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學習 Action Learning】的歷史溯源:從一個『提問』到全球解決方案的革命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問題是我們最好的老師, 行動是檢驗學習的唯一方式。」 ~ 行動學習之父~ 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
為什麼有些問題看起來簡單,卻總是無法有效解決?
當我們過於依賴專家的答案時,是否已經錯失了突破的真正契機?
如果學習的目標不僅僅是掌握知識,而是找到正確的問題,這個前提會對我們的思維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可以說就是從上述這些深刻的疑問中所誕生。這是一種以解決『真實問題』為核心的學習方式,它不依賴既定答案,而是通過提問、行動和反思來探索未知。它的誕生,源於20世紀40年代一個關鍵時刻,從英國煤礦業的困境開始,逐步發展成為全球組織管理與教育界的重要工具。以下,我們將詳細探討行動學習的發展歷程,從它的起點到核心理念,再到成功的應用實例。


第一幕:煤礦深處的危機


英國煤礦業的困境:一場持久的挑戰


1940年代的英國煤礦業正處於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當時,煤礦被視為工業生產的命脈,然而,這個行業卻充滿了矛盾與低效。工人的生產效率令人堪憂,罷工事件頻頻發生,而設備故障更是家常便飯。管理層雖然試圖通過提高薪資、增加福利等方式來緩解問題,但成效甚微。即便是技術改進和新設備的引進,也未能帶來根本性改變。


許多專家受邀參與這場「救火行動」,但大多數人的解決方案都停留在表面。他們試圖用更好的技術和管理理論來提升效率,但結果卻陷入「治標不治本」的怪圈:問題的本質從未被真正觸及,工作現場的混亂和對立卻愈演愈烈。工人與管理層之間的不信任讓任何政策的落地都變得困難重重。


在這樣的混亂情勢下,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被任命為國家煤礦委員會的教育主任。他的任務是解決煤礦的生產效率問題。然而,瑞文斯的背景讓許多人對他的能力表示懷疑。作為一名核物理學家,他既不懂煤礦,也不是管理專家,甚至沒有從事過相關的教育工作。但正是這種「門外漢」的身份,給了他一個獨特的視角,讓他得以全新的方式看待問題。


靈感的來源:從科學實驗到問題解決的力量


瑞文斯的解決思路,並非一開始就來自管理學,而是來自於他早年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的經驗。在那裡,他與諾貝爾獎得主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共事,參與了核物理的前沿研究。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每天都面對大量的未知和失敗,但他們的重心並不在於快速找到答案,而是在於如何通過『提問』來更深入地理解問題。


瑞文斯觀察到:實驗的成功往往來自於那些看似「簡單」但本質深刻的問題。例如,當一項實驗失敗時,科學家們並不會急於修改流程,而是首先花時間討論:「這個實驗真正的目的是什麼?」或「失敗的地方到底在哪裡?」這些提問不僅揭示了問題的核心,還打開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這段經歷讓瑞文斯意識到:提問比答案更重要,因為提問能幫助人們跳脫既有框架,重新看待問題的本質。 當他被派往煤礦時,他決定將這種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帶入到管理實踐中。


提問的實驗:煤礦中的第一步嘗試


來到煤礦現場後,瑞文斯並沒有急於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他花了數周時間觀察工人的日常操作,傾聽管理者的困惑,並與技術人員交流。在這一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許多管理者在描述問題時,語言中充滿了假設和偏見,而工人則對所有改進建議抱持懷疑甚至敵對的態度。雙方之間缺乏溝通,而這種斷裂成為了問題無法解決的根本原因。


於是,瑞文斯提出了一個激進的做法:組織一個由管理者和工人共同參與的小組,圍繞實際挑戰展開討論。 不過,這並不是一場普通的會議,而是一個以「提問」為核心的討論模式。他要求每個參與者都必須提出自己的疑問,並共同反思這些疑問可能指向的解決方向,而不是急於尋找答案。


這樣的做法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一些管理者認為這種討論是浪費時間,甚至有人冷嘲熱諷:「我們是來解決問題的,不是來開哲學課的。」但瑞文斯始終堅持,他相信,只有當人們願意重新審視自己的假設,才能真正找到問題的核心。


