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關鍵職能:『提問力』 ~ 以行動學習為起點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提問力,決定你在AI時代的位置

你知道未來的職場競爭,或許不再是比拼「知道多少?」,而是「能問得多好?」。


在這個知識隨手可得、AI工具無所不在的時代,提問力將不僅是個人能力的展現,更是驅動組織與社會進步的核心引擎。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在最近的一個專訪中一語道破:「在AI時代,問對問題才是關鍵。」 這句話背後蘊藏的啟示,值得每個人深思。


在今天,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無論是個人發展、組織運作,還是整個行業的未來,提問力的重要性都在不斷上升。或許你認為自己在面對AI等高科技工具時已經游刃有餘,但沒有提問力的支持,再高級的工具也無法發揮價值。這不僅是一個技能的問題,更是一場思維的革命。


一位在矽谷工作的HR高層曾在研討會上提到:「我們一直強調員工要熟練使用AI工具,但現在回頭看,真正缺乏的其實是提問力。當他們不知道該問什麼時,所有的努力都變得徒勞無功。」這場事件揭露了一個現實:我們正處於一個「資訊過剩,但提問匱乏」的時代,問題的重要性正在變得前所未有地突出。



提問力的本質:

洞察的深度,而非表面的問題


什麼是提問力?它的本質是對資訊的精準洞察與有效連結,而不僅僅是提出疑問。提問力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從資訊的海洋中抓住關鍵,並將看似無關的點串聯成線,最終啟發全新的行動方向。

人資工作中的提問力是一個不錯的例子。當面對高離職率的問題時,許多人會直接跳到「我們如何降低離職率?」這類表層問題。然而,一位有提問力的HR可能會問:「員工離職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的文化是否讓員工缺乏歸屬感?組織是否在關鍵時刻支持了他們?」這些問題不僅更深入,還能提供更具行動力的答案。


提問力的三個層次

個人、組織與趨勢


提問力的應用可以從三個層次來分析:個人層次、組織層次以及對未來趨勢的理解。這三個層次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提問框架。

第一層:理解個人

提問力的第一步在於了解自己與他人。例如,在職涯發展中,許多人常問的是:「我應該學什麼技能?」但這樣的問題未免太過表層。一個更具深度的問題可能是:「什麼樣的工作能真正激發我的潛力?」「我在哪些領域能創造最大的價值?」


在面試中,這層提問力的價值更加明顯。一位優秀的面試官不僅會問求職者「你有什麼專業技能」,還會追問:「你在過去的工作中,最具挑戰的一次經驗是什麼?你是如何克服的?」這些問題能更有效地挖掘候選人的思考模式、價值觀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層:理解組織

當提問的範圍擴展到組織層面時,其影響力也成倍放大。例如,一家公司面對客戶流失時,管理層可能只會問:「如何增加銷售?」但一位有提問力的領導者會問:「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客戶的需求?哪些產品或服務是客戶真正需要但我們未提供的?」這些問題能幫助組織挖掘未來的商機。


第三層:理解趨勢

最高層次的提問力是洞察未來的趨勢。這不僅要求我們對現狀有深刻的理解,還需要能預測可能的變化。例如,在AI逐步取代重複性工作的當下,提問者需要問:「未來哪些技能將成為核心競爭力?」「哪些行業會因技術變革而出現新的可能性?」這些問題的答案能決定企業是否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提問力的演進:從數據到洞察


回顧AI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早期的人工智慧注重「記住更多」,而現在的AI則強調「處理更快」。然而,人類的價值不在於數據的累積,而在於能從數據中找到真正的洞察力。某次國際會議上,一位來自亞洲的新創企業創辦人分享了他的故事。他們的團隊原本專注於蒐集消費者數據,卻遲遲無法找到突破。直到有一天,他們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這些數據中,有哪些反映了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從這一問題出發,他們成功設計了一款嶄新的產品,並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再思考的力量


知名作家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他的著作《Think Again》中強調:創新的核心是敢於質疑,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提問。他指出,許多組織之所以無法突破現狀,是因為過於依賴既有的假設,缺乏提問的勇氣與能力。而奧特曼則進一步強調,提問不僅是人類的技能,也是未來AI進一步進化的關鍵。



