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vil War》—自然狀態、倫理衝突與真實的追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777# (&picture credit;註:媒體標題與本文標題不同;媒體內容與本文略有小異)




大多數的戰爭電影都是以戰爭本身作為故事本身,至於戰爭這個事件如何被記錄,進而在日後有可能成為被創作為電影—文本的素材,卻甚少被著墨。而在現代,將戰爭這類事件予以記述的人物,即為記者。




故事設定在二十一世紀(且至少是二零一零年後)的美國,除了配有現代軍備的士兵之外,從人物所使用的智慧型手機也可見得,從現實的世界政治版圖分配中虛構出的內戰,雖說電影讓我們能保持距離,然而若對國際政治有些許的敏感度,我們會發現戰爭其實離「我們」作為人類的我們一點都不遠,時間上美國曾在十九世紀發生過內戰,空間上在本文撰寫的當下(即二零二四年)烏俄與以巴的戰爭也仍在發生。




《C》的故事罕有地以記者為主角,也就是資深記者 Lee(Kirsten Dunst 飾)與 Joel(Wagner Moura 飾) ,他們要前往華盛頓白宮,在戰爭的尾聲他們想要採訪到總統對於局勢的看法,對於他所造成的現況的一些感想。使用「造成」並非無端,從故事裡頭總統的發言我們可以知道他已經在第三任期,且解散了聯邦調查局,甚至空襲了美國公民,這或許是某些原因的結果,但包括此在內雖未經故事揭露的種種作為,也導致了美國中央以及革命方的西方力量(Western Force)—由德州與加州所領導的勢力—之間的戰爭。




一千三百公里的旅程,於公路電影的外觀下,實際上探問了包括國家是什麼、政治是否可能中立、倫理的衝突等深刻的問題。除了前述的角色之外,這趟路程還有 Lee 的啟蒙者 Sammy(Stephen McKinley Henderson飾)與嚮往成為記者的 Jessie(Cailee Spaeny 飾),前者的目的地是戰爭前線的夏綠蒂鎮(Charlottesville),後者則是憧憬著記者的工作卻罹害於自殺攻擊幸而被 Lee 所救。對 Lee 來說這兩人都是不速之客,因這或許是單行無回程的行程,而 Sammy 年老又行動不便,Jessie 又太過不經世事,除了成為行動的累贅之外,也成為評估風險發生時作為記者的自己該如何行止的心理負擔。惟在妥協下,同意這兩人只能到小鎮,不得再前行到白宮的這條荊棘道。至少,一開始是這麼約定的。




沿路能見到的風景除了高速公路上的廢棄汽車成堆如同路障,否則就是杳無人煙的街頭巷尾,而他們首先抵達的是加油站。這裡坐著三個拿著步槍的男人,或許是民兵,又或許是系統已經瓦解各自為陣的鄉眾。當戰爭發生,日常一切所有的規則、符號將會全數失效,因此美金不再是該區域的通貨,連日常的水電瓦斯石油都會斷炊,這從 Lee 必須使用加拿大幣來交易可以得知。在補充油料的同時,Jessie 卻想四處探查有沒有值得「紀錄」的事情,當她走到加油站時才發現有兩個被打到血肉模糊的男人被掛在洗車場內,但她卻驚嚇得無法做出任何行動,(暫稱)民兵說那是劫掠者(Looters),即便那是高中同學,但那又如何?意思是,真的是劫掠者嗎?或是,就算曾有同窗,在戰爭下這具有任何「意義」嗎?瀕臨衝突邊緣的時刻,由 Lee 提議為民兵與(被聲稱的)劫掠者拍下照片給化解,這裡十分寫實地描寫了現實處境,手無寸鐵的女性與擁有絕對武力的男性,很難不連結到任何與「性」有關的活動,而 Lee 則是經由為其留下影像的言行,填充了民兵的男性氣概(Masculinity)進而讓性的張力被解消。




懊悔於凍結於恐懼的 Jessie 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記者」,而從他們的旅程中可以見得記者的志業(Vocation of Journalism),跟訪了軍事行動,目睹並拍下士兵被子彈擊中失血致死的畫面,再見證了處決戰俘的場景,我們可以看到記者的志業所伴隨的倫理,與身而為人的道德倫理所具有的衝突。舉例來說,作為人卻見死不救若是不道德的,那麼又是什麼正當化了具有記者身分的人能對於發生在眼前的死亡有所不為,卻僅僅按下快門將這個瞬間收納在底片中?這種置身事外的態度,可以從 Lee 一行人經過一家服飾店時,卻宛如進入另一個世界一般,並非裡頭琳瑯滿目,而是在那塊土地上正發生戰爭,店員卻事不關己一般看著書招待客人,甚至言之鑿鑿地明說就是不想參與政治。人們太常說人類是政治的動物,於是對於類此政治冷感的行徑不以為然,畢竟白痴(idiot)的語源出如同前述格言亞里斯多德所處的古希臘時期意涵即外於政治之人,惟記者與故事中的店員又有何異?