實驗成果:提問如何改變一切


小組的第一場會議並不順利,但隨著討論的深入,參與者逐漸認識到,許多問題的根源其實與他們最初的假設截然不同。例如,有管理者提到,設備故障率高的原因可能是技術人員維護不到位。然而,在反覆提問後,他們發現,真正的問題其實是設備記錄系統過於繁瑣,導致維護數據的準確性大打折扣。


另一個案例來自於工人對新技術的抗拒。起初,大家認為這是工人的技能不足所致,但經過深入探討後,小組發現,工人之所以抗拒,是因為新技術的培訓過於抽象,並未考慮到他們的實際工作背景。


隨著這些問題被逐一揭示,小組開始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並在短短數個月內取得了顯著成果:

煤礦的生產效率提高了25%。

設備故障率下降了30%。

工人的工作滿意度顯著提升,罷工事件大幅減少。

這些數據不僅改變了煤礦的現狀,也讓參與者開始重新審視學習與解決問題的關係。他們意識到:真正的進步其實是來自於不斷提問和反思,而不是簡單地接受現成的答案。


第二幕:行動學習的核心理念

L = P + Q:學習公式的誕生


在總結煤礦實驗的經驗時,瑞文斯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卻極具深度的公式:L = P + Q,即學習(Learning)等於程式化知識(Programmed Knowledge, P)加上提問(Questioning Insight, Q)。


P(程式化知識):

指的是從書本、專家和過去經驗中獲得的已知知識。這些知識雖然有價值,但往往是靜態的,無法應對動態的現實挑戰。

Q(提問洞見):

通過提問來啟發新的思考,幫助人們發現知識的盲點與應用的可能性。

L(學習):

真正的學習並非來自於知識的堆積,而是來自於知識與提問的有機結合。

這個公式的提出,挑戰了當時以知識灌輸為主的學習模式,將學習的重點從「知道什麼」轉向「如何提問」。


行動學習的三大核心特點

1. 從問題出發:

行動學習的起點是具體的現實問題,而非抽象的理論。每個參與者都必須圍繞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並通過行動驗證這些觀點的有效性。

2. 小組合作:

行動學習的核心是多元化的小組,每個成員都帶來不同的經驗和視角,從而激發創新和協作。

3. 反思與改進:

行動學習不是一次性的過程,而是一個不斷循環的系統,通過反思來改進行動策略,最終實現目標。


第三幕:從煤礦到全球的應用


比利時工業項目:行動學習的國際化


1950年代,行動學習的成功經驗引起了比利時政府的注意。他們邀請瑞文斯參與一個全國性的工業提升項目,旨在通過改進管理和生產流程,提升比利時的國家競爭力。這是行動學習首次在跨文化背景下的應用,也是其從煤礦走向全球的第一步。


瑞文斯組織了多個由企業高管、政府官員和學者參與的小組,讓他們針對具體的行業問題展開討論。在這一過程中,他再次強調了提問的重要性,並通過行動學習的框架,幫助小組成員找到突破點。


案例:鋼鐵廠的轉型

其中一個成功案例來自比利時的一家鋼鐵廠。起初,管理層認為生產成本過高的原因是原材料浪費。但在小組的討論中,成員們發現,真正的問題其實出在倉儲管理系統的缺陷上。通過重新設計物流流程,企業成功將生產成本降低了15%,並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


行動學習的全球化應用:多元領域的廣泛實踐


比利時工業提升項目的成功,為行動學習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後期開始,行動學習逐漸走出煤礦、工廠等傳統場景,進入更廣泛的領域,包括商業、教育和醫療。這一方法不僅證明了自身的『靈活性』與『實效性』,也展示了它在多元文化與行業背景中的適應能力。


商業領域:將真實挑戰帶進課堂


麻省理工學院(MIT)MBA課程中的行動學習實踐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斯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是世界上最早將行動學習引入MBA課程的學術機構之一。他們認為,商業教育不應僅限於理論與案例分析,而應讓學生面對真實的企業挑戰,親自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核心機制:真實問題驅動的學習

在MIT的行動學習課程中,學生們會以小組形式參與到企業的現實問題中。這些企業來自全球各地,涵蓋初創公司、大型跨國企業以及非營利組織。學生被要求在短時間內了解企業運營情況,提出具體問題,並設計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例如,在某次課程中,學生需要幫助一家印度農業公司解決供應鏈管理問題。該公司面臨物流成本過高、產品滯銷等挑戰。學生們通過與企業高管進行多次深入訪談,分析財務和市場數據,設計了一套基於區域分銷中心的物流模型,成功降低了20%的運輸成本,並改善了產品配送效率。