提問力的實例

實例一:從離職率到新商機

美國舊金山一家新創企業,就透過提問力改變了命運。創始團隊原本只是分析員工的離職率數據,然而他們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員工選擇離開?」這個問題讓他們挖掘出許多被忽略的原因,例如管理風格、工作環境與文化契合度等。這些洞察最終幫助他們開發出一套全新的HR分析工具,徹底顛覆市場。


實例二:英國脫口秀與AI的融合

英國一檔脫口秀節目,製作團隊原本只是用AI協助創作笑話腳本,但製作人突然靈光一現,問了這樣一個問題:「AI能否模擬英國人對脫歐的情感?」這個問題激發了團隊的創意,最終製作出了一整季以AI模擬脫歐為主題的節目,成功吸引了大批觀眾,並重新定義了脫口秀節目的邊界。



行動學習:提問力的最佳訓練場


提問力並非天生具備,而是一項可以透過實踐與學習逐步強化的能力。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作為一種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模式,正是培養提問力的最佳訓練場。行動學習不僅幫助參與者深入剖析問題的根源,還能透過反覆的提問與實踐,激發更深層次的思考與洞察力,最終讓問題成為行動的驅動力。



行動學習的核心:從提問到行動


行動學習的核心在於兩個要素:問題的深挖與行動的落地。這並非單純的頭腦風暴,而是透過有結構的提問方式,引導參與者從表層問題進入本質分析,進而尋找具體解決方案。例如,在部門內或跨部門的研討會上,參與者針對企業的實際挑戰,先從「為什麼這是一個問題?」的提問開始,逐步深入到「有哪些解決方法?」「哪種方法最具可行性?」這樣的層層挖掘,既能讓問題的真相浮現,也能確保行動方向的準確性。



行動學習如何啟發提問力


在一次行動學習工作坊中,一位HR夥伴分享了他的經歷。他們的公司正面臨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某個部門的作業流程過於繁瑣,員工經常抱怨效率低下,但始終未找到有效解決方案。

初始情境:抱怨背後的問題

這名員工在工作坊中提到:「這個流程實在太複雜,每次完成都得花比預期多兩倍的時間,讓我們疲於奔命!」這樣的抱怨原本只是一次情緒的抒發,但行動學習教練並未就此停留,而是進一步問道:「這個流程的設計初衷是什麼?」、「繁瑣的部分具體指的是哪些步驟?」

提問深入:找到關鍵環節

會後團隊開始重新審視這項流程,發現繁瑣的原因並非流程本身複雜,而是有多個環節缺乏統一標準,導致每位員工需要花時間自行判斷應該如何處理。進一步追問後,他們還發現這些問題的根源來自於部門間的資訊不對稱,而非流程設計本身。

行動落地:具體解決方案

在後續的討論過程中,團隊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設計一個簡化的模板,並將每個環節的負責人與標準程序清晰記錄於內,避免資訊落差。同時,他們還提議引入一個跨部門協作工具,確保資訊共享的即時性。這些方案經實驗後效果顯著,不僅將流程時間縮短了30%,還提升了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最終為公司節省了數十萬的運營成本。


行動學習的價值

提問力帶來的深遠影響

上面這樣的案例並非個例,行動學習的模式讓我們看到提問力在問題解決中的關鍵作用。它的價值不僅僅是找到答案,更在於透過持續的提問與反思,帶動個人、團隊與組織整體的成長:

  1. 從情緒化到理性化:初期的抱怨往往帶有情緒,但行動學習的提問方法能將情緒化的抱怨轉化為理性化的分析,找到問題的真實根源。
  2. 從個人視角到系統視角:通過團隊的共同討論,提問的範圍逐漸從個人痛點延伸到組織層面,讓參與者看到更大的全貌。
  3. 從假設到驗證:提問的過程不僅揭示問題本質,更為實驗性解決方案提供了基礎。行動學習的循環模式確保每個方案都經過充分驗證,避免浪費資源。



行動學習~讓提問力變成行動力


行動學習並不是簡單的會議或討論,而是一種能讓問題解決落地的實踐工具。它不僅能鍛煉個人的提問能力,更能為組織創造實質性的價值。通過不斷的提問、反思與行動,行動學習讓參與者不再只是一個執行者,而成為深刻思考推動變革的創造者。


正如案例中提到的那位員工,他的初衷或許只是發泄不滿,但在行動學習的引導下,他的問題成為了改善流程的起點,最終為公司帶來了看得見的效益。在AI時代,提問力不僅是生存之道,更是前行的助推器,而行動學習正是那個將助推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舞台。


