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乃不斷減損贅餘心態的結果,
無事則為領導者稱職適任的證明。
================================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致力求學的人知識日益增長,
修養道德的人贅餘日漸減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一再持續損抑多餘之處,
以至於達到無為的境界。
無為而無不為,絕學無憂。
不去自我表現而讓下屬無不有所作為,
心態超越為學者就沒有做不到的憂慮。
取天下,常無事;
想要得到天下,
就要保持不發生變故;
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到了意外發生的時候,
代表其能力不足以掌管天下。
================================
益:增加。
損:減少。
絕:停止、超越。
為學者與為道者都致力探求知識學問,兩者差異在於道的認識與理解,因而產生日益與日損結果上的不同。
無論讀書求學還是研究深造,其學識皆與日俱增,且其學位經歷、名聲地位亦隨表現如:口試、科考、立論、成書等步步高陞。此外,為學者亦可泛指習有一技之長的人。隨著專業知識充裕、技能磨練臻熟及學(業)界地位穩固,都難以避免地「自我日益膨脹」,加重了〈修養.贅餘〉所謂自是、自見、自伐與自矜等意識,故曰「為學者日益」。
為道者從知識學問中探求道理,且由於對道的深刻理解而追求去除自身贅餘之處,因而「為道者日損」。對於從事經營管理的領導者,雖能靠單一專業能力起家,然在運營事業方面如人事、協作與外務難免力有不逮,縱使博覽群書仍舊「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不如從為道著手。《老子》認定無為是最好的領導風格,其最大阻礙便是想要大有所為的自我表現意識並視之為贅餘,因此逐步消除自是、自見、自伐與自矜乃重中之重,所以「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的目標是什麼?「百姓曰我自然也」。讓團隊成員自然而然地發揮所長有所作為,進而顧及方方面面沒有遺漏之處,以達到「無不為」的境界。縱觀領導者的職業生涯,多是從專業性工作開始做起,有所成就後再跨越為學者思維而為道,方能轉型成適任的領導者,故曰「絕學無憂」。
至於如何辨識出稱職的領導者,其指標便是〈力行.權衡〉所說的「事無事」,也就是沒什麼大事發生。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定期健康檢查的目的不就是要及早發現病灶以免發展成大病?把車交給保養廠維護不也是要避免在路上發生故障?因此把整個組織事業交給這位領導者,不就是希望在其經營下一帆風順嗎?在此狀態下的員工會覺得靠自己就可以了,因而對於領導者的存在僅需「下知有之」。
要做到以上所述並不簡單,且一心要大有作為之人豈可接受如此碌碌無為?有人刻意製造爭端、危機事故來刷存在感,意圖使人留下大展長才的印象,或轉移治理失能的關注。然而這種行為只能騙騙無知群眾,當出現諸事不順、危機四伏或者意外頻仍,無論故意與否在在證明了領導者的不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