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烤箱的好日子》:寫下來的那些,都只是時刻的標本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閱讀一本好作品是一個令人大呼過癮的旅程,好作品如何「好」?我想起一位職業是實驗教育老師的朋友曾經與我分享的故事。朋友的兒子是自學生,偶爾會到體制內國中裡去參加考試,有次寫了一篇自己甚為滿意的文章,以為自己能獲得令人滿意的A+,結果非但沒有獲得讚賞,分數甚至連滿意的邊都沾不上。兒子感到十分困惑與挫折,在課後與老師另約時間想一探究竟。國文老師說:我只會教考試能夠得高分的作文,你可以決定要不要學寫這一種,如果你決定要學,我可以教你。只是你要記住一件事:千萬不要忘記怎麼寫回你自己的那一種。


作者李佳穎在500輯的訪談裡提到:「許多小說描述景色啊物品啊,那些離開「人」的段落都會讓我閱讀速度加快,嗅到一種落落長但訊息量不多又可能陳腔濫調的味道。」我們有時能在某些小說裡感受到一股「企圖」,那種想把細節盡可能地描繪出來的企圖,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作文老師口中那種「可以得高分」的寫法。不過,今年末讀到這本《進烤箱的好日子》我體驗到一種暢快淋漓的感受,語言被探索到極致,讀者像是跟著作者一起實驗著如何訴說自己,探究小說與回憶錄就本質上都是語言的遊戲。


為了鋪天蓋地記得而寫,為了鮮靈活現記得而不寫。
但到頭來,能讓你明白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的,不是記憶,而是語言。

曾在諮商室裡被心理師建議著,紀錄下自己每個時刻的感受。我實驗了幾天就宣告放棄。當時的我以為是我匱乏的詞語庫讓我寫不下去,然而或許我內心深深知曉,那些無以名狀的感受,早已交織糾纏得像是一團團打結的毛線球,是混雜著過去數十年歷史的人生,我沒有辦法梳理如同我也無法用任何文字去企圖修補。用語言寫下以後,感受還是感受嗎?書寫可以有目的的去療癒生命嗎?人生可以寫成一則考試作文嗎?


《進烤箱的好日子》寫的是兒童邁入青春期的這段歲月——大量訊息排山倒海而來卻沒有足夠的語言可以處理——的那段,情感開始摻入了不再只是快樂/不快樂二元對立的青澀時光。開始試圖更全面的去理解自己,對自我卻還在模糊的探索階段,懵懵懂懂、不懂裝懂,生活碎片多到抓不住放不進「自我」這只袋子裡。成年的自己寫一本青春期的自己,主角阿丹說,比例尺小於一時,地圖才會現出用處。那麼,他所書寫的回憶錄是把文字推到地球表面,將回憶往兔子皮毛的末端探爬。於是,沒寫進去的或許才是人生。


