宗」。據教義而說宗要,義理無違,為「成」。諸法之意趣,為「理」。天臺宗云:佛對不同根機的眾生,以四悉檀而遍施、利益之。 [2] 1985年台灣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