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 魏美惠《古典鋼琴大哉問》
✨「只要在這條路上持續前進,我們都可以當自己世界的鋼琴家。」
很喜歡序言的上述句子,快速讀完囉💗快來分享!
看到這一點,就很驚訝呢!原來沒有一定要維持怎樣的姿勢嗎?
博士媽最看重「第一指關節不凹陷」(以求穩定觸鍵、便於加速&讓琴音扎實),其他如坐姿、手腕等沒有絕對的要求;
除了彈琴姿勢,樂譜的教材版本也有差異,甚至連「踏板」的使用都是一門藝術,不同抉擇會帶出不同的呈現效果,端看喜好與學習風格,畢竟,音樂之美極為主觀!
博士媽自己做的博士論文研究也很有趣-先學「濃縮音樂史」再開始學琴的學生,學習速度會比直接學琴的學生快!但關乎演奏細膩&風格表達的「音樂性」,顯然仍取決於個人領悟與感受,就與音樂歷史、樂理之理解較無關囉。
「即興」是最令人羨慕的才華啦!(心中的指標人物-周杰倫😻)
可惜,並非學古典鋼琴就一定會即興,正如博士媽說的,過去教琴的老師多半只會「視譜」;(最早聆聽即興表演,也確實在教會呢)
要能即興分享,需要大量練習,並且對樂理、和弦等知識瞭解透澈,她建議,最好可以在學琴之初就有意識地培養「即興思維」,避免學古典樂一段時日之後難以轉化。
若學琴遇上瓶頸、遲遲無法突破,書中列出許多可以循著一一檢視的細節,很值得參考;而若要面對考試,博士媽分享最重要的還是「自信」,練習則以「技巧」&「音樂性」為重。
最喜歡博士媽在扉頁寫下的這段英文,若想培育/成為下一個莫札特,該這麼做:
✨1.Born with it. -胎教
✨2.Live with it. -浸潤其中
✨3.Play with it. -自幼玩琴
✨4.Have a mentor. -以專家為師
✨5.Have a passion.-永保熱情
鋼琴博士媽的許多經歷很有意思,向老師們求教與相互欣賞的往事也很動人,即使其中幾位大師已經不在,但美好的音樂傳承永留存。
很佩服她專注在鋼琴專業、陪伴寶貝孩子,仍持續對自己進行「多角化經營」,寫作、出版、Podcast、辦活動…游刃有餘,豐富多彩,是令人心生嚮往的lifestyle!💗
前作《親子紐西蘭南島遊學自助行》也是獲得許多讀者迴響的作品喔!對南島遊學很實用,適合按圖索驥。
-
倉編距離學琴已經非常遙遠,小一被要求跟著鄰居姐姐一起去學習,斷斷續續學了兩三年,止步於九級,現在差不多全還給老師啦😅
不過仍感恩有學琴的基礎,教育大學時面對國小教程的基礎琴譜彈起來還是綽綽有餘的;直到出了社會才後悔沒有沒有繼續學,失去一種可以休養身心的娛樂,目前大概只比門外漢更靠近門檻一些?
博士媽在書中提及的各種鋼琴觀念,於我幾乎是全新的知識呢!
特別適合習琴者參考,並跟著理出自己依循鍛鍊的「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