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建議就是繼續做好自己在田野中的角色,等著例外事件的到來。若站在事後往前看,也就是事後諸葛的角色,例外事物往往讓人對田野有多一點認識,或是對在地事物的發展軌跡有特別影響。相關概念可以參考路徑依賴一詞,這大概說的是一個事物的發展往往與過去的樣貌有關,比較常見的例子是鍵盤qwert安排的模式。這邊鬆散的反過來說,那需要觀察的是,是否在某時某刻曾經有其他事件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方向?或者曾有其他事件出現,但為什麼沒有改變整個方向?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不知真假,當笑話以及例子好了。某某前輩說,如果你看到社區的圍欄造景是用水泥的,那應該是XXX的計劃。因為用木造的易壞、金屬的容易被偷,那最後只好都用水泥的。從這個不知真假的例子可以理解,原本想要規劃的事物,遇到一些事件後,只好改變計畫、改變計畫、改變計畫,變成今天看到的樣子。
除了事件發展的變動外,另外就是年度的大活動。這也被我歸類在例外事件,因為通常大家不會一整年都為了這件事情忙著。稍微舉個例子。某些偏鄉只有在投票時會發現原來村子有這麼多人。畢竟日常時期大家外地就學就業,投票這類一定要在籍的活動當然可以見到比較多的戶籍人口。
再者就是關係的變化。田野待一陣子之後,大家也漸漸願意跟你互動了,或者說對你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了。這時候開始會聽到一些對外人不會說的事情。最明顯的是某人開始不介意在你面前批評他人,或是評論他人。這反應了你在田野中與大家關係的改變、聽到的資訊有些也對你認識田野有幫助。但個人建議,既然自己是外人,就別亂傳;既然自己是研究者,基於研究倫理,有些故事就別寫出來。
除了事件趨勢的變化外,一些例外的事物也有可能反映出一些在地人的世界觀。最經典的例子應該就是Geertz寫的鬥雞了,對此的介紹實在很多,因此也不贅述。與本文有關的部分是:峇里人的世界觀,在研究者參與的這場鬥雞活動(也就是對研究者來而言的典範個案)中展現了出來。
copilot。幫我畫張圖:在田野中做田野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