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股票價格的波動性與交易量的變化,一直是投資者和研究者關注的核心議題。閱讀兩篇論文後的重點摘要與操作心得。
這兩篇論文分別探討了股票價格突破 52 週高低點時的交易量模式與價格走勢,並深入分析了高價與低價的預測性,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短期市場動能的特徵,也提供了長期價格均值回歸的實證證據。
根據研究,當股票價格突破先前的 52 週高點或低點時,交易量會顯著激增,且這種現象並非短暫,而是持續數週後才逐漸回歸正常水平。此外,突破高點或低點的股票通常會在接下來的幾週內獲得正向的風險調整回報,特別是在小型公司中表現更為顯著。從理論角度看,高價與低價之間的長期平衡性說明了市場對價值的回歸趨勢,而短期的價格乖離則反映了投資者情緒與動能交易的特徵。
不同投資策略具有深遠影響:短期交易者往往利用股價乖離的動能進行快速交易,而長期投資者則更關注價格最終回歸均值的趨勢。本篇文章的重點總結這些現象,為股票價格的動態特性與投資策略提供不同的觀點。
結論:
- 當股票價格突破先前的52週高點或低點時,交易量顯著增加。
- 成交量激增並非短暫現象;交易量會維持在較高水平數週後才逐漸回復正常。
- 股價突破52週高點或低點的股票,在隨後幾週內會有正向回報,特別是在小型公司中更為顯著。
- 股票的高價和低價可能在短期內出現乖離,但長期內會保持某種平衡。
- 短期交易者做交易是做股價有乖離的動能,但長期投資者會投資未來均值回歸的現象。
- 當股價突破某個高點或低點後,在接下來的兩週內,交易量會持續受到影響。如果突破的是高點,交易量通常會持續增加(表示更多人買入或交易)。而如果突破的是低點,交易量通常會減少(表示市場交易活躍度降低)。
第一篇:股票價格突破52週高低點時的交易量和價格模式:理論與實證
Volume and Price Patterns Around a Stock’s 52-Week Highs and Lows: Theory and Evidence
本文探討過去價格極值(52週高點與低點)如何影響交易量與股票回報,並提供實證證據支持這些價格水平在投資者決策中的重要性。
重點:
交易量模式:(短線飆股的特點之一)
- 交易量激增:當股票價格突破先前的52週高點或低點時,交易量顯著增加。
- 持續性:成交量激增並非短暫現象;交易量會維持在較高水平數週後才逐漸回復正常。
- 穩健性:即使考慮過去回報、新聞事件及公司特徵等因素,這些模式仍然存在。
回報分析:
正向回報:突破52週高點或低點的股票,在隨後幾週內會有正向風險調整回報,特別是在中小型公司中更為顯著。
涉及到兩個金融行為學假說:
1. 注意力假說(Attention Hypothesis):
主要用於解釋投資者行為中,投資者對市場信息的反應如何受到注意力限制的影響。結果與Barber和Odean(2008)的注意力假說一致,顯示突破交易範圍的股票會吸引個人投資者的關注。
由於投資者的注意力有限,他們傾向於集中在一些『引人注目』的股票或事件上(大多就是我們所說的市場喜愛追逐『事件交易』)
例如:
- 創新高或新低的價格水平。
- 突然的大幅漲跌。
- 高交易量。
- 財報發布或重大新聞。
這些事件會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交易,進而影響股票的價格和交易量。
『注意力假說』可以解釋短期內市場中的異常交易行為,並利用在短線交易上:
捕捉高交易量信號:利用注意力假說預測哪些股票因引人注目的事件而吸引交易量增加。
短期交易:(飆股戰法之一)
投資者可以基於注意力驅動的市場波動執行短期策略,例如在異常漲幅後賣出,或在異常跌幅後買入。
2.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 投資者對於像52週高點和低點這類突出的價格水平呈現出高度關注,是源自於認知資源的限制以及這些價格水平在金融媒體中的突出性。
- 當人類在做決策時,由於認知和信息處理能力的限制,無法做到完全理性,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追求「足夠好」的選擇,而非最佳選擇。
影響股價強度的決定因素:
- 此效應在小型公司、較年輕的公司,以及具有較高估值不確定性的公司(例如回報波動較高)中訊號更為強烈。
- 股票價格在交易範圍內停留的時間越長,當價格突破範圍時,交易量的激增越明顯。
- 在投資者情緒高漲期間,觀察到的模式會更加明顯。
小結
