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機器人》:以服從為代價方能換取的感動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801# (&picture credit)


多受讚譽的《再》,從故事可以明白地知道理由:感動。必然是感動。這感動來自於觀者對於故事的投射,人生中有多少曾經的可能,一點滴一點滴因為時間的遞嬗,終究使得命中註定的命中錯過。原來,命運不是命運,命中無運,只有機率與偶幸。


老生常談。沒有對話經由畫面來敘述故事固然是一個特點,這代表畫面必須要更能去呈現出比對白更多的千言萬語,但是在《再》的畫面中,基本上不會發現除了主線之外的其他劇情,那麼劇情也就必然會是觀者全神貫注之處。


那麼劇情又是如何?


我們看到一條狗與機器人發展了情感,但是這個情感究竟是友情或是愛情卻始終撲朔,看似玩伴卻又有牽起指尖的戀愛符號,同時,象徵具有重要性的「他者」,卻又在疏忽導致故障就棄置於沙灘之後,嘗試著不法侵入後被逮補就放棄。但放棄的是行動,卻不是思念,於是日思夜想的機器人成為狗的生活中不可想像其不存在的條件。


但是狗為此做了什麼?


沒有。什麼都沒有做。就只是想,只是懊悔。當然,若是要批評這種無能(imcompetence)實在太過容易,但若是僅因為這種無能而能夠被投射,那也太過濫情。說穿了,狗的作為就如同喊著想要努力卻光說不練一般,差異只在於《再》裡沒有「說」的行為,似乎就因此被抬升了一個階次。但是階次若僅除去其中一個元素就能獲得更高的評價,那這樣的評價的性質反而廉價,因為這就像是在說默劇永比有聲電影好一般,太過化約。


其次,故事的設定必須要有其理由,就算故事設定所要彰顯的是無理由,也必須是根據於某種理由而為,例如,電影的無意義來自於對荒謬的訴諸,即為一例。《再見機器人》即《Robot Dreams》,首要的問題是機器人會做夢嗎?這幾乎是與機器人相關的作品中的最初且最要之疑,不僅是圖靈測試,更是機器人是否有意識(conscoiusness)?換言之,機器人是不是人?


當然,這個大哉問可以經由「設定」一詞就「解決」,但與其說這是解決,不如說這是敷衍。因為所有無從解釋的一律都丟給設定就行了,就算矛盾都可以說這是設定使然。如果與機器人—人工智慧有關的議題,毋需觸及意識與人的主體性之疑難,那麼終究會產生自我解消的矛盾,因為與此相關的一切就不再必須與機器人有關。這個疑難,正是機器人議題的命運。(一個簡單的例子是電影《會計師》中具有會計師身分的殺手,故事中卻幾無任何與此職業相關的資訊,那麼故事就沒有將角色設定為會計師的必要性)


再者,反覆出現的夢迴手法,使得現實與夢境被虛實地剪合,在《樂來樂愛你》被使用如此手法驚艷眾人後,平行世界成為顯學,我們總感嘆於我們所錯失的那條路途,尤其在更早的《25小時》中我們更可以切身體會那曾經可能的未來,是我們所錯過的另一個現在。但這些前在於時間疊加的可能性,都經由《樂》、《25》故事中的情節、角色、對白給一點滴一點滴限縮,收縮至唯一進而成為避無可避且充滿瑕疵與遺憾的現實。就此,對照於《再》中的狗對於機器人的想見不能,有否如此地不可抗?


再次回訪《再》的故事,機器人對狗既是個夢縈魂牽的角色,卻僅起初因為疏忽致使故障於沙灘,後而嘗試非法未果,即為告終。如此淺薄的努力是否能與整段故事持續回望於二者間的情感所帶有的重量相對稱?這個激問具有顯然的答案而無庸贅言,換言之,其間之不相稱成為觀者被強要接受的另一個「設定」。接受的理由為何?感動。為了要獲得感動,就必須要接受。


據此,《再》的故事,忽視「為何是機器人」,也忽視「為了所愛者的努力」等困疑,這份感動必然媚俗,因為這份感動必然煽情。


忽視於機器人如何是個人、如何具有意識、如何產生情感的問題,也反於付出高得不成比例的代價以追求可欲之人事物(這尤其出現於浪漫愛的作品中,當然關於《再》是否具有浪漫愛的性質,因為資訊不足無從辨析而無從定論,故僅假設之),卻是微小到不值一提的努力,再加上一些老歌情懷,成就了《Robot Dreams》。


