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赴美留學人數增長6.1% 躍升美國第五大國際學生來源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根據最新報告,2023至2024學年度,台灣赴美留學生人數達到23,157人,相較上一年度增長了6.1%。這一成績使台灣成為美國第五大國際學生來源地,佔美國國際學生總數的2.1%。這一增長標誌著疫情後留學需求的顯著回升,也凸顯了台灣在全球教育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成長的背景與動因

台灣學生赴美留學人數自2015年起幾乎每年都在穩步增長,僅在2019至2021年間因新冠疫情的影響而出現中斷。疫情期間的旅行限制和健康安全考量導致台灣學生無法正常前往美國。然而,隨著疫情趨緩,台灣留學生人數自2022年起開始回升,並在本學年達到新高。

根據數據,43.1%的台灣留學生選擇攻讀研究所學位,24%攻讀大學學位,另有超過28%參與專業實習(OPT)課程。這一分佈顯示,許多台灣學生傾向於追求高等教育或實用性強的課程,以提高競爭力。

熱門選校與專業選擇

台灣留學生偏好的美國大學

台灣學生選擇的美國高校以教育資源豐富及地理位置便利的學校為主,包括:

  • 加州大學系統(伯克利分校、洛杉磯分校等):得益於優質教育與龐大的台灣社群。
  • 史丹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吸引熱衷學術研究和科技創新的學生。
  • 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提供多元化課程及城市生活體驗。
  •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以較低生活成本和優質教育著稱。

主修專業趨勢

熱門專業包括:

  • 電腦科學工程學科:符合高科技產業需求。
  • 商業管理:提供廣泛的職業選擇。
  • 護理心理學:在美國勞動市場需求上升背景下展現吸引力。

疫情影響與復甦之路

新冠疫情對台灣留學生的影響深遠。疫情初期的旅行限制、線上教學模式轉變以及心理壓力,使不少學生不得不推遲留學計劃。然而,隨著美國放寬入境規定和恢復正常教學,台灣留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逐漸步入正軌。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局限性與社交活動的減少,曾對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心理健康構成挑戰。如今,面對面課堂的重啟與社交機會的增加,台灣留學生對留學的期待正在逐步恢復。

挑戰與未來展望

就業挑戰

台灣留學生在美國就業主要依賴F-1簽證下的OPT和CPT項目,但畢業後若希望取得H-1B工作簽證,仍需面對高達90%的失敗率。此外,就業市場的競爭和簽證政策的不確定性,對留學生構成不小壓力。

