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問我「要幫大家導讀嗎?」我連忙拒絕。
上堂課同學向講師反應文本讀起來有點辛苦吃力。可能是在課堂上的互動過程提到自己是第三次閱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而且關於我分享的心得與討論多少可以得到認同,於是同學竟玩笑的說希望我可以做點課前導讀。
我嚇壞了,不管是當下或是這天Mu的邀請。雖然跟上回一樣我都有提前準備,手上握著一份滿滿細節的這一章節心得感想。但我還是含蓄推辭。隨後Mu問起關於我提及自己參加的線上共讀會是怎麼進行的,這部分我倒是愉快地全盤托出。
接著Mu概略導讀了一下第二章的劇情發展後,從特麗莎與母親的背景切入,詢問大家有什麼想法。
賈哥分享了自己從內地工作返台後在老家生活的經驗與觀察。他把特麗莎母親的裸露與粗俗解讀成自然、自在、不加拘束的生活行為。我有點驚訝。賈又說他認為特麗莎母女兩人截然不同。我猜想他若不是還沒讀完小節,就是肯定遺漏了作者的註解與那重要的「手勢」。特麗莎與母親的一切牽連都被昆德拉用這手勢給包裝起來。
我在自己的筆記裡面寫著「這手勢不僅是基因的遺傳,也是命運的承襲。她繼承了母親的美貌,也複製了她的人生遭遇。雖然故事後期有了轉變,但這延伸的手勢立意卻相當明確。」在賈哥母女截然不同的觀點上,Mu也保持開放的態度。就在討論的此一同時,我突然理得一個新的訊息,其實他們之中確實有個關鍵要素是截然不同的,那就是關於特麗莎那「自我提升」的強烈欲望。她認為這是她戰勝底層生活的唯一方法,她必須努力並牢牢抓住這些向上成長的機會。這部分她與自暴自棄的母親的確截然不同,感謝賈哥觸發了我思考一個新的面向。
嫻說靈是美好的,肉是醜陋的。在自然的法則下,她提出逐漸年邁的母親對年輕的特麗莎產生妒意。她認為母親覺得特麗莎這個意外的結果崩壞了她一生。我覺得母親的妒意這觀點蠻有趣的,我倒是沒能從文句上看出端倪,但也無法否定這樣的看法。若以人性與世俗的角度來看,這想法的確存在於現實生活之中。
一陣討論下課堂進度來到中場練習的時間:自我認同的矛盾與掙扎。Mu要我們分享自身經歷中是否有認知上的矛盾與掙扎,比方說在靈肉、性別、角色、家庭、工作等經驗裡,出現過現實與自我認同上的落差。
這一段落我想我就濃縮來說好了。
以我年齡來說,上一輩的父母都忙於生計,尤其是稍年長於我的同學們家庭狀況更是強烈。每個家庭都有一則不理想又仁慈的故事,我們都歷境其中。我們都能感受到對於父母打罵下的愛意,即使當初不懂現下也定能體會。一如文本裡說著,特麗莎認命地愛著她的母親。這認命源自於血脈的羈絆。賈哥說小時候家裡氣氛不好他就在外面亂竄不回家。嫻說母親想法偏差的陰霾籠罩她整個成長歲月。阿砂說他還真的因為怕被父親威脅賣掉而乖順生活,當下他無法判斷這是否是玩笑,只知道生計是我們那個年代普遍家庭必須面臨的大問題。還有人說練武術是為了對抗父權,這勇敢的想法也真實上演。我想,我們都很努力的想要活的更好,不管是上一輩的父母,還是現下的我們,大家都為生活真切的努力著。
這一段時間帶著大量的討論飛快的前進,來不及翻頁的PPT嚴重落後,我們時間直接來到第二次練習,性別與權力的落差。
因為進入練習之前是由文本的性與權力的探討所延伸,所以賈哥把重點放在性的元素上,並且用了探索生育能力作為出發點來貫穿他截止目前為止的人生歲月。他用探索功能這個想法其實蠻奇妙的,說明這原始的慾望他用了一種既保守又開放的態度,一種不算靦腆又能折衷表達的替代說法,有點可愛。
生長於大家族的奈對於性別與權力的議題很有感觸。她先是分享了近期的遭遇與心路歷程,說到動容之處涕鼻哽咽。傳統家族對於男尊女卑的觀念仍是口是心非的偏頗。表面上看似思想的開放,但行為上仍是封閉,承陋舊習。家族中的溫情熱絡也是有的,但正反的力量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一致的。尤其牽扯血脈親情,更是重中之重。奈帶著使命與無力感跟大家分享了一場身心俱疲的家族儀式。
這時課堂時間也來到了尾聲,Mu開始派發回家功課,但我一點也沒想寫它,我必須利用時間好好地攻讀第三章,好讓我在下次下課時能夠立即交出我的心得。
最後我來分享一下今天上課與第二章內容的一些想法。
我想省略一些細節而直述關於特麗莎母女處境的最大問題在於母親的自暴自棄。如何幫助別人跳脫框架;改善別人的困頓。這是一個很難的課題,也是挑戰。首先我們必須要問自己為何要這樣做。再者,他人是否願意看清自己的處境與困頓。最後才是如何幫助他們改善,或是引誘他們改善,突破他們的心牆。是的,心牆該怎麼打破。
生活於底層社會的特麗莎母女其實就像是父輩社會現象的縮影,子女是父母唯一可以奴役的資產,也成了情緒的出口。如果有人可以幫助特麗莎的母親轉念,讓她重新迎向帶有希望的生活,那麼他們將會有截然不同的人生。雖然昆德拉說如果想讓讀者相信他筆下的人物曾經真實地存在過,那是一件很蠢的事。但我們卻處在他所描述的處境裡,這樣不也很蠢。我們必須打破這個愚蠢的處境。
想要改變這類的人想法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它的價值、意義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去定義與評價它。如同上述文中提到的,每個人都會遭遇到一些不理想卻該仁慈對待的情境。我現在沒能教大家怎麼做,但如果可以,我衷心的希望彼此都能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