- 行為金融學:52週高點與低點這類突出的價格水平如何驅動投資者注意力與交易活動。
- 實務應用:投資者可利用這些模式預測短期交易機會。
- 52週高點和低點顯著影響交易量與回報。
第二篇: 股票價格的可預測性:高價與低價的研究案例
On the Predictability of Stock Prices: a Case for High and Low Prices
本文基於『分數向量自回歸模型』(FVECM),分析高價與低價之間的長期穩定關係(協整性),以及它們之間範圍的長記憶特性。這個範圍,即高價與低價的差距,可以作為衡量波動性的關鍵指標。
重點
- 高價與低價的可預測性:
- 股票的高價與低價呈現長期的回歸的關係,也就是說兩者在短期可能分離,但長期會趨於收斂。
- 高價與低價的範圍(即差值)具有長記憶特性,範圍內的變化可以通過歷史數據進行預測。
- 模型表現:
- 與隨機遊走模型、移動平均模型等競爭模型相比,FVECM模型在高價與低價的預測準確性上具有顯著優勢。
- 此模型結合協整性(Cointegration)與長記憶特性設計交易策略,在提升回報的同時,也能更有效地控制風險。
- 透過FVECM模型,可以建立基於價格範圍的交易區間,從而優化進出場的時機。此策略在應對日內價格波動時展現出更低的風險以及更高的夏普比率。
FVECM 模型 (Fractionally Cointegrated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稱為『分數向量誤差修正模型』。
是一種結合協整理論和長記憶特性的經濟模型,用來分析多個時間序列變數之間的長期平衡關係以及短期動態調整過程。
模型特點
- 協整性(Cointegration):
FVECM 假設多個時間序列(如價格或交易量)之間存在長期平衡關係,這些序列可能短期內偏離平衡,但會逐步回歸。
股票的高價和低價可能在短期內出現乖離,但長期內會保持某種平衡:
在短期內,股票的 高價(通常指的是股票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如一天、一周、52 周)交易的最高價格)和 低價會因市場波動而拉開距離(例如,當市場非常樂觀或悲觀時,高價和低價之間的差距會變大)。
從長期來看,兩者之間會趨向於某種穩定的關係,也就是它們之間的差距不會無限制地擴大,而是維持在一個合理範圍內。(均值回歸)
- 短期乖離:反映市場情緒和波動性的短期影響。
- 長期均值回歸:受基本面(如企業盈利、市場環境)的驅動,價格回歸理性。
短期交易者做交易是做股價的動能,但長期投資者會會意識到未來一定會有均值回歸的現象。
股票的高價和低價之間的關係:
- 長期來看,高價和低價之間可能有固定的比例關係(協整性)。
- 當某天高價突然偏離了這種平衡(如突破歷史高點),FVECM 模型會捕捉到這種偏離並預測短期內價格如何回調至平衡範圍。
如何捕捉到FVECM 模型中的信號?
方法:
1. 蒐集相關數據
- 價格數據:需要高頻或日內數據,包括高價、低價、開盤價和收盤價。
- 交易量:每筆交易的數量和總體的交易量。
- 基本面和市場數據:如公司公告、宏觀經濟指標。
2. 建立時間序列(Time Series)模型
用Python、R 或 MATLAB,建立 FVECM 模型來捕捉數據間的長期協整性和短期調整過程。
三個步驟:
檢查協整性(Cointegration):
用 Johansen 協整檢驗來檢查多個序列是否具有協整關係(例如,高價和低價的長期平衡)。
構建模型:
檢測後建立 FVECM 模型,分別捕捉長期平衡和短期偏離的調整速度。
範圍分析:
測試高價與低價的差異(範圍)是否具有長記憶特性,並預測未來的價格波動範圍。
3. 使用信號交易
當價格接近或突破 n 日高點時,觀察交易量的激增是否與價格變化一致。如果成交量放大且價格上漲,尋找機會順向操作。一但量能萎縮留意反轉的訊號。
當價格接近或突破 n 日低點時,尋找交易量是否減少,並等待價格反彈的機會進行反向操作。
實務操作:
- 假設某股票的 52 日高點是 100,而當價格接近 100, 伴隨著交易量激增時,FVECM 模型會提示這是一個需要觀察的信號,突破之後選擇時機進場做多。或是未突破前且量能不足,則進場做反向操作(需留意反轉的訊號)。
- 如果價格跌到52日低點(如 80),且模型顯示這是偏離長期平衡的低點,是買入的好時機。
注意重點:
- 設定基於模型的進出場關鍵點位,如當價格超過預測範圍時買入或賣出。
- 使用風險管理工具,如止損單和資金分配(倉位控管)等策略,減少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