知識堆疊與提問力的衝突:重塑職場文化


傳統的知識堆疊模式注重「我知道什麼」,而提問力則聚焦於「我還能做什麼」。這兩者之間看似矛盾,但實際上可以相輔相成。知識是提問的基礎,而提問則讓知識產生真正的價值。


在傳統職場文化中,知識堆疊被視為成功的象徵,但提問力卻打破了這種思維模式。前者著重於累積「已知」,後者則聚焦於探索「未知」。這兩者的衝突在於,知識堆疊容易讓人陷入自滿,而提問則需要不斷挑戰現狀。


我曾問過一位傳產企業的高層:「為什麼你們的創新能力停滯?」他坦言:「我們的員工都很聰明,但他們害怕問問題,因為提問常被視為質疑權威。」這段對話讓我更堅信,只有建立提問導向的文化,才能打破組織僵化的藩籬。所以企業需要重新設計其績效指標,將「提問的深度」納入評估範疇,從而鼓勵員工更多地探索未知。



提問力是AI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在這個被海量資訊與智能技術包圍的時代,提問力是每個人不可或缺的技能。正如奧特曼所言:「問題才是AI時代的硬通貨。」如果我們無法提出好的問題,那麼再多的數據、工具與資源都無法發揮真正的價值。


最後,我想用蘇格拉底的名言作結:「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如果我們不敢提問,不願探索未知,就如同在黑暗中行走,永遠看不到未來的光明。AI時代的競爭,不是擁有最多知識,而是擁有最深刻問題的人。