接下去的故事則是 Lee 一行人被狙擊手射擊車輛,以致不得不離車躲避,這時發現有兩位穿著軍綠色制服的士兵正俯臥在地上尋找射擊者時,Joel 持續追問狙擊手是那一方的勢力?




「發生什麼事了?」(Joel)




「有人在那棟房子,他們被困住了,我們也被困住了。」(士兵)

「你覺得他們是誰?」(Joel)




「嗯...不知道。」(士兵)




「嘿,我是記者。」(Joel)




「酷哦。那我現在知道為什麼你們車子上面印著記者的標誌。」(士兵)




「你是WF(按:西方力量)嗎?誰給你下命令的?」(Joel)




「沒有人給我們下命令好嗎老兄,有人試著殺我們,我們試著殺他們。」(士兵)




在原先人們所生活的政治社會中,記者代表什麼、為了什麼而戰、行為的道德意義等等,在戰爭的例外狀態下,一切都回到前政治社會時期的霍布斯式的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




「在人生活在沒有公共權力以保持他們的敬畏的時期內,他們處在戰爭狀態中,一個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戰爭,結果就是所有人對於所有人都是敵人。在這種條件下,無法發展工業,因為成果並不確定,也因此無農耕,無航行也無對於可能從海洋進口的日用品的使用,沒有寬敞建築,沒有交通工具,沒有對於大地的知識,沒有時間觀念,沒有藝術,沒有文字,沒有社會,最糟的是無間斷的恐懼以及暴死的危險(violent death)。於是,人的生命,孤獨、窮困、骯髒、野蠻且短暫。」( THOMAS HOBBES, LEVIATHAN 185-186 (1985).)




而這就是萬人對萬人的戰爭(bellum omnium contra omnes),而在這樣的處境中,唯一重要的只有自我保存(self preservation),這一點透過士兵的對白展現予觀者。(就此可參考:曾友俞,《利維坦》 ── 人造的神,連結:https://paratext.hk/?p=3288)




順利解決狙擊手的士兵,讓 Lee 一行人得以繼續前行。前往華盛頓的路上 Jessie 也愈發成長,越來越像記者、越來越旁觀,或說,越來越冷血。這時發生的一個插曲是 Lee 與 Joel 的友人 Tony(Nelson Lee 飾)與 Bohai(Evan Lai 飾)在路上的偶遇,所謂在路上是現在進行式,這也是片中有趣的橋段,如同發瘋駕車的 Tony 與 Bohai 兩人追車嚇出 Lee 一行人冷汗,而其等釋放壓力的方式則是用超越常理的方式行止,於是 Tony 與 Jessie 在車輛行進中交換的座位,駕車飛快的 Bohai 則一路前行到不見尾燈。




直到 Lee 終於趕上了前車,人卻已不見蹤影。




Jessie 與 Bohai 被穿著軍綠色制服的士兵給俘虜,而這時他們也正在傾倒屍體,Lee 等人猶豫著是否要前往談判,尤其是她自己,畢竟記者的本職應該是「紀錄」而非「干涉」,但她卻反對了自己歷來所遵守的準則,毅然地走向士兵二人。(有趣的是老人 Sammy 並非因為任何記者準則而反對前去,而是因為直覺這是一個必死的行為,終究還是在自我保存的原則下作出決定)縱使 Joel 表示要繼續前行僅係要作大學的報導,但似乎沒有從前先面臨的生死交關學到任何教訓似地還執拗地認為「記者」這個身分可以橫行無阻,卻發現這完全行不通,更動之以情地說:自己也是美國人!




