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自己如同影子一般隨時找我辯論,而我的答辯就算有這些年教課的經驗,仍無法超越過去所建構的高牆:
- 帶領孩子成長…...你如何確定自己走的路是對的?
- 給孩子專業的能力......你如何確定這些能力未來用得上(尤其你教的還正是已經被工業化淘汰的手工鍛造)?
- 社會化的訓練......你確定這需要透過學校來達成?
- 給學生安全環境去試錯......學校能提供合宜的強度去讓孩子們體悟嗎?
心底的反覆詰問,只有在教課當下的專注時分才能夠緩解,第五堂課,我們就要來玩火花四射的砂帶機研磨與最刺激的熱處理了!
S45C本身是種很常見的工具鋼,在前面幾堂課的鍛造後同學們的作品都已成形,大多不用砂帶機做太大的磨除與切削,還因為學校正好有大型的水砂輪機,同學們彼此互相幫忙一下,當天的下半場轉進淬火過程的時間比預期來得早。因為S45C可以使用水做為淬火液,我拿上一桶水帶同學們看高溫與涼水所能創造的物理變化。
「淬火能使晶粒產生麻田散鐵,晶相很緊密又很硬......」我們當然可以用物理課本的說法來解釋這些現象,但文字與課本能給的衝擊,遠不及讓他們看到原本銼刀能刮起鐵屑的鋼棒,高溫入水後就直接硬化到銼刀劃不出痕跡。
而第6堂課因為進度提前,我決定加上一段的小插曲:我帶上自己收藏的各式刀子與工具,在黑板上畫出了一顆地球,談緯度與林相對刀具發展的影響、談刀子設計裡的文化思考與工具思維、談貿易對刀形演化所加入的變因......用刀子切入社會與地理後再發下材料讓同學設計刀形,有之前鍛造的基礎與本堂的知識,讓人不禁期待起下一堂課同學們會發展出什麼樣的刀子。
第7堂課看完大家設計的刀形後,我認為比起口頭指教,直接開火讓他們打看看更為實在!
大家已經很熟悉火焰與工具,幾堂課互動下來,他們彼此間也自然產生出Leader能互相指導,我的介入得以變少,同學朋友自己玩起來也使課堂的氣氛熱鬧許多。我示範如何打出平整的刃面、並在收尖的尾端做出扭轉裝飾紋,並快速的折出手把,乍看簡單但其實內部的功夫不少:如何在刃延展的同時又不至於使刀太彎?如何在鍛打的過程不要留下太多鎚印使刀面不會坑坑疤疤的?這些隱藏題目也逐漸在同學的實作中被提出,這些細節只有用心投入才會被發現,謝謝同學們如此認真於我的課程。
到了第8堂課,我請同學們比對自己打出來刀與原本設計的差距,其實多數都長得蠻不同的,但在鍛造的過程中他們也明白技術、材料的限制,所以在研磨外形時,大家也都順應自己敲出來的外形不多做變動。
本次使用的SK7鋼材是一種油淬鋼,我帶上平常用的淬火油來重現Youtube影片、鍛刀大賽中最火熱的片段,然而我們不必像節目那樣嘩然與火焰滿滿,淬火過程更應確保刀子被油有效的冷卻,而不是看油蒸氣被點燃。
我們的過程雖然沒有什麼節目效果,但刀子淬火後的硬化遠比第一次使用的S45C更為明顯,這仍顯出了熱處理的神奇與奧妙。
中間因為清明連假,我用工作室的機器做好刃面研磨與開刃,我發現這些10、11年級學子做的刀,在鍛造的水準上已比起許多成年人甚或我早期作品更為傑出:不只刃口平直、刀背對齊,又因為他們之前上過金工課、有金工社學員同班,他們細緻的敲打功夫讓其中幾把幾乎有了某些刀匠追求的「鍛造即完成」的水平,真的很厲害。
第9堂也是最後一堂課了,我帶回開鋒完畢的小刀加上PVC管壓合的鞘給他們,也帶了不同的繩子讓他們自由裝飾,而正好上過編織課(天啊,你們怎麼什麼都會啊!)的大家很快便看懂我教的綁法,再自然地長出千變萬化又獨一無二的裝飾,順利為這把小刀做了完美的收尾。
這次駐點的教學期間所給我的經驗與滋養遠大於原先所預期,而這9週我也迎來人生的大變動:我考上了清大華德福的在職專班,也在潮厝的老師們推薦下報名了宜蘭慈心的基礎師培。當雲林這裡的教學告一段落,我的身份將換回學生,開始進入華德福教育系統研修。
華德福教育逐漸成為現在實驗教育中的熱門選項的一大契機,是來自師長、家長們的共同努力,全心用自己的力量為這套教育體系提供了支持(例如藝人宥勝的影片),能獲得這麼大的能量,或許是因為這些家長與老師和我一樣看見這個教育系統中的良善,它多麼尊重孩子與青少年,又或者重視「人」、重視「學」的本質。
每次提前到校看他們上藝術課(最後一堂課去,他們正好在做校內自由彩繪),還因為他們的春季祭典而參與了一場由同學們策展的小型活動......課堂空檔有熱愛刀子的同學找我討論各國刀具的演變,有同學找我比力氣並炫耀自己的臂力是怎麼練的(天啊你力氣有夠大!),也意外發現有同學和我一樣喜歡聽團而開啟了個酷酷的課外話題,也有同學主動來問我一些額外野外求生的知識, 更不用提午餐或課後自然開啟的歷史與社會辯論副線任務(從歷史、文化的大題目,到臨近我們身邊的死刑、職涯發展等等)每次都精采無比......
我深深佩服潮厝同學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與身上豐沛的能量,這要在多肥沃的環境中,才能長出如他們這般清澈而渴望的眼神呢!
「教育的核心是什麼?」隨著這9週過去,我體悟到教育的重點是「育」,畢竟維基百科或各式線上課程有多少的知識與資源能拿來「教」,但唯有第一線的老師才能去接觸學子、去愛他們,而這正是老師無法被取代的核心角色。
我想這將是教育界下一個大哉問:我們有多大的力氣能投入在一個孩子身上?我們能為每個孩子付出多少?畢竟他們都值得我們如此地去愛他們。
願我接下來在教育領域的培訓與研究時,莫忘現在的體悟,當我正式為人師表時,能記得將這一切的美好帶給所有來上課的學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