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篇遊記,麵條街、下司郵局、蘆笙廣場 之後接續
我們沿清江街往牌坊的方向走,老媽在滿街的商鋪中瞧見了無花果,第一次看見未被烘乾的新鮮無花果很是新奇,老闆說洗淨後可以連皮一起吃,5顆10元,於是灑幣嘗鮮,球根狀的果實外皮紫紅形似洋蔥,尺寸跟手掌一樣大,雙手將果實一分為二,內裡並無果核,淡紅色的果肉一口咬下,鬆軟綿密的口感很像水蜜桃,清甜多汁;我們沿街邊吃邊走,走過牌坊回頭一看「下司古鎮」四個金色大字木匾高掛在八柱三開間的立體(註一)牌坊上,橫梁上精美雕琢歷史故事題材,工藝極其考究,而這才是大部分遊客進入景區的入口。
牌坊一旁就是風雨橋,橋上有兩三個小攤子正在擺賣,我們買了八月果嚐鮮。
風雨橋上吃著八月果,望著清水江,在這裡更能看出下司吊腳樓與千戶苗寨的不同,千戶苗寨的吊腳樓位處山高陡坡,大都是依山分層砌築,房屋部分架空,呈吊腳半山樓形態,而下司古鎮的吊腳樓是沿著清水江江邊建造,建築架構相對完整。
順著風雨橋旁的階梯走到清水江畔,舊時上船卸貨的碼頭,現已成了旅客乘坐觀光船的登船口,從江邊棧道看上去,木建築更是出奇的高,作為江畔旁、清江街上商鋪的木樓,臨江的門口並非正門,正門通常是在二樓、三樓或是四樓,面清江街(主街)那側,作為商號的那一層為正門,商號的下面幾層為倉庫,最下層臨江的門口則與碼頭連通方便倉儲,這是下司古鎮沿江商鋪建築的標準配置。
走過清水江畔,濛濛細雨,將我們趕進了小碼頭前的「接官亭」,坐在亭內微風吹來舒服得差點睡著,一批團客跟著導遊走了進來,導遊從小碼頭說到接官亭,又說起到了大碼頭;原來舊時下司的碼頭大致分為官用與民用,其中大碼頭屬於民用,供民眾、商賈使用,而小碼頭則屬於官用,那時官員離船登岸需接受禮拜問候、小憩後再入城,離開時也會問安話別後才登船啟航,而接官亭就因這樣子的官場禮儀逐漸成了當前的樣貌;見雨還未停歇我們與團客聽再了一則王陽明的故事,細雨停後,我們與團客分頭。
下司古鎮裡除了門口的長廊風雨橋,鎮內還有兩座橋長不超過10米的風雨橋,分別為蓮心橋和良心橋,和我們這趟旅程看過的風雨橋相比,雖然袖珍,但它們的拱頂和橋身弧度曼妙,很有江南的韻味;走過蓮心橋,上階梯,在人民公社前看到下司古鎮被譽為「小上海」的說明,才知原來小上海這個美譽,並不是因古鎮的景致有如我們現在所知的上海而得名,其來歷是因民國初年下司是黔東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匯集了貴陽、安順以及川滇湘鄂閩贛的商幫常駐於此,各種商號、貨棧、會館、餐館遍布街巷,清水江上各型商船來往不絕,全鎮的繁盛燈火倒映江裡燦若繁星,因此被譽為「小上海」,說明海報一旁搭配美圖,環顧四周、輔以想像,腦內還原了西南山區這一處「人煙輻輳地,歌吹不夜城」的興旺。
遊記未完待續:大碼頭、古鎮民居、禹王宮、廣東會館/陽明書院/鼓樓👉請至下集
註一:大部分的牌坊結構為平面式的,四柱三開或二柱一開,而下司的入口牌坊是稀少且珍貴的立體式牌坊八柱三開。
旅遊日期:2024/9/21 文章創作日期:20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