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懷疑過這些一件件不相干的小事拼湊而成的文章,會不會有點雜亂、有點求其。但寫了幾個星期,自己覺得蠻舒服的,也慢慢習慣這種方式。是試圖模仿著喜歡的作者,以簡單卻充滿暖意的文字,去記錄生活日常。也是透過文字分享生活中的幸福感,在寫的過程之中提醒自己把日子過得不錯。就好像《我的出走日記》裡,廉美貞所說的「一天只要五分鐘喘口氣就能撐下去」,生活本來就是由一件一件小事堆叠而成,只要記住幸福的五分鐘,某天回頭一看,會發現走過的一路荊棘泥濘都開滿了花。
一天五分鐘,只要有五分鐘喘口氣就能撐下去,我去便利商店的時候順手幫學生開門就會因為得到他們一句謝謝而開心七秒,早上醒來的時候會因為想到那天是禮拜六而開心十秒,就這樣每天集滿五分鐘,這就是我撐下來的生存之道。《我的出走日記》
雖然聖誕節本身帶有宗教意味,但因為落在年末,加上吸引顧客消費的前提下,商場都樂於投放資源佈置裝飾,讓整個城巿都充滿了聖誕節日氣氛。還未有踏入十二月,各大商場已經準備就緒,跟整個城巿的人宣告聖誕節要來了!
移居海外正在享受著退休生活的長輩,試著過一些跟前半輩子不一樣的生活,告訴我在萬聖節時就跟社區裡的老人家學編織,勾了幾個大小不一的南瓜,激發起了我的DIY魂,跑到網購平台訂了編織聖誕樹材料包,挑了一款麻瓜級別的聖誕款式。跟著 youtube 影片一步一步去做,外形大致跟原圖相似,只是初次嘗試不太會預留空間,整棵聖誕樹給我拉長了。隨材料包還有七彩繽紛的鈴噹,但怕半夜萬一鈴噹稍微被風吹動,到時候就會胡思亂想來著,還不如簡單一點。
最近和伴侶很沉迷 Pikman Bloom。以走路為遊戲核心的手機遊戲 ,讓本來就很喜歡週末出去散步的我們,現在邊走邊玩,讓同一條路線走起來變得更有趣。
跟之前(甚至現在還是)風靡大小老幼的 Pokémon Go 玩法相似,都是靠收集不同的物件,鼓勵玩家走動走動。Pikman Bloom 的方式還簡單一點,單純鼓勵人多走路,沿途可以種花、採摘巨型花朵的花瓣,走到一些特別的地標或能夠遇到飾品皮克敏的花苗。沒有對戰,但可以隨便加入團體,合力打擊隨處生身的磨菇(會有豐厚的遊戲獎品)。
伴侶很愛走路,也玩得投入,我們一直沿海邊走,平常大概走一萬五六千的步數,現在竟然多走了超過六千步!途中看見對岸有長得漂亮的巨型花朵,就說過對岸抓花瓣;看見那邊有些特別花苗又會繞路過去,結果不知不覺走多了路。
這款遊戲蠻好的,除了多走路之外,其餘需要投入的時間不多,平常當作計步數之用,閒時想玩玩可以沿路摘花、種花,很適合想找點東西玩但又怕太纏身的人。
現在完全迷上了皮克敏,朋友特別在大阪旅行時給我在夾公仔機抓到一隻黃色皮克敏來~ 超可愛呢!
看完《人生最難整理術,其實是最動人的整理術》之後,對作者米果的其他作品都增加了好奇和興趣。在博客來看了半天,最後選了《初老,然後呢?米果的老青春.幸福論》,米果在 2016 年發表的一部作品。
人啊,到底進入什麼階段,才是真的老了?年齡是一個標準,身體狀況也算量尺,但心態衰老恐怕才是歲月的敵人。
雖然《人生最難整理術》和《初老,然後呢?》二書的發表年份相差八年,但感覺二者是同一系列的書。
從中年走向老年,沒有人能夠逃避面對人生最後一站:死亡。在《初老,然後呢?》,作者米果分享了由中年步入老年的過程,意識到人生之中再一次的演變(第一次是由小孩開始長大為成人的青春期),從外貌、工作、心態、健康各方面有著怎樣的看法。當承認了變老,然後就是《人生最難整理術》的部份,該如何為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而作出準備。
對於意識到「變老」,米果花了一些篇幅,說明了人生不同階段,對感覺到「老」的各個瞬間。這一段看得超有感,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感覺老了」,還沒到三十歲,但看見新入職員工稚嫩的一張臉,就感到自己「開始老了」。然後到三十幾,開始協助帶新人的階段,被那些剛畢業的說跟自己同一生肖(就是差整整十二年),然後被叫「XX姐」的時候,感覺到「實實在在不再年輕」。
儘管口裡一直念著「老了、老了」,但心裡還是清楚自己只是不再青春,才二十幾、三十幾,不至於老。要真正感到「老了」,想起了陳文茜在《晚安,我的生命》裡所寫「我想告訴天下所有的親愛的你們,人不是緩緩衰退的,一個疾病可以用一年老十歲的速度,甚至用逼著人快速墜向晚年的方式,直接通報你,歲月、回憶、曾經,尤其健康,多麼珍貴。」只要經歷過就能明白,不論哪個年紀,一個疾病都可以讓人急速衰老。踏入四十以後,即使是小病小痛,都明顯比以往回復得更慢,雖還不算「老了」,但也知道正朝著那個方向走,是時候適應邁向老年的生活。
正如書中所說「接受『老』,也才有辦法一直青春下去!」,只要有良好的心態,保持健康的身體,即使老去,也能過著愉快、幸福的生活。
身邊蠻多朋友是十一月生日,就在前幾天,去了一間京菜餐廳,為朋友慶生。泰豊廔是一間有點歷史的餐廳,在尖沙咀的小巷二樓,沒有華麗的裝潢,裡面的陳設和用品都有著明顯的歲月痕跡。
這裡的侍應不少都已經是阿公的年紀,手腳依然麻利,即席把北京填鴨切片的師傅更是很有功架。友人愛吃,每一道菜都讚不絕口,雖不是珍饈百味,但食材都是新鮮,每道菜都充滿誠意,相信都是廚師們真材實料的巧手傑作(有很多餐廳賣的東西都不是現製,甚至是外購預製),這些藏在味道之中的細微差異是騙不了老饕,也是令人珍惜之處。
每次再訪這些老店,離開之時總會充滿憂愁,不禁去想,當這批經驗老到的侍應和廚師們都要退休之時,即使餐廳能夠繼續營運,但風味是否依然?還記得小時候因搬家的關係,小學都讀過三間,面對新環境沒有怕生,經常被讚適應力強。然而人越大,經歷過失去,無力抓著自己所珍惜的,後來就變得害怕轉變,畏懼改變。
話說回來,友人說這小巷的幾間餐廳都有些歷史,慶幸它們都捱過了疫情,也希望捱得過這波不境氣。小巷轉角處有一間酒吧,有著可愛的名字「狗毛吧」,聽說這裡的泰菜挺好吃的,找天想跟伴侶來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