士兵這時問了什麼是美國人的問題,確實是個難題,但其中一種方式即如同士兵所作的,以出生地區分。甚至還不止必須是特定的州,還必須要「夠美國」,其中回答出的科羅拉多州、佛羅里達州,讓 Lee 一行人得以倖免於死,但外觀即為亞裔面孔的 Tony 與 Bohai 則因屬香港人,士兵在斷定Tony為中國人後即予射殺,Bohai 則早被殺雞儆猴地處刑。(或許一個小彩蛋是士兵由 Jesse Lon Plemons 飾演)作為啟蒙者的 Sammy 則成為解救眾人的英雄,他開著車把士兵撞入屍坑,並順利帶著所有人(除了已死者)離開現場。但他的直覺是對的,他中槍,在到達華盛頓時失血而亡。




從隨軍記者友人的口中得知白宮即將要投降,西方力量(WF)將要勝利,革命即將成功, Joel 氣憤地發洩道 Sammy 難道就在無法採訪到政府軍的任何意見下草草死去?但仍跟著西方力量(WF)的攻堅行動的 Lee 等人於劇末則順利見到總統的最後一面,而 Joel 所採訪獲得的遺言則是:別殺我!「總統」這個身分,也只有在政治社會才具有意義,在戰爭中,他也只是一個人,而人在這個情狀唯一能做的也只有求生。




在政治社會中,因為存在著秩序(例如法治),才能織成一張脈絡之網,賦予所有事物予意義,於是一張紙可以成為貨幣,記者證則象徵了言論自由。但當秩序崩潰,像是《C》的內戰情節,所有符號依存的脈絡將失所附麗,於是通貨不再流通,記者也不享有任何權利(right),遑論特權(priviledge)。這種狀態轉換的混亂反而是可預期的,幾乎沒有人有過如何面對「例外」的經驗(否則例外不成例外),於是 Joel 還會(天真地)以為戰爭必須為了任何目的而為,以為一張記者證具有通行的效力。但在這種迴退(regression)至自然狀態後,只有自有保存才是唯一正當的目的。




又,從自然狀態到政治社會之外,政治哲學上同樣也探討了民族國家(Nation)的概念,著名的如同 Benedict Anderson 提出的《想像的共同體》(就此可參考:曾友俞,讀《想像的共同體》──民族誕生於語言,連結:https://paratext.hk/?p=3134),其中提出重要的論點在於讓不同人能作為「同一國」的認同的基礎,即在語言。而這點也經由(Jesse Lon Plemons 飾演的)士兵在逼問 Tony 時要他說出「標準的英語」得見(雖說前述著作《想》所指的語言是印刷語言)。但這位美國大兵角色因其粗率的美國人判定標準,也可說是對於現實的一種諷刺(例如美國的二零一六年總統選舉)。除了眾所周知的美國作為移民國家的起源之外,就其名稱亦可略知一二,亦即,所謂美國係“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而 State 正是原初「國家」概念的根源,也就是主權國家(Sovereign state),而 America 則是美洲的地理意義,至於 United 則顧名思義即為聯合之意,那麼,所謂的美國,本即係多國聯合組成的「合眾國」,並無任何「自古以來...」云云的宏大敘事。但就算平實如文義,也未必所有人都會去想,即便是「美國人」,亦然。




Jessie 的角色可以被定位成另一個 Lee,除了其所表現出對反於老練記者沈穩的衝勁外,也因其攝影潛力使得 Lee 投射自己在 Jessie 上。原先 Lee 所主張的記者行為準則的不干涉,也在劇末 Jessie 涉險拍攝時 Lee 推倒她而挨了一槍被打破(當然更早在 Jessie 與 Bohai 被俘虜時 Lee 已產生轉變),然而, Jessie 卻在 Lee 對自己的犧牲下,仰躺著拍下 Lee 中彈的瞬間,且隨即繼續前行,並未做出任何救助行動。這時, Jessie 成為了 Lee,而 Lee 則成為了 Jessie,在人的本身與人的身分(記者)之間,兩個角色產生對調,也讓我們思考人的道德倫理以及特定職業的專業倫理的義務衝突。(不過另一個值得考量的是,會否 Lee 對 Jessie 的救助只不過是一種自私地對自己而非對任何「他人」的拯救?)