生命是什麼你知道嗎?是那個將一刻活成一個宇宙的人。對,就是人。


如果說寫下來的都只是時刻的標本,諮商師建議的也未嘗不是好方法。寫下那些感受——寫下它,將那些把人吞噬的巨大感受釘在文字上,使它們無所遁形。雖然老王說,一旦有了不朽的念頭,大家都得進烤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非必要迷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化挪用」——指的是一群強勢文化的人,在未經同意下,使用了另一群相對弱勢的人的文化,而且不在乎被挪用的文化真正的意義。 《黃色臉孔》可以說是把文化挪用寫得淋漓盡致。讓人不禁思忖,「真實」為何?尤其當社群媒體一躍變成了真實世界,言論自由人人有,人們是否真的更加「自由」?
果遠與結珠的情感是讓人難以歸類的一種,有一點點百合的味道,但好像又無法確實的將本書歸類在百合小說,兩人的內斂讓這份獨特的情感久久蟄伏於心中。整本書用分篇章的形式,兩人輪流的第一人稱,就像是跟著兩個女孩一起成長一般,也和她們三度的相遇、三度的分離。
讀完《明日,明日,又明日》真為自己狹小的想像力感到難堪,就因為是本寫電玩製作的小說,就因為封面那像素不清的點陣圖,便讓一開始的我退避三舍,明明自己也曾經浸潤於電腦的世界裡,第一句學會的語言就是hello world,怎還會不明白,理工宅的浪漫,是不輸給瓊瑤的。
知名作家宮內彰吾過世了,身為私生子卻從未與生父相認的藤阪燈真某天突然接到同父異母的哥哥來電,委託他協助尋找一份沒有人知道但似乎存在的新作手稿,想趁著去世這股熱潮以遺作出版,藉此獲得高額版稅。從未讀過宮內任何一部作品的燈真,此時倒燃起了旺盛的好奇,好想知道這最後一部作品到底寫了什麼,於是踏上尋稿之路。
讀《渺小一生》的過程絕對稱不上愉快,甚至幾乎可以說是痛苦——無時無刻你都隱約知道,事情不會更好——的那種逼近絕望的痛苦。那是一種令人無能為力的沮喪,讓人體會到世界從來都不慷慨,好幾度,幾乎想鑽進書本裡大喊,為什麼人生如此不公平?
這是——「母親」一詞的入場券,而且,一旦售出恕不退換,一旦進場別想出來!
「文化挪用」——指的是一群強勢文化的人,在未經同意下,使用了另一群相對弱勢的人的文化,而且不在乎被挪用的文化真正的意義。 《黃色臉孔》可以說是把文化挪用寫得淋漓盡致。讓人不禁思忖,「真實」為何?尤其當社群媒體一躍變成了真實世界,言論自由人人有,人們是否真的更加「自由」?
果遠與結珠的情感是讓人難以歸類的一種,有一點點百合的味道,但好像又無法確實的將本書歸類在百合小說,兩人的內斂讓這份獨特的情感久久蟄伏於心中。整本書用分篇章的形式,兩人輪流的第一人稱,就像是跟著兩個女孩一起成長一般,也和她們三度的相遇、三度的分離。
讀完《明日,明日,又明日》真為自己狹小的想像力感到難堪,就因為是本寫電玩製作的小說,就因為封面那像素不清的點陣圖,便讓一開始的我退避三舍,明明自己也曾經浸潤於電腦的世界裡,第一句學會的語言就是hello world,怎還會不明白,理工宅的浪漫,是不輸給瓊瑤的。
知名作家宮內彰吾過世了,身為私生子卻從未與生父相認的藤阪燈真某天突然接到同父異母的哥哥來電,委託他協助尋找一份沒有人知道但似乎存在的新作手稿,想趁著去世這股熱潮以遺作出版,藉此獲得高額版稅。從未讀過宮內任何一部作品的燈真,此時倒燃起了旺盛的好奇,好想知道這最後一部作品到底寫了什麼,於是踏上尋稿之路。
讀《渺小一生》的過程絕對稱不上愉快,甚至幾乎可以說是痛苦——無時無刻你都隱約知道,事情不會更好——的那種逼近絕望的痛苦。那是一種令人無能為力的沮喪,讓人體會到世界從來都不慷慨,好幾度,幾乎想鑽進書本裡大喊,為什麼人生如此不公平?
這是——「母親」一詞的入場券,而且,一旦售出恕不退換,一旦進場別想出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忘了什麼時候養成書寫的習慣 不知不覺已經變成每天在做的事 書寫對我來說 很療癒 很放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我們對於記憶的遺忘和記錄,並表達了重新開始寫作的意願。不要相信大腦,很多時候它的記憶體不足,因此文字記錄每個時刻變得至關重要。
我寫東西是有東西要寫,透過文字闡述留札記。 不是用大腦的人生經驗寫出文篇,是非常放鬆專注進入內觀,所以我在寫幾乎長文都是我進入內觀的狀態,會沒有時間跟空間感,完全專注,有其他事情要忙的話無法專注內觀。
找個地方,自在地寫
Thumbnail
1.作者提及之一行日記內容及其四個步驟 (1) 今日記事:寫下當日發生覺得有趣的事或是挑選一個自己最印象深刻的事件,用簡短的筆記記錄下來即可 (2) 對自己的意義:以「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意義」回頭思考所發生的事情 (3) 新發現:發現自己的思想所代表的意涵 (4) 我的行動:針對這件事情,自己
Thumbnail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每天持續的書寫,是給自己的一個任務、一種生活記錄,是將自己的所學的內化及輸出。 隨著自我探索及生活重心的轉變,發現以前讓自己有所感悟的書籍、自我成長的影片已經不再受用、也不再那麼的有共鳴,不是因為厭煩或別人的創作沒有新意。 而是那些道理自己都懂了,不再會因為那些情緒或問題困擾了。但也因為這樣讓自
Thumbnail
專心聽著講座、並拍下簡報的你,回家真的有複習那些照片、記下重點嗎? 如果沒有,即使當下再感動、再重視,在乎的知識點便隨時間悄悄從你腦海散逸……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忘了什麼時候養成書寫的習慣 不知不覺已經變成每天在做的事 書寫對我來說 很療癒 很放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我們對於記憶的遺忘和記錄,並表達了重新開始寫作的意願。不要相信大腦,很多時候它的記憶體不足,因此文字記錄每個時刻變得至關重要。
我寫東西是有東西要寫,透過文字闡述留札記。 不是用大腦的人生經驗寫出文篇,是非常放鬆專注進入內觀,所以我在寫幾乎長文都是我進入內觀的狀態,會沒有時間跟空間感,完全專注,有其他事情要忙的話無法專注內觀。
找個地方,自在地寫
Thumbnail
1.作者提及之一行日記內容及其四個步驟 (1) 今日記事:寫下當日發生覺得有趣的事或是挑選一個自己最印象深刻的事件,用簡短的筆記記錄下來即可 (2) 對自己的意義:以「這件事對我有什麼意義」回頭思考所發生的事情 (3) 新發現:發現自己的思想所代表的意涵 (4) 我的行動:針對這件事情,自己
Thumbnail
作者用常見的生活模式為底,分享所見所聞,提供自己對於這些情況的建議。詞彙的使用跟實力培養絕對是需要時間的,也非常需要靠別人的作品來當作自己的養分來源,多閱讀別人的書籍、文字、而且是有意識的學習,然後再加上實踐,相信慢慢就能寫出吸引人的文字、甚至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每天持續的書寫,是給自己的一個任務、一種生活記錄,是將自己的所學的內化及輸出。 隨著自我探索及生活重心的轉變,發現以前讓自己有所感悟的書籍、自我成長的影片已經不再受用、也不再那麼的有共鳴,不是因為厭煩或別人的創作沒有新意。 而是那些道理自己都懂了,不再會因為那些情緒或問題困擾了。但也因為這樣讓自
Thumbnail
專心聽著講座、並拍下簡報的你,回家真的有複習那些照片、記下重點嗎? 如果沒有,即使當下再感動、再重視,在乎的知識點便隨時間悄悄從你腦海散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