台灣【行動學習 Action Learing 】互助交流小組 2025 夥伴募集 ~ VUCA時代的必修課

#報名連結https://hrlearning.com.tw/events/actionlearning2025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247會員
327內容數
2025/04/24
在職場上,你是否常常獨自硬撐,卻不敢開口尋求幫助?其實,會求援不代表你不行,而是你更懂得運用資源、創造連結。本文帶你從心理實驗、真實案例到策略技巧,全面解析職涯發展中最被低估卻最關鍵的能力——求援力。讀完,你將學會怎麼讓高手願意回你訊息,甚至成為你職涯的助推者。想讓自己不再一個人苦撐?這篇不能錯過。
Thumbnail
2025/04/24
在職場上,你是否常常獨自硬撐,卻不敢開口尋求幫助?其實,會求援不代表你不行,而是你更懂得運用資源、創造連結。本文帶你從心理實驗、真實案例到策略技巧,全面解析職涯發展中最被低估卻最關鍵的能力——求援力。讀完,你將學會怎麼讓高手願意回你訊息,甚至成為你職涯的助推者。想讓自己不再一個人苦撐?這篇不能錯過。
Thumbnail
2025/04/22
這篇文章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列舉了11個在開始戀愛前需要注意的事項,提醒讀者應避免不健康的戀愛模式,並強調尊重、坦誠和界線的重要性。文章點出許多現代人容易忽略的愛情課題,例如試用期心態、情緒勒索、備胎等,並提出需彼此尊重和付出,才能經營長久穩定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4/22
這篇文章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列舉了11個在開始戀愛前需要注意的事項,提醒讀者應避免不健康的戀愛模式,並強調尊重、坦誠和界線的重要性。文章點出許多現代人容易忽略的愛情課題,例如試用期心態、情緒勒索、備胎等,並提出需彼此尊重和付出,才能經營長久穩定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現代愛情觀,並列出11個在開始一段感情前需要考慮的重點,強調成熟的愛情觀、互相尊重、獨立自主以及雙方共同經營的重要性,並非試圖尋找完美伴侶,而是期望能找到願意為關係付出且共同成長的對象。
Thumbnail
2025/04/22
本文探討現代愛情觀,並列出11個在開始一段感情前需要考慮的重點,強調成熟的愛情觀、互相尊重、獨立自主以及雙方共同經營的重要性,並非試圖尋找完美伴侶,而是期望能找到願意為關係付出且共同成長的對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當 AI 成為工作夥伴,「AI 溝通師」成為關鍵角色。 這篇文章深入解析這個新職業的核心能力、實戰應用與未來潛力, 帶你看懂如何從寫 prompt 跨入 AI 策略設計的下一步。
Thumbnail
當 AI 成為工作夥伴,「AI 溝通師」成為關鍵角色。 這篇文章深入解析這個新職業的核心能力、實戰應用與未來潛力, 帶你看懂如何從寫 prompt 跨入 AI 策略設計的下一步。
Thumbnail
AI 風潮席捲各行各業,工具使用者最易被取代。唯有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並透過跨領域學習與專案管理,強化溝通與人際互動,才能在競爭中站穩腳步。語言不僅是翻譯,更是拉近彼此距離的關鍵。
Thumbnail
AI 風潮席捲各行各業,工具使用者最易被取代。唯有培養解決問題的思維,並透過跨領域學習與專案管理,強化溝通與人際互動,才能在競爭中站穩腳步。語言不僅是翻譯,更是拉近彼此距離的關鍵。
Thumbnail
AI浪潮下,世界經濟論壇預測5年內25%職位受衝擊,但麥肯錫發現高薪職位73%需AI協作。中年轉職者憑「提問力」逆襲,職場「認知雜食者」善用經驗拆解複雜問題,如哲學家教AI寫程式等,驗證「雜學」經驗在AI時代的貨幣價值——關鍵不在技術操作,而是將人生閱歷轉化為策略的能力。
Thumbnail
AI浪潮下,世界經濟論壇預測5年內25%職位受衝擊,但麥肯錫發現高薪職位73%需AI協作。中年轉職者憑「提問力」逆襲,職場「認知雜食者」善用經驗拆解複雜問題,如哲學家教AI寫程式等,驗證「雜學」經驗在AI時代的貨幣價值——關鍵不在技術操作,而是將人生閱歷轉化為策略的能力。
Thumbnail
提問力,在AI時代已成為核心競爭力。本文深入探討提問力的三個層次:個人、組織和趨勢,並以實際案例說明如何透過提問力解決問題、創造商機。文章也介紹行動學習方法,作為培養提問力的有效工具,並強調建立提問導向的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Thumbnail
提問力,在AI時代已成為核心競爭力。本文深入探討提問力的三個層次:個人、組織和趨勢,並以實際案例說明如何透過提問力解決問題、創造商機。文章也介紹行動學習方法,作為培養提問力的有效工具,並強調建立提問導向的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Thumbnail
AI 時代來臨:從學習力、判斷力到提問力,開啟你的智慧人生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AI(人工智慧)已經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深入我們生活的日常話題。從推薦系統到生成式AI,這些技術的應用正在重新定義我們的世界。然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許多人感到焦慮: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該具備什麼樣的
Thumbnail
AI 時代來臨:從學習力、判斷力到提問力,開啟你的智慧人生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AI(人工智慧)已經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深入我們生活的日常話題。從推薦系統到生成式AI,這些技術的應用正在重新定義我們的世界。然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許多人感到焦慮: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該具備什麼樣的
Thumbnail
本書探討了提問的藝術,作者法蘭克.賽斯諾分享瞭如何透過不同類型的提問提升交流能力及解決問題的技巧。文章揭示了多種提問方式,包括診斷型提問、衝突型提問與遺產型提問,並強調有效提問能帶來深刻的洞察及更好的關係。無論是在工作、生活或自我反思中,掌握提問的技巧都能讓我們在這個複雜的時代更聰明地應對挑戰。
Thumbnail
本書探討了提問的藝術,作者法蘭克.賽斯諾分享瞭如何透過不同類型的提問提升交流能力及解決問題的技巧。文章揭示了多種提問方式,包括診斷型提問、衝突型提問與遺產型提問,並強調有效提問能帶來深刻的洞察及更好的關係。無論是在工作、生活或自我反思中,掌握提問的技巧都能讓我們在這個複雜的時代更聰明地應對挑戰。
Thumbnail
在現代職場中,提問是一種重要能力,能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問題的根源。這篇文章整理洪震宇的精準提問線上課程,並結合PDCA循環及庫尼文架構,提供實用的提問技巧,幫助讀者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學習如何建立問題意識,真正發現問題背後的價值,並改進思維與對話能力,讓未來的挑戰迎刃而解。
Thumbnail
在現代職場中,提問是一種重要能力,能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問題的根源。這篇文章整理洪震宇的精準提問線上課程,並結合PDCA循環及庫尼文架構,提供實用的提問技巧,幫助讀者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學習如何建立問題意識,真正發現問題背後的價值,並改進思維與對話能力,讓未來的挑戰迎刃而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