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遊記,下司牌坊、風雨橋、接官亭、蓮心橋 之後接續
走下石階,大碼頭還保留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修建石砌而成的弧形平台,平台上撐傘的婆媽搶著和碼頭上掛有「下司」二字的牌坊拍照,大花的、豔綠的,其中阿伯的方形鋁箔傘頂更是閃的誇張,尺寸之大,根本可以做為反光板補光使用,我猜測阿伯是為了婆媽們精心準備的,拍完一張又一張,在我的鏡頭內不論畫面如何切割,那群艷麗奪目的傘始終閃躲不了,碼頭上嘻嘻鬧鬧,還招來了遠處的空拍機拍得好開心,快樂氣場根本無法打斷,只好等他們鬧完了在拍。
順著鄰近大碼頭的「碼頭街」在小巷中穿梭,店鋪前市招旗幟隨風飄擺,碼頭街是下司最早的商業街又名大街,這裡的房屋有200多棟,其中有50幾棟有100多年歷史,最老的有200多歲,雖經歲月風雨,但大多數仍保持原有風貌;碼頭街後漫步下司1808、清明街,隨處可見漢、苗等各種民族的建築形式交織在樓房之中,下司古鎮的民居多為院落式布局,一般是一堂兩進式的住房,有的庭中建有花台,沿街帶有舖面的則是一樓一底格局。
走在花街舊巷裡,重檐青瓦的木結構建築看的好過癮,拐彎來到禹王宮,斑駁的馬頭外牆上青磚小瓦,又是另一種風景;大門以磚石砌成,內部由正殿、東西廂三面木結構廊柱式建築組成,迴廊門窗掛落花格,建於康熙年間做為湖南湖北兩省商人同鄉會館的徽派建築非常精緻,大門入內一旁就是與正殿對望的戲台,尺寸雖然不及蘆笙廣場的古戲台,但戲台上的層層飛簷,橫梁上的細緻木雕,典雅質樸十分莊重,禹王宮內其中一個廳堂,牆面橫掛了一幅媲美清明上河圖的《下司商業長卷》,畫中商船佈滿江面、牌坊林立、篷車熙熙攘攘,鼓樓、民房樓閣參差,會館、客棧遍布街巷,記錄著下司的商貿繁榮。
清明街一旁新建的階梯平台上,望去就是陽明書院與一旁的惜字亭,因為團客眾多我們沒有進去;停留在侗寨標誌性建築──鼓樓之下細細觀賞,侗族鼓樓建造不用丁鉚,只憑杉木鑿榫銜接,外觀密檐多層,頂層上懸有長型大鼓,瓦檐上山水、花卉、飛鳥等圖案的彩繪多以藍綠為主,搭團旁聽得知侗族將奇數視為吉祥,所以重檐數建造上都是單數,最高的有21層,主要作為重大事務商議、抵禦外敵入侵之用;走到良心橋上往另一頭望去,奶白色的外牆高聳於山坡上,嶺南建築風格的「廣東會館」,門面兩側各有一個凸形大鑊耳(註二),鑊耳兩頭屋脊翹起昂首向天,牆頭裝飾花蟲鳥獸的磚雕,為沉寂的牆避增添蓬勃的氣息。
廣東會館的隔河對岸有一排樓高二三層的青磚建築,西式牆面帶有中式木雕門窗,是廣東商人吸納西方文化元素之後所建;這一區的下司樓坊錯落在草坪和小橋流水之間,中外建築風格如拼圖般交融這個商埠重鎮之中十分雅致。
走街串巷,水鎮合一、小而精緻的下司古鎮融合了民國、徽派、嶺南、西洋等等的建築,真的是多彩斑斕;天色漸漸加深,抬頭看天,密佈烏雲遮掩藍天,時間點剛好要該返宿休息,於是穿上雨衣原路返回,沿路雨衣漸漸庇護不了我們微胖的身形,加快腳步向正好在等待發車的28路公車跑去,司機暗示我們別急,上車片刻大雨便下得滂沱;雨中巴士看不到前面的景象,但下司的古樓依然在腦中迴盪。
返回早晨乘車處下車,柏油路面已變成一條河水,雙手緊拉雨帽、涉水而過,進到超市為明後天黃果樹瀑布的行程補給進貨。
註二:更多嶺南特色古建築代表「鑊耳屋」,請參閱--古建家園
旅遊日期:2024/9/21 文章創作日期:20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