記者將所見聞予以轉述,不給意見而交給觀者給意見(Lee 所主張),此之所以重要正在於對於「真實(Truth)」的追尋,而這也正是為何言論自由作為基本權被憲法所保障的緣由(甚至,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即係對言論自由之保障)。若記者在提供影像的同時也附加了評價,那麼這就不再是「報導(report)」,卻是「評論(Comment)」,惟評論必定帶有價值立場,於是也必然招致對反的「評論」,縱使所有評論都有其所奠基之事實基礎(雖然現實中未必如此,例如假新聞、假資訊),也將被堆疊於其上的「觀點」給掩埋。或許從身而為人的倫理來看,對於瀕死於面前的生命旁觀其痛苦不僅殘忍,甚至是種道德上的錯誤;但,從記者作為志業的專業倫理來看,如此的紀錄反而卻是再正當不過的行為。因為,當一個人穿戴起記者的身分(符號上就如同記者證、或是記者背心或頭盔),該身分所具有之追尋真實的內在目的(即記者之所以為記者的理據),將在義務衝突中凌駕於一般的道德(類似的情況如同律師於法庭為壞人[假使確實犯下惡行]辯護,其縱為惡,仍享有受律師協助、辯護之人權一般;或如同醫師醫療、救治他人的專業倫理於安樂死議題上所產生的困難)。對應到《C》的故事中,媒體(Medium)的重要性就如同片首的電視新聞節目上的美國總統仍然在發表即將勝利的言論,試想,若沒有人呈現「真實」予人民,那麼唯有的敘事僅政府方,那麼西方力量(WF)是否仍能如同故事的發展終於獲得勝利?




攝影的行為無論在中文或是英文都是十分相似的,攝—射—shoot。子彈與影像都是暴力的,二者都能決定現實(reality),具有絕對的權力(power)。隨行於士兵旁的戰地記者(或是任何記者),按下的快門就如同槍枝的板機,後者決定了另一個他人生命存否的現實,前者則決定了世界景象的現實。當攝影擷取了畫面之中,同時也排除了畫面之外,也因此即便報導所追求的是真實,但影像所能決定的只有現實。或許真實對於人而言是永無可得,但這絲毫不代表真實沒有追尋的價值,而以「記者(Reporter)」為志業之人,即係推著「人」往真實更為靠近一步的那個總在鏡頭背後的不可或缺人物。

