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分享荒野保護協會的活動,2024/11/09。
淡水河通常說是台北城的母親河,這條河之於我、確實是"母親的河"。
祖母受日本教育,她知道去淡水上中學的路、空襲軍機飛來的地方,家母在大稻埕長大,保有街坊在河邊洗衣淘米、戲水划船的童年記憶,在嫁到扼住淡水河出海的隘口這一帶之前,她騎腳踏車去士林的戲院跟我爸約會。家父也記得他的祖父輩去南洋辦貨,這條河上渡輪、大小漁船、貨船,日日夜夜在上下游跟兩岸間穿梭來往、繁忙熱鬧的樣子。家族的孩子們也還在他們的母校念書,下課看同一棵樹、上學經過同一個門。
但我對這條河最初始的記憶,是小學老師帶著全班同學一起去水門邊遠足烤肉,老師千叮萬囑不要靠近河岸。
「很髒!」她說。
這輩子第一次看到渾身沾滿油污的死魚倒也是那次烤肉活動。
趁著荒野辦的走讀活動,今天就不走水路了,改騎鐵馬。劍潭站下著細雨,但來的路上分明是一片乾爽,小心穿過現代化的建築,翻過堤防就是另一個時空。
三腳渡以前藉著番仔溝連結社子、劍潭、大浪泵三地,群聚人群的街庄隨之出現;戰後輕重工業快速發展,臺北盆地吸納越來越多人口,在與河爭地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往往不是生態保護,通常也是付出人命當作代價之後,才會有所改變。於是彎彎曲曲的基隆河被分次分段整治成現在的樣子,番仔溝填平了,渡口失去交通的功能,河流因為污染,不再有能吃的魚,舢舨當然也就只能拆做他用了。
歷史的舟楫雖已千帆過境 擺渡的故事仍然代代流傳 偶有鷗鳥駐足
龍舟穿越風霜的額頭 思索淤積的渡口
天德宮外牆 文化局題字
現在三腳渡最知名的,應該是那座會搭電梯的土地公廟,當基隆河的水位高漲時,整座廟可以抬升。門前那對龍柱是金屬材質、風雨不侵的鮮明多彩,廟門上繪著曾經、現時卻已然罕見的日常,一條比船大的魚畫在最上頭,真切反映著漁民單純的想望,純樸可愛的人們把流浪的神明帶來,滿滿地住成一家,人多熱鬧嘛~
腳踏車慢慢騎過了這一帶,通常天氣就會乾爽起來,大屯山帶來的遮蔽效果有龜神坐鎮的傳說,帶了雨衣倒也真沒穿到。沿著河岸是橄欖球、足球、棒球隊的孩子,河堤上的荒草不甚茂密,不然就是熱血少年漫畫背景了。星期二沒看到的花海,現在開在雙溪碼頭這邊,花還是不滿開,但是也是金橙紅粉、色彩紛呈。
爬上那座以高度當作電梯單位的焚化爐,能夠明確看見河流的走向,再往下游就是熟悉的地方,在台北上班能到田中央家訪的奇幻日常。星期二停我那獨木舟的地方,以前是可以停靠4000噸的美軍登陸艦的,這資料照片現在看起來反而很奇幻了。
貼著河岸濕地騎行,鳥兒在蘆葦梗上隨風搖曳,秋風送爽,河流卻依然靜默。潮水來了又走,滄海變成桑田,我們病房裡剛巧住著一位95歲的老人家,他早已經記不得家人跟孩子了,但非常好聊。
昨天早上我問他:「入冬了,這陣欲擸抓什麼魚啊?」
一生職人魂的老人家開心的笑著:「烏仔魚啊,咱淡水河濟厚喔!滿滿欸!」
烏魚是洄游的魚類,去見過了大海的遼闊,冬天依舊是會回到出生的河流裡,鹹草現在雖然不住在社子了,它們也很努力地在雙溪到三腳渡一代頑強生長著,就讓老人家留在他最美好的年代裡也沒啥不好,現實則是留給後輩們努力方向。
附上小旅行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