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觀看影集「愛與死與機器人」,18篇短故事,是多位國際大導的同題異構,每集7-15分鐘,很適合吃一餐份量,不過不算輕鬆向,議題很多元,其中蠻多集也頗值得深思。
課堂進行到阿西莫夫〈真愛〉,打算就讓學生看了第14集「茲瑪藍Zima blue」。
故事說的是一位舉世聞名的畫家,名叫茲瑪。作為畫作特色,他總在畫中央留下小塊藍色正方形,號稱「茲瑪藍」。
茲瑪在藝術巔峰舉辦告別展,在全球支持者觀看下,跳入泳池,分解後露他的本相,驚動所有人。
原來他是小型清掃泳池機器人,最初被小女孩發明出來,天天洗刷泳池四周藍色的方形磁磚用的。後來女孩賦予他自我決策的視覺和記憶體,逐漸迭代成高級智能機器人。
茲瑪在最後一刻選擇在泳池解離自己,完成最後的畫作。他說:「回到完成一項任務的簡單快樂,我對真理的探索已結束,我將回家。」
不過在女記者的訪談裡隱約得知,茲瑪還有更早的一層身世,原來他曾是哈爾科夫8號星球的人類,被改造為生物機器人,用來探索宇宙,與之交流。
女記者說:「你是一個有機器零件的人,不是一個認為自己是人的機器。」
茲瑪卻說:「有時候,甚至連我自己都很難理解自己變成什麼樣,更難記起我曾經是什麼。」
茲瑪最終選擇回歸的生命源頭是清洗機器人,讓人類畫家作為神般的聲音崩塌,泳池清潔小機器人的意識則視為自我被喚醒。似乎象徵著,忘卻征服宇宙的雄心、剝除人事浮華的經歷,回到自身認定的那個簡單快樂的最初,就是宇宙真相。
附錄:
不知道導演Robert Valley是否有意致敬?「茲瑪藍」會讓人想起法國藝術家Yves Klein著名的「克萊因藍」。1960年,克萊因襄贊新超現實主義,推動最早的行為藝術和極簡主義。他以單色畫聞名,認為用最單純的色彩才能喚起最強烈的心靈感受力。他在米蘭展出八幅以純粹之藍滿版繪製的畫作,為這種顏色申請了專利,命名為International Klein Blue,成為一種藍色的主人。
克萊因說:「藍色代表的是天空、水和空氣,是深度和無限,是自由和生命,藍色是宇宙最本質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