若真論及其所能予觀者的,將非媚俗的感動,而是欲求(感動)者,必先服從(設定)。


那麼,觀影、理解、詮釋作品,是否依然自由?感動究竟是太過廉價,抑或是太過奢侈(而需以自由交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友俞
86會員
394內容數
雜評
曾友俞的其他內容
2025/03/26
說到底,善、惡又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但我們所具有的價值框架所設想出的善人、惡人就是一個理型的完人。《道》所留下的模糊空間及其所演示出角色所具有的道德瑕疵,都是在二元化的世界中讓我們看見二元化限制的線索。
Thumbnail
2025/03/26
說到底,善、惡又是什麼?我們都知道人無完人,但我們所具有的價值框架所設想出的善人、惡人就是一個理型的完人。《道》所留下的模糊空間及其所演示出角色所具有的道德瑕疵,都是在二元化的世界中讓我們看見二元化限制的線索。
Thumbnail
2024/12/09
攝影的行為無論在中文或是英文都是十分相似的,攝—射—shoot。子彈與影像都是暴力的,二者都能決定現實(reality),具有絕對的權力(power)。隨行於士兵旁的戰地記者(或是任何記者),按下的快門就如同槍枝的板機,後者決定了另一個他人生命存否的現實,前者則決定了世界景象的現實。
Thumbnail
2024/12/09
攝影的行為無論在中文或是英文都是十分相似的,攝—射—shoot。子彈與影像都是暴力的,二者都能決定現實(reality),具有絕對的權力(power)。隨行於士兵旁的戰地記者(或是任何記者),按下的快門就如同槍枝的板機,後者決定了另一個他人生命存否的現實,前者則決定了世界景象的現實。
Thumbnail
2024/11/30
有被稱為情慾電影的《鋼》,卻正好詮釋《鋼》的正對面;《鋼》所描寫的情慾只不過是個手段,其所指向的圖像卻是全然反情慾的。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2024/11/30
有被稱為情慾電影的《鋼》,卻正好詮釋《鋼》的正對面;《鋼》所描寫的情慾只不過是個手段,其所指向的圖像卻是全然反情慾的。
Thumbnail
含有成人內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們是被動等待錯過還是積極遺忘?不知道有多少觀眾看完再見機器人之後跟我有一樣的疑問,這疑問也許有點吹毛求疵,硬是要將現實的邏輯套用在一部動畫裡頭,但明明是這部動畫先挑起我們在現實中不敢輕易觸碰的情緒,那我們也難以不將現實的情況帶入動畫當中,想說能為小狗和機器人的這段關係,給予自我的解答。
Thumbnail
  我們是被動等待錯過還是積極遺忘?不知道有多少觀眾看完再見機器人之後跟我有一樣的疑問,這疑問也許有點吹毛求疵,硬是要將現實的邏輯套用在一部動畫裡頭,但明明是這部動畫先挑起我們在現實中不敢輕易觸碰的情緒,那我們也難以不將現實的情況帶入動畫當中,想說能為小狗和機器人的這段關係,給予自我的解答。
Thumbnail
獲得多項大獎肯定的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講的其實也是關於離別的故事,但在細緻的處理之下,儘管講述的故事相對簡單,卻反而能夠在觀眾心中,帶來更加巨大的迴響。
Thumbnail
獲得多項大獎肯定的動畫電影《再見機器人》,講的其實也是關於離別的故事,但在細緻的處理之下,儘管講述的故事相對簡單,卻反而能夠在觀眾心中,帶來更加巨大的迴響。
Thumbnail
若真論及其所能予觀者的,將非媚俗的感動,而是欲求(感動)者,必先服從(設定)。 那麼,觀影、理解、詮釋作品,是否依然自由?感動究竟是太過廉價,抑或是太過奢侈(而需以自由交換)?
Thumbnail
若真論及其所能予觀者的,將非媚俗的感動,而是欲求(感動)者,必先服從(設定)。 那麼,觀影、理解、詮釋作品,是否依然自由?感動究竟是太過廉價,抑或是太過奢侈(而需以自由交換)?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9870 永動機,是目前在科學上不可能的機械,就像把吐司綁在貓上是種空想。但台灣價值卻是在我們社會中出現的一種實實在在
Thumbnail
致謝 上報 刊登本文: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79870 永動機,是目前在科學上不可能的機械,就像把吐司綁在貓上是種空想。但台灣價值卻是在我們社會中出現的一種實實在在
Thumbnail
這一篇章或許可說是本書最重要且最經典的一篇,論點切入直接,講述了滿多重要的觀念。 若未看過本書,前七章要挑兩篇讀,我會選第四章透視(觀看與藝術史結合)與本章(觀看與廣告行銷結合)。
Thumbnail
這一篇章或許可說是本書最重要且最經典的一篇,論點切入直接,講述了滿多重要的觀念。 若未看過本書,前七章要挑兩篇讀,我會選第四章透視(觀看與藝術史結合)與本章(觀看與廣告行銷結合)。
Thumbnail
這一章比較像各種定義的釐清,包含再次定義觀看不僅是一個動態的協商,也是人與人之間或人與機制之間權力關係的要素。
Thumbnail
這一章比較像各種定義的釐清,包含再次定義觀看不僅是一個動態的協商,也是人與人之間或人與機制之間權力關係的要素。
Thumbnail
作為觀看的概論,本書從各面向(如權力、文化、電影等)討論觀看這件事。計畫一邊重讀一邊筆記,同步分享作為紀錄。
Thumbnail
作為觀看的概論,本書從各面向(如權力、文化、電影等)討論觀看這件事。計畫一邊重讀一邊筆記,同步分享作為紀錄。
Thumbnail
請試著想想看,隔著螢幕或手機後面,有上千個數據工程師,他們高薪聘請來找出可以吸引你目光的做法,發展各種實驗讓你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專注力、讓你願意交出更多的生活點滴;在這樣龐大的動力下,你真的能夠隻身一人抵擋這些不斷滑進你眼裡的資訊,不被左右思緒嗎?
Thumbnail
請試著想想看,隔著螢幕或手機後面,有上千個數據工程師,他們高薪聘請來找出可以吸引你目光的做法,發展各種實驗讓你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專注力、讓你願意交出更多的生活點滴;在這樣龐大的動力下,你真的能夠隻身一人抵擋這些不斷滑進你眼裡的資訊,不被左右思緒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