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廷老師在大約今年中主動透過鉄核組粉專私訊我,希望我能為她在康橋的5、6年級社團課帶來堂不一樣的打鐵體驗,說真的我會接這個案子不只是因為我推廣打鐵的熱情,更是來自我對康橋學校系統的好奇:
我曾在合歡山的營地看見成群的康橋學子結伴前行、在泳渡日月潭看到滿滿康橋的同學們一同登岸、在我攻頂玉山時也看過有群孩子舉起康橋的布條在排隊等合照……這是什麼奇妙的緣份,還是康橋的教育理念中也有著和我(又或者我現在投入的華德福教育)相近,要讓孩子去親近大地、挑戰自己的想法呢?我帶著這樣的好奇,在十月底的空檔來到了林口康橋。
學校乾淨嶄新無比、同學們的制服超有美感、裡頭的學生能以流利的英文和同學玩遊戲、各式的器材與場地的維持也超乎所有我曾去過的任何學校,我原想用「這畢竟算得上貴族學校嘛」這樣想法解釋我的驚訝,但當我進到教室開始與同學互動時,我便知道自己下的結論太過膚淺——10個準備參加國際專題競賽的小學生,用著發亮的眼看著我帶的每樣工具……
那是真心好奇著世界的孩子才能發出的光芒,一如我在自己的學校、在其他華德福學校的同學身上所看到的,耀眼無比的光芒。
這是俞廷老師帶的一個小型社團,她原先希望藉由探訪林口一位老師傅來認識打鐵技藝,但她發現孩子想要並不只如此,而且她也明白有些事唯有親身體驗才能為同學們帶來力量,便邀請我以二次的打鐵課來為同學們創造更深刻的印象。
於是課程開頭,我自火的文明意象出發,再進入到台灣打鐵產業的發展,最後追溯大歷史脈絡下台灣的鐵器文明,10分多鐘的講述後,再將課程收回到近身的體驗,我將自己平常用的鎚拿給同學們,當他們發現自己尚為纖細的手臂居然抓不起這把鎚時,他們的表情變了:
他們對工具的態度轉變了、對鐵匠的印象改變了,湧現出了對技藝的敬畏。
多美好的瞬間,抓住這時刻點燃鍛造爐的火焰,轟然的爐火聲為他們帶來了聲、光、熱上的衝擊……是,打鐵課的重頭戲來了!我換上較小的鎚子給他們,讓他們練習敲打那發紅的鐵棒,精準的打擊是打鐵中必要的,我說著同樣的話:「精準的一鎚比亂打的幾百鎚更有力」,而這樣的口訣很快就被康橋的孩子們所掌握(說真的很快),他們發現不要急才能打中、他們發現我教的拿鎚方式手真的比較不會痠,著實聰敏。
同學們輪流練習後,接下來就是我的簡短表演:我將一根304不鏽鋼棒加熱,鋼棒直覺上並不好拗動,但當他們看到鋼棒變紅後,變得如絲線般柔軟,在我的鎚擊和鉗子的運用下,不到10分鐘,一把有著扭轉握柄的野餐叉完成了……就算我關掉了瓦斯,同學們那股對打鐵的好奇之火仍繼續燃燒著!
第二堂課,我備了幾把完成叉尖的半成品,要讓他們做到我做到的事,他們先加熱叉柄,再用工具來進行扭轉。一個活躍的男孩主動出來要當第一個挑戰者,紅通通的鋼棒在槓桿原理的支援下他輕鬆地將堅硬的鋼棒如紅線般絞成股,這大大地激起同學們興奮感,一個又一個地開始將叉柄放入火中。
「不要怕火,越怕祂,祂就越無法為你工作!」
我向同學們說著,讓他們在轉動槓桿時不要緊張,大多數人都完成了扭轉,但追求完美的他們不滿足於此,問我如何可以把叉子修直、用得更漂亮,這正好命中了我要教的下一階段:冷加工,304不鏽鋼基本上不會因常見的熱處理流程硬化,所以只要精準的幾鎚就可以讓被扭歪的叉子柄回正,也能使用大型虎鉗的夾持來校正,當同學們拿著自己完成過半工序的叉子,他們的笑燦爛無比。
「讓孩子是孩子,不論是華德福教育或康橋國際學校,都讓孩子有機會好好當孩子。」
我在自林口回程的車上,我想起了我和研究所同學(她的孩子就在康橋就讀)的某次聊天時所說的話,當時我只被學費的話題所吸引,當時她提到康橋非常照著108課綱發展教育系統且完全抓住了課綱中想讓學生成為的樣子時,我尚不明白她的意思,但我在這次上課後就明白了:
是,這就是孩子們該成為的樣子——「孩子單純是孩子」
去戶外挑戰是要鍛練體魄與認識土地、雙語教育是為了從語言找到跨文化交流的力量、參加大型國際競賽是為了擴大他們的視野、有各式的才藝與社團是讓孩子能去探索與深入自己想學的、找打鐵老師入校是讓他們見識技藝裡頭真實的溫度……
說真的,孩子需要小小年紀就得有強大戰力、就為未來競爭做滿準備嗎?華德福教育(雖也才入行一年,且讓我暫代華德福教育說)和康橋教育系統看來都覺得不用:
讓孩子們持續愛著世界(因好奇而真心好學)、投入世界的懷抱(在戶外感受風與水,在鍛造中體驗火與鐵)都來不及了,何必用填鴨式教育去壞了他們的童年?
這世界被摧毀的東西已經太多了,大人們、家長們或許先放下自己的焦慮,來讓美好的童年被你的孩子體驗與記憶下吧!不論他是在康橋學校還是在華德福教育(說真的,也不必在任何實驗或另類教育學校,在哪都好),讓孩子開心地當個孩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