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一點一點的死去:《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部看得有點艱難。陳智邦(綽號釘仔,楊卓叡飾)跳海自殺,主角賴健祐(郭品希飾)趕到現場,卻看到本人的魂魄,魂魄無法言語,只能比手語,要求他「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後來跟著他回家,之後做什麼都在一起。陳智邦的手語賴健祐看不懂,又不敢碰他,故事就在魂魄相依的狀況下展開。


raw-image


  兩人是最好的朋友,賴健祐的腦子和表現很直,對陳智邦了解不深,陳智邦則很明顯對他別有情愫。整個故事僅僅圍繞著兩人的周遭關係展開,但我直到最後,才慢慢理出共有五角關係:陳智邦→賴健祐→阿皓學長(黃聖球飾)→賴健祐哥哥賴健忠(李振浩飾),而賴健忠(高三生)與小涓老師(賴健祐與陳智邦的班導,也負責手語社,陳庭妮飾)是師生戀愛關係。賴對陳智邦是朋友(至少從國中認識到高中),對他很容忍,陳智邦的綽號釘仔來自於國中時長了滿臉沒有冒出頭的痘痘,現在皮膚很白,無論何時,陳智邦都很介意賴跟他交朋友會被笑,賴口頭上說不介意,但也覺得陳智邦這樣跟著他很煩,一看到學長就會忘了陳智邦的存在,藉此抗拒陳智邦的死亡;陳智邦一吃醋就不理人,也不離開,直到他們一起去看流星,陳智邦對賴說,我有一個祕密,說出來就會消失,然後就不再出現,賴在陳智邦消失之後與周遭的互動才意識到陳智邦對他的感情(以及自己對學長的感情),最後用自己的方式與陳智邦告別。


raw-image


  ……以上都是不確定的劇情概述。因為整部電影,都在探索主角賴健祐自身的情感,屢次在「主角跟學長在一起忘了陳智邦,陳智邦在意但不說清楚」這樣的情況下慢慢揭露,但關係幾乎沒有進展。由於賴健祐對陳智邦幾乎不了解,陳智邦死後才去過他家,而且初次知聞他的家庭狀況。或許這就是電影的目的,藉由死亡帶給賴的衝擊,重新理解好友與人生,這只能從周遭生活的互動只能慢慢摸索出屬於自己的真實,如果外人刻意探究,就會像輔導老師(張鈞甯飾)一樣遭到抗拒,不得其門而入。但因節奏,以及一段劇情傳達出來的訊息相當淡薄,加上主角對周遭一無所知,情感表現也不易理解,陳智邦又只能用手語表達,增加溝通的困難(手語社雖然牽起主角哥哥、小涓老師、陳智邦與阿皓學長的關係,卻減緩了節奏,而且真正重要的訊息最後還是用各自對他人的言語表達),以致我難以確知他怎麼看待身邊的人,包括學藝股長侑欣(邵奕玫飾)、小涓老師,陳智邦的姊姊(詹子萱飾),甚至阿皓學長。而除了主角,這些人物也少有直接互動,我幾乎是從台詞裡去拼接他們的關係,阿皓學長親口說出「我是為了你哥進手語社」才明白為什麼他對主角這麼照顧。他照顧陳智邦,或許也是境域相似吧。


raw-image


  由於主角賴健祐在陳智邦死後的表現幾近麻木無感──或許他習慣了這樣看待陳智邦,才能迴避他不是那麼想知道的真相,所以也難以判斷死亡帶給了他什麼衝擊,他對陳智邦像是在乎,卻堅持叫他「釘仔」(希望那些痘子不要冒出頭自動消失?),知道他死了卻沒反應,他跟著回家又巴不得擺脫他,看到學長又把陳智邦忘掉,陳智邦不理人或離開又追著跑……陳智邦那樣的家庭,又暗戀這樣的人,以青春期的敏感脆弱,說「不知道為什麼跳海」或許反而是我最能理解的情感。


raw-image


 