從學習到實踐的轉化

這樣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不僅掌握了理論知識,還學會了如何在動態且不確定的環境中快速決策。MIT的這種行動學習方法後來被許多商學院借鑒,例如哈佛商學院的田野課程(Field Method)和斯坦福商學院的設計思維課程(Design Thinking Course)。


醫療改革:行動學習促進患者體驗的提升


行動學習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

醫療行業的挑戰尤為複雜:有限的資源、緊急的患者需求以及日益增長的醫療成本壓力。行動學習被認為是改善這些挑戰的一種創新工具。它鼓勵醫療機構內部多部門之間的協作,通過提問和反思,找出效率提升和服務改進的切入點。


案例:英國國民健康服務系統(NHS)

英國的國民健康服務系統(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是行動學習的成功實踐者之一。NHS在許多醫院中成立了行動學習小組,成員包括醫生、護士和管理人員。他們面對的問題往往涉及多個部門,例如急診室擁堵、手術室使用效率低下等。


某醫院的行動學習小組針對急診室的長時間等候問題展開了討論。他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

1.「患者在進入急診室後的哪個環節耗時最多?」

  1. 「我們是否能優化資源分配?」

3.「急診室與其他科室之間的協作是否存在問題?」

經過多輪提問與實踐,他們重新設計了患者分流系統,將輕症患者移至專門的快速處理通道,並優化了重症患者的診療流程。結果顯示,平均等待時間縮短了30%,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醫院的工作壓力也有所緩解。


一種促進醫療創新的工具

通過行動學習,醫療機構不僅能解決當前的問題,還能培養員工的創新思維和協作能力。這種方法現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醫療系統採用,成為推動醫療改革的重要工具。


教育創新:重新定義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行動學習如何改變教學方式

行動學習的理念,也對傳統的教育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傳統課堂中,教師被視為知識的傳遞者,而學生則是被動的接收者。但行動學習顛覆了這一模式,強調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應該更加平等,並共同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案例:芬蘭教育中的行動學習

芬蘭一直被認為是教育創新的領軍國家,他們在中小學課程設計中大量融入了行動學習的理念。例如,在一個針對氣候變化的跨學科課程中,學生被分成小組,要求研究如何在當地社區推廣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學生們首先需要確定研究的核心問題,例如:

1.「哪些家庭對太陽能系統有興趣?」

2.「太陽能的安裝成本是否會影響人們的選擇?」

3.「我們應該如何向社區推廣這些解決方案?」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再提供直接的答案,而是充當學習的引導者,幫助學生提出更具深度的問題,並設計實驗來驗證他們的假設。最終,學生們完成了一份詳細的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創意的宣傳活動,並成功說服當地政府支持這一計畫。


成果: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

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僅掌握了學科知識,還學會了如何提問、解決問題和進行團隊合作。同時,教師也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教育變得更加以學生為中心。


普適性與適應能力:行動學習的核心價值


行動學習之所以能夠在商業、醫療和教育等多元領域中取得成功,正是因為它具有極強的靈活性和普適性。它不依賴固定的框架,而是根據不同的場景進行調整,始終圍繞「提問—行動—反思」這一核心循環展開。


行動學習的方法論適用於所有需要解決複雜問題的環境。它的成功案例告訴我們:無論挑戰來自於市場競爭、資源分配還是教育創新,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問題,並用行動去探索答案。


結語:行動學習的價值與啟示


行動學習其實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哲學。它想教會我們,學習的核心不在於掌握答案,而在於如何提問。正如瑞文斯所說:「問題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行動是檢驗學習的唯一方式。」。從煤礦深處到國際舞台,行動學習的歷史提醒我們,真正的突破來自於思維方式的改變。當我們學會用提問去挑戰現狀,並通過行動和反思去解決問題,我們才能在未知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台灣【行動學習 Action Learing 】互助交流小組 2025 夥伴募集