raw-image


內容總結
civil war
5
/5
avatar-img
83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有被稱為情慾電影的《鋼》,卻正好詮釋《鋼》的正對面;《鋼》所描寫的情慾只不過是個手段,其所指向的圖像卻是全然反情慾的。
5/5鋼琴教師
據此,大師中的大師是否存在,已無重要性可言。純粹實力鬥爭下的存在者所寫下的斷代史,都是所有人的通史,後見之明的回溯將能重估一切價值,所謂的客觀歷史,本身不過是權力的覆寫而已。
5/5自衛的藝術
真相的獲得並沒有任何的利弊可言,多了真相對於寶琳娜而言並不會增加任何利益、減少弊害,寶琳娜就如同許多民主化社會所處理的轉型正義議題一般,亦即,真相的追尋並非為了任何實際的利益,卻只因為真相本身所具有道德重量而如此汲汲營營。
5/5死亡處女
其實生命都一樣,死亡是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件。有一天我們都會開始懷念,懷念當下被認為無聊卻在將來成為寶物的東西。懷念那些舊日時光。懷舊,是為Nostalgia,思鄉病。然而,過去是過去式,也是回不去的故鄉。Perfect days。
5/5我的完美日常
Yannick 追求美,所以他創作出讓眾人滿意的劇作時感動而泣;Yannick 追求善,所以他就打破毫無意義的社會習俗進而表態;Yannick 追求真,所以他說出了他所相信實在的話語(也在劇情中被第三人— Rivière 客觀地驗證,也就是原先的演出簡直爛透)。
5/5Yannick
有被稱為情慾電影的《鋼》,卻正好詮釋《鋼》的正對面;《鋼》所描寫的情慾只不過是個手段,其所指向的圖像卻是全然反情慾的。
5/5鋼琴教師
據此,大師中的大師是否存在,已無重要性可言。純粹實力鬥爭下的存在者所寫下的斷代史,都是所有人的通史,後見之明的回溯將能重估一切價值,所謂的客觀歷史,本身不過是權力的覆寫而已。
5/5自衛的藝術
真相的獲得並沒有任何的利弊可言,多了真相對於寶琳娜而言並不會增加任何利益、減少弊害,寶琳娜就如同許多民主化社會所處理的轉型正義議題一般,亦即,真相的追尋並非為了任何實際的利益,卻只因為真相本身所具有道德重量而如此汲汲營營。
5/5死亡處女
其實生命都一樣,死亡是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件。有一天我們都會開始懷念,懷念當下被認為無聊卻在將來成為寶物的東西。懷念那些舊日時光。懷舊,是為Nostalgia,思鄉病。然而,過去是過去式,也是回不去的故鄉。Perfect days。
5/5我的完美日常
Yannick 追求美,所以他創作出讓眾人滿意的劇作時感動而泣;Yannick 追求善,所以他就打破毫無意義的社會習俗進而表態;Yannick 追求真,所以他說出了他所相信實在的話語(也在劇情中被第三人— Rivière 客觀地驗證,也就是原先的演出簡直爛透)。
5/5Yannick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百年前戰爭下的旅行物語,跟活在現下的普羅大眾所想像的,其實很不一樣。你的旅行當然可以因戰爭而取消,但我要在烽火漫天繼續我的行程,也實屬合理,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時間是1983年4月1日,東京電視台播出了不屬於愚人節卻荒謬的寫實機械人作品、裝甲騎兵VOTOMS。 鋼鐵的人形棺材中,沉默寡言的少年兵胸中,熊熊燃起向大宇宙的意志的反抗─那是身處高位、遠離戰場煙硝充滿算記者所未能感受,超越會計、彈藥數字、兵員人數與地圖名字以外的「東西」,其名生命。
對於傷痛的過去,該忘掉,還是記得,才能好好的繼續往前走?為什麼,有人會做損己利人的事情?看完《讀報人》之後,會對人們的行為有更多的思考,理性上,人應該是會做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然而,如果某些人,如電影中的基德,做的事情看起來是違反常理的,那麼,或許他的心中,有比我們眼中世俗價值更大的東西。
大四時的通識課堂中,老師給所有學生發了一份問卷,裡面有幾道題目令筆者印象深刻,題目大意是,在戰亂時期,人們對於宗教的信仰是會更堅定,還是愈加不相信宗教? 這近乎哲學詰問的問題著實難倒許多人,正反兩面答案都各有擁護者,筆者看見題目,腦中便浮現爺爺參加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及八二三炮戰的經歷,以及歷史上大大
如果你是間諜,那我就是間諜之妻。   聰子是誰呢?或者說優作的妻是什麼呢?這便看完《間諜之妻》後最深刻的疑問了。如同這部以兩種角色結合而成並命名的電影,如同泰半戰爭類型電影中,以戰爭下的個人映射時代之暗面的理念起點,在「間諜」與「妻子」的意義下,企求平衡是種憨傻,那企求愛也會是嗎?
千年前的歷史榮光,透過物質遺跡被挖掘,製作、使用這些器物的人,卻早已灰飛煙滅,人類的軀體多麼脆弱不堪;歷史的長河悠遠擺盪,千年的時光,只是一瞬,個人的一生,也就更遠遠相形見絀;然而「從人類在洞穴牆上留下第一個手印開始,我們都是時間延續的一部分,人不會真正死去。」
百年前戰爭下的旅行物語,跟活在現下的普羅大眾所想像的,其實很不一樣。你的旅行當然可以因戰爭而取消,但我要在烽火漫天繼續我的行程,也實屬合理,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在這裡的一切就像是發高燒,沒有人想發燒,但忽然就燒起來了。我們不想要,敵人不想要,但我們卻走到了這一步,半個世界走到這一步。而且上帝眼睜睜看著我們互相殘殺。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神鬼獵人》是一部史詩冒險片,探索電影的攝影及歷史角度,透過自然光和長鏡頭技術的運用讓觀眾連想到早期美國自然繪畫的精神。同時展現了19世紀美國邊境的真實歷史事件,並以白人捕獸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的複雜權力關係作為劇情背景。
Thumbnail
浪子娇娘作孽缘,枭雄受辱怒冲冠。 陈兵百万危城下,不报家仇誓不还。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在這裡的一切就像是發高燒,沒有人想發燒,但忽然就燒起來了。我們不想要,敵人不想要,但我們卻走到了這一步,半個世界走到這一步。而且上帝眼睜睜看著我們互相殘殺。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神鬼獵人》是一部史詩冒險片,探索電影的攝影及歷史角度,透過自然光和長鏡頭技術的運用讓觀眾連想到早期美國自然繪畫的精神。同時展現了19世紀美國邊境的真實歷史事件,並以白人捕獸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的複雜權力關係作為劇情背景。
Thumbnail
浪子娇娘作孽缘,枭雄受辱怒冲冠。 陈兵百万危城下,不报家仇誓不还。
Thumbnail
憑藉匈牙利電影《解釋的總和》中之政治景況,對比台灣政治情境,並為導演之點題釋義
Thumbnail
對「戰爭」及「戰士/戰犯」這些大的概念,做了非常多元化、個體化的理解。這也是大逃殺系列及反烏托邦作品讓人沈迷的點。面對空降或世襲的遊戲規則,基於生命經驗乃至於使命、身體能力與生存之道,採取不同的生存方式。此外,更展現了幾種超越自己生命,也想守護的東西,以及基於這樣的價值認同,所採取的生存(戰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