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生命如何從無生命的分子中誕生,科學家們正努力建構能模擬細胞基本功能的合成系統。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生化學教授伯特·普爾曼(Bert Poolman)與六大研究機構的「合成細胞構建」聯盟(Building a Synthetic Cell, BaSyc)合作,專注於建立細胞的能量轉換機制。他們的目標是模擬粒線體(mitochondria)這種細胞「能量工廠」的功能,以僅僅五個蛋白質來生成細胞所需的能量,替代天然粒線體中數百種複雜的分子組件。
在實驗中,普爾曼團隊將這五種蛋白質放入微小的囊泡(vesicles)中,讓囊泡吸收腺苷二磷酸(ADP)和精氨酸(arginine)。精氨酸在囊泡內分解並提供能量,使囊泡生成腺苷三磷酸(ATP)——所有細胞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為了進一步模擬細胞的新陳代謝,團隊開發了另一種囊泡,可吸收並使用這些生成的ATP進行能量消耗反應,並將其轉化回ADP後釋放,形成能量循環,這是細胞進行分裂、生長等活動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團隊設計了另一個能累積電位的囊泡系統,模仿細胞利用化學電位吸收營養的過程,並加入酵素來分解乳糖並生成輔酶NADH,進一步提升系統的功能性。這些成果標誌著合成細胞技術的一大進展,為實現可自我生長和分裂的人工細胞鋪平道路。
未來十年中,普爾曼參與的「EVOLF」專案將探索更多非生命的組件如何聯合運作,從而組成具有生命特徵的完整細胞。透過這項研究,科學家不僅希望揭示生命的基本機制,也將為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帶來全新契機。
資料來源:
Can Life Be Engineered? Biochemists Take Key Steps Toward Synthetic Lifefo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