https://hrlearning.com.tw/events/actionlearning2025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系統排列是一種由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創立的心理療法,旨在透過身體位置和情感反應探索家庭系統中的隱藏動力。雖然其支持者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療癒工具,能引導情感釋放與重建人際關係,但缺乏科學證據及專業規範的問題引發了廣泛的爭議。
#緣起 今天是蘭學苑2024年的最後一堂課,蘭老師一如既往的讓所有參與者深受啟發。在今天上午的課堂中,他提到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當HR無條件崇拜CEO時,其實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專業性與價值。」 這句話在現場掀起了熱烈的迴響,也成為許多夥伴重新思考HR角色的重要契機。
在當前企業環境中,明確的責任分配至關重要。ARCI 模型 能有效化解職場中的責任模糊問題,提升專案執行效率。本文探討了 ARCI 模型的歷史、發展及其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並通過實例說明如何透過角色清晰化實現更強的團隊合作與組織文化變革。
在數位時代,短影音和社群媒體的誘惑讓我們的注意力與思維能力逐漸退化,形成「腦腐」的現象。本文探討了「腦腐」的成因與影響,並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重新掌控生活,擺脫數位產品的馴化。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增強深度思考的能力,讓我們在快節奏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自由。
履歷的成功關鍵在於技能,而非僅僅是工作經歷的長度。雖然過往經歷提供了背景,但真正吸引面試官是應聘者在這些經歷中獲得的技能和實際成果。本文探討如何有效地將技能融入履歷中,包括量化成果、關鍵詞匹配和運用STAR法則,以提升在求職市場中的競爭力。透過這些方法,求職者能夠清晰地展示其能為未來職位帶來的價值。
新創企業的成功關鍵不僅在於創新和資金,更在於構建穩固的文化基石:合理性、透明度與目標感。這三者在策略經營中相輔相成,合理性是穩定發展的根基,透明度是協作的橋樑,目標感是驅動成長的動力。當新創企業將這些文化價值融入策略,便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效運作,吸引人才與資本,實現短期突破與長期成功。
系統排列是一種由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寧格創立的心理療法,旨在透過身體位置和情感反應探索家庭系統中的隱藏動力。雖然其支持者認為這是一種有效的療癒工具,能引導情感釋放與重建人際關係,但缺乏科學證據及專業規範的問題引發了廣泛的爭議。
#緣起 今天是蘭學苑2024年的最後一堂課,蘭老師一如既往的讓所有參與者深受啟發。在今天上午的課堂中,他提到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當HR無條件崇拜CEO時,其實就等於放棄了自己的專業性與價值。」 這句話在現場掀起了熱烈的迴響,也成為許多夥伴重新思考HR角色的重要契機。
在當前企業環境中,明確的責任分配至關重要。ARCI 模型 能有效化解職場中的責任模糊問題,提升專案執行效率。本文探討了 ARCI 模型的歷史、發展及其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並通過實例說明如何透過角色清晰化實現更強的團隊合作與組織文化變革。
在數位時代,短影音和社群媒體的誘惑讓我們的注意力與思維能力逐漸退化,形成「腦腐」的現象。本文探討了「腦腐」的成因與影響,並提供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重新掌控生活,擺脫數位產品的馴化。透過改善生活習慣、增強深度思考的能力,讓我們在快節奏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自由。
履歷的成功關鍵在於技能,而非僅僅是工作經歷的長度。雖然過往經歷提供了背景,但真正吸引面試官是應聘者在這些經歷中獲得的技能和實際成果。本文探討如何有效地將技能融入履歷中,包括量化成果、關鍵詞匹配和運用STAR法則,以提升在求職市場中的競爭力。透過這些方法,求職者能夠清晰地展示其能為未來職位帶來的價值。
新創企業的成功關鍵不僅在於創新和資金,更在於構建穩固的文化基石:合理性、透明度與目標感。這三者在策略經營中相輔相成,合理性是穩定發展的根基,透明度是協作的橋樑,目標感是驅動成長的動力。當新創企業將這些文化價值融入策略,便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效運作,吸引人才與資本,實現短期突破與長期成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步步每天堅持執行,習慣煉化肌肉記憶,把目標刻在思維裡、通勤中、讀書時、睡夢裡。
Thumbnail