適應與發展

文化適應和心理健康問題仍是台灣學生面臨的重要挑戰。隨著疫情帶來的影響逐步消退,台灣留學生需更積極參與實習、擴展人脈,為未來職涯發展奠定基礎。

結語

台灣赴美留學人數的增長反映了國際教育交流的恢復與持續熱度。同時,台灣留學生在美國的優秀表現進一步彰顯了台灣的教育實力與國際影響力。隨著疫情影響逐漸消退,台灣學生未來在全球教育舞台上將有更多發展機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世界新鮮事
13會員
705內容數
世界新鮮事
世界新鮮事的其他內容
2025/01/24
OpenAI推出AI代理工具「Operator」,能自動執行日常任務如預約餐廳、訂購雜貨等,結合GPT-4o技術,提升生活效率,未來將擴展至企業應用。
2025/01/24
OpenAI推出AI代理工具「Operator」,能自動執行日常任務如預約餐廳、訂購雜貨等,結合GPT-4o技術,提升生活效率,未來將擴展至企業應用。
2025/01/24
美國總統川普威脅對俄羅斯徵收146%關稅,以迫使結束烏克蘭戰爭。專家分析此舉對全球經濟與政治的影響,並探討俄羅斯的回應與戰爭未來走向。
2025/01/24
美國總統川普威脅對俄羅斯徵收146%關稅,以迫使結束烏克蘭戰爭。專家分析此舉對全球經濟與政治的影響,並探討俄羅斯的回應與戰爭未來走向。
2025/01/24
幣安旗下Binance Labs更名為YZi Labs,轉型為家族辦公室,管理100億美元資產,投資重點擴展至AI與生物技術,並由Ella Zhang領導,推動Web3與新興技術創新。
2025/01/24
幣安旗下Binance Labs更名為YZi Labs,轉型為家族辦公室,管理100億美元資產,投資重點擴展至AI與生物技術,並由Ella Zhang領導,推動Web3與新興技術創新。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 台灣躍升美國第 7 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年增 24.2% 📌 摘要 2024 年台美貿易總額達 1,586 億美元,年增 24.2%,佔美國總貿易額 2.97%。 台灣排名提升: 2018 年美國第 11 大貿易夥伴 → 2024 年第 7 大。 美國進口來源國排名 由第 13
Thumbnail
🌍 台灣躍升美國第 7 大貿易夥伴,貿易總額年增 24.2% 📌 摘要 2024 年台美貿易總額達 1,586 億美元,年增 24.2%,佔美國總貿易額 2.97%。 台灣排名提升: 2018 年美國第 11 大貿易夥伴 → 2024 年第 7 大。 美國進口來源國排名 由第 13
Thumbnail
2020 年起,這三年多我們觀察到台灣的就業市場產生了一些特殊的變化(圖一),讓搶人才的大戲開始上演起來。這3年,台灣年均經濟成長率3.81%,經濟成長很好,而就業人口卻減少 ;企業老闆都在喊,找不到人、留不住人,到底人才都到哪裡去了?
Thumbnail
2020 年起,這三年多我們觀察到台灣的就業市場產生了一些特殊的變化(圖一),讓搶人才的大戲開始上演起來。這3年,台灣年均經濟成長率3.81%,經濟成長很好,而就業人口卻減少 ;企業老闆都在喊,找不到人、留不住人,到底人才都到哪裡去了?
Thumbnail
新移工來源國 印度呼聲高 最近,勞動部宣布將在下半年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引進新的移工來源國。這個消息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究竟是哪一個新南向國家將成為台灣的新夥伴呢?根據媒體報導,印度是最有可能的選擇1。 為什麼選擇印度? 台灣目前有73.7萬名移工,其中以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為主力2。
Thumbnail
新移工來源國 印度呼聲高 最近,勞動部宣布將在下半年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引進新的移工來源國。這個消息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究竟是哪一個新南向國家將成為台灣的新夥伴呢?根據媒體報導,印度是最有可能的選擇1。 為什麼選擇印度? 台灣目前有73.7萬名移工,其中以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為主力2。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你知道台灣在2023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排名中,升至第六名嗎?這是台灣自2011年以來的最佳成績,也是亞洲地區僅次於新加坡和香港的第三名。這個消息一出,不少人都為台灣感到驕傲和欣喜,認為這是政府努力的成果,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證明。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排名真的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你知道台灣在2023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排名中,升至第六名嗎?這是台灣自2011年以來的最佳成績,也是亞洲地區僅次於新加坡和香港的第三名。這個消息一出,不少人都為台灣感到驕傲和欣喜,認為這是政府努力的成果,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證明。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排名真的
Thumbnail
台灣面對少子與高齡化所衍生的勞動力減少困境,開放移民政策也是必然之路。2021 年底在臺工作之外國專業人才4.5 萬多人,僅占同期我國總就業人數之比例約0.4%,較新加坡等亞鄰國家為低。 近年來主要先進國家,包括原本移民政策相對保守的日韓,無不積極延攬外國專業人才、開放國際學生就讀、留用技術人力,視
Thumbnail
台灣面對少子與高齡化所衍生的勞動力減少困境,開放移民政策也是必然之路。2021 年底在臺工作之外國專業人才4.5 萬多人,僅占同期我國總就業人數之比例約0.4%,較新加坡等亞鄰國家為低。 近年來主要先進國家,包括原本移民政策相對保守的日韓,無不積極延攬外國專業人才、開放國際學生就讀、留用技術人力,視
Thumbnail
國內就業市場持續缺工、缺人才,根據國發會統計,台灣15歲到64歲核心勞動力人口,從2020年的1683萬人,至2070年將會降低剩下783萬人。 企業將會面臨二個問題 一、如何招募優秀人才? 二、打造多元招募管道? 政府也強力推行留才政策,目標從外國專業人才、移工技術人力、僑外生三大塊著手。
Thumbnail
國內就業市場持續缺工、缺人才,根據國發會統計,台灣15歲到64歲核心勞動力人口,從2020年的1683萬人,至2070年將會降低剩下783萬人。 企業將會面臨二個問題 一、如何招募優秀人才? 二、打造多元招募管道? 政府也強力推行留才政策,目標從外國專業人才、移工技術人力、僑外生三大塊著手。
Thumbnail
過去因為視訊技術與工作模式未成熟,所以員工不得不在辦公室完成所有工作,但因為疫情加速世界數位轉型的腳步,台灣本土企業現在不只是在當地與外商搶人,更要深層思考的是,人才荒的戰場已經拉開到全世界領域了!
Thumbnail
過去因為視訊技術與工作模式未成熟,所以員工不得不在辦公室完成所有工作,但因為疫情加速世界數位轉型的腳步,台灣本土企業現在不只是在當地與外商搶人,更要深層思考的是,人才荒的戰場已經拉開到全世界領域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