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歲後的人生下半場那篇文章裡有提到-「打造住家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住的人幸福」。而要讓自己幸福,那麼就應該深入瞭解自己的需要及喜好。
沙龍裡有一個房間是「單身實驗室」。有一系列文章由五種感官做延伸,由我的角度自我觀察來做發想,嘗試會探究到些什麼。而螢幕前的你們,或許也能藉此反觀自己對於家的感覺。那麼未來不論是想要自己妝點家裡,或是請設計師設計時討論表達需求,都能夠更輕易且準確地明白什麼才是自己所期望的~
你對顏色的體驗與別人不同,但顏色的本身並沒有美醜可言。
_《蘇西的世界》
之前使用的物品其實大多沿用長輩買的,後來終於在自己買了奶茶色的床單之後,發現只要鋪上這套寢具組,便會有看到就舒心的感覺。而累的時候穿上黑色的衣服,則也有種讓自己受到保護且安定的感覺。
顏色在不知不覺會傳達很多訊息到我們的大腦及內在情緒之中,而視覺接收的還不只是顏色,連型態和整潔、重複性等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整齊有序的書籍,充滿生命力的植物,喜愛的人們,舉目所及若皆是自己所愛的人事物,那我們也能時時刻刻感受到幸福呢~
顏色
奶茶色的床單、白色的3C用品、綠意盎然的香草、木製的物品、紅磚、會隨著時間變色的黃銅....等,都是我在生活中累積下來喜歡並選擇環繞在身邊的顏色,或是當作設計時的靈感來源。
我更偏愛那些讓我感到穩定感的大地色系,就像是大自然般,土壤及綠地會更多於紅花。
不像年輕的時候總還會看看時尚雜誌,看看當下的流行及嘗試不同的顏色。隨著年紀增長,自己的居所及使用物品便更偏向自然雋永的選擇、讓我舒心安定的感覺。畢竟生活中時常有變動,穩定的安全感就更加重要,尤其是自己居住的空間。
喜歡那可以感受到日昇日落和藍天的大窗戶,還有可以帶來鬆弛感近似陽光的暖白光或黃光燈光色溫。
穿著也是如此。近年更是逐步篩選出適合自己的顏色。簡單,並且好搭配的幾種基本顏色-黑、白、米。還有百搭的藍色牛仔褲,和偶爾出現的點綴色-綠色及感覺柔和的粉米色。
型態
而同樣的,重複排列的物件也讓人有種安定感。傳統小鎮那重複又排列整齊的窗戶、書櫃上有我的邏輯序列排放的書籍,把同樣種類及款式的餐具分類、衣櫃的衣服也照季節及顏色、用途吊掛.....
甚至連樣貌我都偏愛像是會出現在大自然裡的紋理感(木紋、石紋...)!而較少會反光及光滑面的材質選擇。像是霧面的口紅、紅磚質感的地磚、摸得出織品紋理的帽子....等等。
或許因為我是老派的土象星座吧~
根據以上觀察,這樣的選擇/設計適合我~
視覺,其實有時還綜合著其他的感官記憶。在大多數人都習慣使用視覺在生活的狀況下,我選擇了最後整理發布這一篇。可最後「五感之家」這系列的其他感官文章,卻又能整合在一起融進視覺。
💡自然色系的礦物塗料使用在牆面。
💡有紋理感或霧面的磁磚或木地板。
💡能讓我感覺到溫暖不冷清的質感及顏色。
💡無染色的牛皮紙封面筆記本、原木色調的鉛筆筆桿。
💡局部家飾用上點綴色,但過於鮮豔的原色或是前衛的螢光色則不會在我考慮之列。
而你們會發現,不論是哪個選項,大概率都擁有自然的色澤、溫暖且有安定感的心理回饋。且當看到文字的同時,我相信你們甚至可以想像到撫過的觸感、輕拍時的聲音、或是近距離可能嗅到的味道。
雖然未來還不可知,但當下侘寂或禪風,我想是蠻適合我的。
那你們呢?在看完五感之家系列是否也對自己的感官又有了更多的關注並更瞭解自己呢?其實不論是沙龍裡的文章或是每周日的格友主題討論,我最期待的就是大家也能夠把重心放回到自己身上。
「我,喜歡什麼呢?」
祝福大家都成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並身處令你幸福的環境之中。
你的世界沒有社會上的主流,因為你就是自己的主流!
我這一輩子只見過黑色的烏鴉,但這並不表示世間沒有白色的烏鴉。無論哲學家也好,科學家也好,都不能否認世間可能有白色的烏鴉。這是很重要的。我們幾乎可以說科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尋"白色的烏鴉"。
_《蘇西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