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有些連結有打*號,是聯盟行銷的網址,也就是透過此連結購買該商品,我會有一點點分潤。)
講了自己大概會帶的東西後,接著聊一下自己一些慣例。
(PS:我個人認為這次copilot畫的圖頗為傳神,雖然車子古老了點,但街景倒是很像)
公共空間是開放的,但也不是這麼開放。這句應該是Viviana A. Zelizer在某本書裡面這樣說的,但手邊沒書,就先憑印象說吧。大概可以透過個例子來讓大家體驗一下這句話,例如:百貨商場是開放的,這句話應該直覺上沒啥問題。但若你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蓬頭垢面加上一直喃喃自語,應該立即可以感覺到這個開放空間可能不是對你很開放。空間有一些大家習慣的互動、習慣、位置、時間...,社區也是。
在一個社區常見的「習慣」可能有停車位置,例如新住戶開始抱怨鄰居的車都停在他家門口,停車的人說停了幾十年的為什麼現在就不能停;某人開開心心跑去餵食流浪動物,住戶跑去跟里長投訴說產生糞便甚至跳蚤等問題...。日常生活看起來風平浪靜,或許是大家都習慣了界線,不用說大家自動會去遵守。
作為一個外人,可能不知道這些界線。而且,一開始可能也不會知道,畢竟你是客人。但一陣子之後,從客人到「可能會待在這一陣子」,或是成為社區中「某一群的人」,你大概就會知道這些界線或甚至自己也不自覺的遵從起來了。
反正總之,田野不是空白一片等著你去「規劃一番」,而是各種互動規則或隱或現交織著。不管你的田野目的是紀錄啥,這些互動的界線,或者說「合適的行為模式」,多少都得注意。
身為一個常讀不懂空氣的I人,對這些事情的因應之道就是緩慢。所以每到一個社區,基本上會做的事情有:
一、路上觀察。隨便走走看看,拍拍照做點紀錄,遇到人好奇我在做啥,就自我介紹一下自己來這的目的。我常都一開始時做的勤快些,走路範圍大些,到後來慢慢就會懶了,變成要去拜訪誰就搭車定點來回。散步晃晃看看其實蠻重要的。
二、休息點。我一定會找個休息點,例如小型的飲料店、咖啡廳啥的,常常去坐著,久了多少會認識老闆或是常客,除了休息之外,也可以藉此多認識一下在地。
三、拜訪團體。去社區就拜訪里長或發展協會、去市場就拜訪管理委員會,總是要讓人家知道有你這種人出現了、大概要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