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有一篇大火的文章叫做〈千萬別跟不聰明且勤奮的人當同事〉,當時我對於這篇文章的看法很不以為然。但在成為HR、工作了幾年、面試了幾百個人之後,我對於這篇文章開始有些不同的理解。
這篇文章將所有職場上的人分為四類:聰明且勤奮、聰明不勤奮、不聰明不勤奮、不聰明且勤奮。
聰明是一種工作方式,聰明人看中的是時間成本;而不聰明的人認為努力可以彌補能力的不足,他們正在散發一種價值觀:只要我繼續努力,那麼就一定能成功。 而我們應該遠離這種「不聰明且勤奮」的人。
前一陣子,我面試到一位求職者,大概快三十歲、面試某個職能的助理職,從他的面試態度來看,他非常誠懇;從他的經驗和Reference Check來看,工作非常認真。按理說,以助理職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人選:態度謙虛、兢兢業業,只要告訴他要做什麼、要怎麼做,應該能拿到需要的結果。
但我在面試中,卻覺得越來越奇怪。一開始我還沒有找到原因,直到面試的後半段,我問了一個在面試中我一定會問到的問題(以下內容做過模糊化與簡化處理)。
我:請問你認為你在工作經驗中,一件你做過覺得最困難的事情是什麼?
他:在某一個案子中,我做的東西讓公司高管始終不滿意。當時修改了非常多次、花了比預期還久的時間,最後好不容易才成功交出去了。
我:那你做了什麼,才讓這個案子成功結案?
他:我反覆的和主管討論,請他給我意見並且照他的意見修改。
這段對話到目前為止,其實聽起來都很正常。
我:那你認為當初你什麼地方做不好,才讓前半段一直卡關呢?
他:我也不知道耶,反正就是高管一直不太滿意。 我突然覺得哪裡怪怪的。
我:既然高管不滿意,那你怎麼知道你的修改方向? 他:我就按照主管給我的指導做,最後就成功交出去了。(這裡我還有印象,他的表情略帶自豪)
我:原來如此。那你在之後的案子裡面,你是如何調整,讓類似的事情不要發生?
他:就是跟主管多溝通、多請教。畢竟我比主管資淺、又不夠聰明,而主管比較熟悉高管的想法、經驗也比較多,只要多聽他的指示,就能讓案子變得更輕鬆、更快。
其實講到這裡,我差不多決定要給予這位求職者「不建議錄用」的結論了。原因是,我發現他「以自己不聰明、很勤奮」為藉口,放棄思考。
在職場當中,想的方法不適合、不奏效、被退件是很常有的事情,能力再好的人都得透過一次一次的錯誤累積經驗,才能成為如今的模樣。
而要如何正確的「累積經驗」呢?就是透過不斷的思考——「這次我哪裡做不好」「下次我可以怎麼做」「這次跟上次有什麼不一樣、我應該如何調整做法」......透過不斷的思考,才能真正讓錯誤經驗成為下次的養分。
但對於不思考的人呢?不思考就永遠停在這個地方,每做完一件事情就只能等待別人判斷結果;只要任務稍有不同,成功與否就像是擲骰子。結果好那就等待下一件事情;結果不好就是等別人怎麼說就怎麼調整。
對於他自己而言,這可能很輕鬆——只要努力、聽從指示、完成任務就好,不用思考。但對於團隊而言,如果有人的意志力稍微薄弱,發現「這樣做事,好像也能做的不錯?」於是開始效仿,這種價值觀就會散發出去。
這種想法一但擴散,整個團隊的向心力、創造力、效率,就會為之停滯。
很可惜的事情是,我沒有辦法告訴你該怎麼思考,因為每個人經驗、工作內容、思考方式都不一樣。但我可以肯定一件事情:
不聰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聰明且勤奮為藉口,放棄思考。
如果你認同我的內容有所幫助,
歡迎在「方格子」或是「Linkedin」給我一個愛心or讚!
如果你認為我的內容可以幫助到更多人,
歡迎進行各種分享!
如果你想要給我回饋或是有任何想法,
歡迎在「方格子」或是「Linkedin」留言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