  死亡、青春、不明所以的情感,如何看待自己/朋友/親人的身後之事,本來是我會感興趣的主題。儘管現實可能就是這樣混沌不清,但看電影就是想藉由作品去理解被釐清的脈絡。然而即使是陳智邦「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的願望動機,最後揭露了來由,卻感受不到情感堆疊的力量。或許故事想要傳達「意識到生命的重量,死亡才會產生意義」,或者「情感有了指名,才能看見失去的缺口」,但我慧根不足,只能體會到這部電影留下太多空白,甚是遺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海藍的沙龍
125會員
237內容數
此沙龍記錄觀影後情節分析與感受想像的筆記,內文全雷,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謝謝。
海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部看得有點艱難。陳智邦跳海自殺,主角賴健祐趕到現場,卻看到本人的魂魄,魂魄無法言語,只能比手語,要求他「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後來跟著他回家,之後做什麼都在一起。陳智邦的手語賴健祐看不懂,又不敢碰他,故事就在魂魄相依的狀況下展開。 (內文有雷,請斟酌慎入)
Thumbnail
  這部看得有點艱難。陳智邦跳海自殺,主角賴健祐趕到現場,卻看到本人的魂魄,魂魄無法言語,只能比手語,要求他「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後來跟著他回家,之後做什麼都在一起。陳智邦的手語賴健祐看不懂,又不敢碰他,故事就在魂魄相依的狀況下展開。 (內文有雷,請斟酌慎入)
Thumbnail
《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探討青少年面對生死離別的議題。學生賴健祐最好的朋友釘仔跳海了,但他卻看見釘仔好端端在他面前跟他比手語,賴健祐無法理解釘仔為什麼跟著他?為什麼不說話?是不是鬼?他只知道因為只有他看得見,他被其他人當成神經病。但越來越了解釘仔的事,賴健祐也在想釘仔是不是有什麼事想告訴他?
Thumbnail
《為我辦一場西式的喪禮》,探討青少年面對生死離別的議題。學生賴健祐最好的朋友釘仔跳海了,但他卻看見釘仔好端端在他面前跟他比手語,賴健祐無法理解釘仔為什麼跟著他?為什麼不說話?是不是鬼?他只知道因為只有他看得見,他被其他人當成神經病。但越來越了解釘仔的事,賴健祐也在想釘仔是不是有什麼事想告訴他?
Thumbnail
最初,知道這本書是因為去看了舞台劇《你好,我是接體員》,是部黑色喜劇,由本書改編,透過6個故事相互串聯,圍繞著親子、愛人與夫妻間的離別,建構殯儀館裡所發生的生死哲學,承襲原作的幽默手法,笑中帶淚的劇情讓離場的我依舊感動不已,便買了原作來看。
Thumbnail
最初,知道這本書是因為去看了舞台劇《你好,我是接體員》,是部黑色喜劇,由本書改編,透過6個故事相互串聯,圍繞著親子、愛人與夫妻間的離別,建構殯儀館裡所發生的生死哲學,承襲原作的幽默手法,笑中帶淚的劇情讓離場的我依舊感動不已,便買了原作來看。
Thumbnail
回顧這一年的工作狀態,發現,親友離世、意外及自殺離開,是我常接到的主題,除承接此議題的情緒壓力外,我也被迫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其實,在我就讀研究所時,有一部戲劇讓我特別有感,叫做「出境事務所」,由客家電視台出品,主要在講述身為葬儀社的禮儀師,命對生與死之間的故事。
Thumbnail
回顧這一年的工作狀態,發現,親友離世、意外及自殺離開,是我常接到的主題,除承接此議題的情緒壓力外,我也被迫去思考人生的意義。 其實,在我就讀研究所時,有一部戲劇讓我特別有感,叫做「出境事務所」,由客家電視台出品,主要在講述身為葬儀社的禮儀師,命對生與死之間的故事。
Thumbnail
《講話沒有在聽》將人死後用很詼諧的方式表現。面對死亡人多有悲傷,但更常出現的是在空白的思緒裡,總想要找些什麼填補,而天馬行空地表達想念、展現傷心與不捨,以茲證明:面對死亡啊!我們還是情緒滿溢得需要出口,但其實大多數人連手腳都不知道怎麼擺放!
Thumbnail
《講話沒有在聽》將人死後用很詼諧的方式表現。面對死亡人多有悲傷,但更常出現的是在空白的思緒裡,總想要找些什麼填補,而天馬行空地表達想念、展現傷心與不捨,以茲證明:面對死亡啊!我們還是情緒滿溢得需要出口,但其實大多數人連手腳都不知道怎麼擺放!
Thumbnail
如果家中長輩一直碎念,重覆往事,我們會是否會覺得厭煩?又如果真的離開世間的那一天,他的心願,最重要的心願能不能被聽見、被實現最後一次?
Thumbnail
如果家中長輩一直碎念,重覆往事,我們會是否會覺得厭煩?又如果真的離開世間的那一天,他的心願,最重要的心願能不能被聽見、被實現最後一次?
Thumbnail
有沒有幻想過,獨自一人倒數生命,每一幕歡笑、淚水和遺憾淹過鼻子,那是一個通往未知的結束或開始。身兼殯葬禮儀師和生死教育者的陳培興看盡生死,曾以為總有一天會麻木,卻不斷被逝者的故事撼動。他把每一個用生命刻劃的故事、每一個「不見棺材不流淚」教訓變成教材帶進校園,讓大家思考生死,珍惜這一趟期間限定的旅程。
Thumbnail
有沒有幻想過,獨自一人倒數生命,每一幕歡笑、淚水和遺憾淹過鼻子,那是一個通往未知的結束或開始。身兼殯葬禮儀師和生死教育者的陳培興看盡生死,曾以為總有一天會麻木,卻不斷被逝者的故事撼動。他把每一個用生命刻劃的故事、每一個「不見棺材不流淚」教訓變成教材帶進校園,讓大家思考生死,珍惜這一趟期間限定的旅程。
Thumbnail
又是一本書名很長,一個下午等看診的時間就可以看完的書。生死的書也是看了幾本,這本主要是從禮儀師的角度切入。作者同時在臺灣的殯葬業從業過,然後到日本學納棺的歷程,沒看過作者的第一本書,直接切入第二本著作,覺得也真不容易就是。
Thumbnail
又是一本書名很長,一個下午等看診的時間就可以看完的書。生死的書也是看了幾本,這本主要是從禮儀師的角度切入。作者同時在臺灣的殯葬業從業過,然後到日本學納棺的歷程,沒看過作者的第一本書,直接切入第二本著作,覺得也真不容易就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