《解決問題的人》這本書是丹尼·沃謝教授所寫,通過豐富的經營案例和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創業故事,展示了創業的多種可能性和實踐經驗。這本書強調,解決問題不是什麼神秘天賦,而是一種學得會的技巧,這樣的創業思維,也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裡,就能在創業和生活中做得更好,甚至實現夢想。
Thumbnail
好的策略思考,取決於反直覺的智力運用方式。傑出的策略思考者能容忍模糊性、察覺微弱信號、定義核心挑戰,並設計有效對策。本書透過實例解析致勝策略的邏輯,協助讀者獲得能應用在組織建構及個人發展的精微技巧。
Thumbnail
這裡所謂的「知易行難」,並非全然表示人性方面「知」和「行」的哲理關係,而是偏向在處事方面,明知應為;卻又難為的無奈情境。企業管理領域裏;從知到行之間的‘’發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連起的線性關係。它們可以直接被套入邏輯思維之後,就立即化為行動處理了嗎? 想要了解市場真相,須
Thumbnail
瞭解人生決策過程中的關鍵能力,包括把握人生精度、看透世界本質、提升決策品質、思維進化與重啟、領導/管理智慧鑑識以及精進商業模式。學習在判斷力、思考維度、槓桿和深度思考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改變思維模式和成功經營模式,挑戰自我,在市場競逐中找到關鍵的能力。
本文探討了RWW法則、PMI思考法和停、看、聽的應用在商業、教育、服務等領域的應用。透過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探討,深入分析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對解決問題的關鍵作用。
Thumbnail
因果鏈分析核心是追根究底挖掘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這方法將問題視為一個層層相扣的結構,通過系列問答,從表面的不利因素一直追溯到問題根源。口訣「追根究底挖問題,解碼問題的本質」提醒初學者關鍵概念,強調追根究底、不遺漏任何原因、用[且]或[或]運算,連接上下層不利因素之間的關係,建立徹底解決問題的強力基礎。
Thumbnail
本書融合麥肯錫和BCG的思維策略,提供豐富的企業實例,並引導讀者使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思考工具,幫助他們從框架中找出問題本質,並以創造力與聯想力創造價值。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
Thumbnail
一步步每天堅持執行,習慣煉化肌肉記憶,把目標刻在思維裡、通勤中、讀書時、睡夢裡。
Thumbnail
《解決問題的人》這本書是丹尼·沃謝教授所寫,通過豐富的經營案例和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創業故事,展示了創業的多種可能性和實踐經驗。這本書強調,解決問題不是什麼神秘天賦,而是一種學得會的技巧,這樣的創業思維,也可以應用到日常生活裡,就能在創業和生活中做得更好,甚至實現夢想。
Thumbnail
好的策略思考,取決於反直覺的智力運用方式。傑出的策略思考者能容忍模糊性、察覺微弱信號、定義核心挑戰,並設計有效對策。本書透過實例解析致勝策略的邏輯,協助讀者獲得能應用在組織建構及個人發展的精微技巧。
Thumbnail
這裡所謂的「知易行難」,並非全然表示人性方面「知」和「行」的哲理關係,而是偏向在處事方面,明知應為;卻又難為的無奈情境。企業管理領域裏;從知到行之間的‘’發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連起的線性關係。它們可以直接被套入邏輯思維之後,就立即化為行動處理了嗎? 想要了解市場真相,須
Thumbnail
瞭解人生決策過程中的關鍵能力,包括把握人生精度、看透世界本質、提升決策品質、思維進化與重啟、領導/管理智慧鑑識以及精進商業模式。學習在判斷力、思考維度、槓桿和深度思考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改變思維模式和成功經營模式,挑戰自我,在市場競逐中找到關鍵的能力。
本文探討了RWW法則、PMI思考法和停、看、聽的應用在商業、教育、服務等領域的應用。透過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探討,深入分析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對解決問題的關鍵作用。
Thumbnail
因果鏈分析核心是追根究底挖掘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這方法將問題視為一個層層相扣的結構,通過系列問答,從表面的不利因素一直追溯到問題根源。口訣「追根究底挖問題,解碼問題的本質」提醒初學者關鍵概念,強調追根究底、不遺漏任何原因、用[且]或[或]運算,連接上下層不利因素之間的關係,建立徹底解決問題的強力基礎。
Thumbnail
本書融合麥肯錫和BCG的思維策略,提供豐富的企業實例,並引導讀者使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思考工具,幫助他們從框架中找出問題本質,並以創造力與聯想力創造價值。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