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村上春樹的「海邊的卡夫卡」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既名為小說,則在內容鋪陳上該有吸引人的情節與敘事,而實際上其內容也確實有引人入勝的情節環環相扣。但閱讀的過程中,即便無法完全掌握故事的各個銜接點,卻也沒有刻意地回頭翻看先前部分的描述。以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故事不斷地交錯呈現,也曾在村上春樹過去的小說中見過,但是不同於過往的閱讀經驗,這次並未能很完整地瞭解故事的細節。在閱讀的過程中,總覺得在意識上不太想去探究故事的發展,可另一方面卻又覺得在潛意識上有著很深的觸動(或者不該說很深,因為無法具體名之)。甚至在閱讀完之後,有一種奇妙的感覺是,這本小說是村上春樹的潛意識,甚至集體潛意識透過意識之處理形塑而成。因此,若試著從意識上去解讀故事的原貌,則將陷於意識與意識的溝通與理解。而心裡卻以為那樣的溝通損害了故事原初浮現時的美意,亦即上述關於潛意識的說法。
回顧整篇小說,以「伊底帕斯」情節為軸心卻又十分隱諱地表現著,也許或多或少地傳達出關於原型的意想。而藉由那樣的模糊,其讓人有著更大的遐想空間。重新思量觀看後的感覺直覺地以為這本書所一直出現的關於隱喻的種種(光書名「海邊」和「卡夫卡」本身就創造出許多的隱喻吧!),不也是創造出一個另類的「原型」,讓讀者去填滿或投射於其內容之中(不論是以意識或是潛意識)。這留待詮釋的空間(或者不該說是詮釋,因為詮釋是屬於意識層面的事情,潛意識呢?),讓深藏於內心角落的部分更有機會被觸動。即便隱隱的、不夠真切、也說不太出來,卻又讓人無法否認。
對於自己來說感到震撼的是,潛意識竟可以透過此一媒介相互溝通。或者該說單純以意識為媒介,卻又不至於受限於意識,仍能傳達潛意識的語言,這一切能說是集體潛意識使然嗎?仍然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感覺,在過去的閱讀經驗中,曾興奮不已,就因為透過文字的傳達,總覺得自己和作者在意識上做了一次深刻而讓人心醉的交流。或者文字給出了意象,而那樣的意象提供了想像的空間,只是其間仍以意識為主宰。而這次,卻絲毫不想理解關於意識層面的語言,只是著眼於和作者間潛意識的互動。
未曾有過如此的閱讀經驗,相較於其他種類的藝術創作,也許對於我來說,文字所承載的意識符號實在太重了,以致於讓我無法擺脫。可這回不同的是,自身的潛意識在吸引人的故事情節裡,自然而然地跳脫出意識層面上關於故事本身的意涵,而直接地想和創作者的潛意識對話,還是該說想和關於人的集體潛意識對話。好奇的是,那樣的獨特經驗,是因為翻譯文字使得自身較不容易身陷於詞藻語彙的探究,還是其所碰觸到的原型恰巧活躍於自身的心靈底層。想去釐清卻又難以企及,也罷,以意識之路而欲窮究潛意識之秘,我又沒有佛洛伊德或是榮格的勇氣與智慧,不若放任潛意識的運作,該出現的其自然而然會帶至意識層面吧!
此外,還有一點很有意思的是,書中的對話,竟含括著對於原型的探究,也許這是我朝向集體潛意識作解讀的原因之一吧!最近一連閱讀兩本非心理學類的書籍(另一本書是吳明益的「蝶道」),一本是小說、一本是散文,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榮格的一些想法。對於我這個榮格的愛好者來說,除了感到驚喜,另一方面彷彿也有種提醒,想想,之前因為考試而放下關於榮格的許多閱讀,現下是不是該找回了呢!
最末想說的是,心中以為閱讀「海邊的卡夫卡」的過程,我的潛意識不經意地觸接到村上春樹的潛意識,那種感覺讓人難忘。也許所言難懂那麼就讓書中最末所寫的一段對話做結尾:
「可是我還不知道人活著的意義。」我說。
「看畫啊。」他說。「聽風的聲音」
我點點頭。
「你可以辦得到。」
我點點頭。
靜下心來,耳畔傳來風的聲音,雙手合什,感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