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螳螂的六合與心意六合的六合一樣嗎?
作者:老衲
最近碰巧很多朋友私下問老衲,山東有名的六合螳螂拳的「六合」,是不是與河南回族的心意六合拳的「六合」是同一種淵源?老實說這個說法流傳已久,不過老衲個人以為,這兩者是完全沒有關聯性的。
先說螳螂拳,發軔於中國山東的螳螂拳,幾乎算得上是近代歷史上中國北方的第一大拳派,很多拳法雖然沒有叫「螳螂拳」的名稱,可是都多多少少有螳螂拳的拳法概念的影子;螳螂拳的概念是甚麼概念呢?老衲以為那便是MMA-Mixed Martial Arts的概念,它把拳法視為一種開放系統,哪一家好用就合併哪一家拳法進來,從其祖師爺山東人王朗的「十八家拳法歌訣」中便可瞧見端倪,最初的螳螂拳,是合併十八家拳法而成的,這點應該沒有太大的爭議。
而螳螂拳的最原始的風貌與歷史,老衲聽過很多前輩們的說法,不過可能都不是可靠的信史,權做野史寫下來,作為一種口述拳史,聊備茶後談資。喜歡考證的朋友切莫與老衲較真;其實老衲最討厭研究拳學歷史,練拳就練拳嘛,研究那些荒山野史幹啥?對武功一點幫助也沒有。
老衲聽過的螳螂拳歷史是這樣的:最初的螳螂拳,其實與北少林拳法有很大關係,最古老的一種,是參合北少林四大門中的羅漢門而成的羅漢螳螂,這支後來慢慢演變成為了七星螳螂;而另一支螳螂拳則是與少林四大門中的六合門相關,傳到魏三先生與林世春丁子成等人手上時,定名為六合螳螂拳(老衲寫過魏三先生的故事,可以一看);這兩種螳螂拳一剛一柔,也有人稱之為硬螳螂與軟螳螂,兩路拳法都有很多優秀傳人。
除了這兩路螳螂之外,老衲以為還有一支螳螂拳是很奇特的,那便是清末民初之際才在姜化龍老師手上創編的八步螳螂,這路螳螂拳融合了當時最出名的幾種拳,有形意拳八卦拳與通臂拳的元素在內,是以味道與七星六合不牟;這支螳螂拳自從姜化龍老師傳到馮環義先生手上後,又由衛笑堂先生帶到了台灣;在可考歷史上,除卻在台灣時衛笑堂先生傳出來的徒子徒孫之外,在原來的中國大陸上已經完全沒有這種拳法的蹤跡了,可說是台灣獨有的國寶。
(當然,或許有因緣由衛老的傳人再傳回大陸,那應該是有的。)
(又忽然想到,馮環義先生是八步螳螂拳的重要傳人,生平資料卻不多見,那是寫小說的最佳材料;有機會更多認識馮氏生平的話,老衲一定要在自個的小說中記上一筆,哈哈!)
(再忽然想到,很多人私下問老衲若是小朋友想學習正統的傳統武術,問老衲有沒有推薦的拳館?除了老衲版上早已公開推薦過的幾位老師之外,其實老衲私下也十分推薦在台大八步螳螂拳社團執教的張君豪教練,張教練的八步螳螂、通臂拳與摔跤術,一直到過手試手的影片網路上都有,很有造詣火候,有心人可以找來看看。)
(最近君豪教練好像開seminar,報名時間不知道過了沒?)
說完螳螂拳,再說心意六合,心意六合的核心其實只有一個東西,不知道該如何命名,暫且名之「心意勁」好了;所有的訓練與打法與身法都是從這個心意勁出來的;這個心意勁基本上有十種表現形態,那便是「龍蛇虎熊馬燕鷂鷄猴鷹」,有十種心意勁的表現方式。而若懂了這十種勁,每一種勁又可以再細分,如龍形可以分大龍形小龍形,蛇形可以分大蛇形小蛇形,燕形又有抄水、鑽天、穿林等等變化;像一顆樹,心意勁是根,十大形是幹,而具體的每一個把位如野馬奔槽虎撲鷹捉等等則是枝葉;而練習把位的目的是為了打通十大形,而練十大形的目的是為了打通那個更深的根「心意勁」。
心意六合的拳手在實戰的時候,沒有固定招法,又或者說要由內在的心意勁去指導外在的招法;而不是由外在的招法去拆解對方外在的招法。拆解對手外在的招式很容易,但要對抗或者解除對手外在招式背後的東西,卻很難。
扯遠了,說回心意六合的訓練架構,在這體系中,不是講究任何一動作把位的具體在對打中的應用,而是應該把這些動作把位當作是激發貫通那個心意勁根性的契機;等真正貫通了心意勁之後,所謂「靈勁上身地翻天」,再來研究與完成實際的打法與身法。
所以老衲才常說心意六合是封閉系統,由繁歸簡不假外求,越練越少,最後要練到完全沒有招式才對;當然這其中的每一個步驟在心意六合的體系當中,都有實際對應的訓練手段與方法,並不是只空有理論而已。
說回題目「六合螳螂的六合是否與心意六合的六合有關係?」,老衲以為這兩種拳法完全沒有關係,一在山東一在河南。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比較拳法血緣時,應該更多參考動作背後的內涵,而不是從實際動作上去比對。人都是兩手兩腳,實際能夠做出的動作大同小異,但這並不代表天下的武術都是一樣的路數才是。
以上純粹老衲個人見解,俺從不跟人交流武學心得,純屬閉門造車之見;有高見的朋友麻煩抬抬手,去別處發表莫來與老衲囉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