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深信著「光影」如同影像的靈魂,如何掌握光影的曼妙將是一張攝影作品是否傑出的關鍵因素。既然如此,那麼從「光影詩人」四字,便不難想像其背後傳達的是位擅長與光影互動的傑出攝影師。「李屏賓」對於這個名字的印象來自於金馬獎的頒獎典禮,其獨到而具有創造力的拍攝方式為其贏得許多獎項,也因此受到許多導演的青睞。
「光影詩人李屏賓」這本書,一開頭便羅列不同傑出導演對於這位攝影師的看法,舉凡侯孝賢、是枝裕和、王家衛…等等,在共同創作的過程中,皆深深地折服其獨到敏銳的影像創造能力。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吉爾布都(Gilles Bourdos)所言:
當你跟李屏賓起同工作時,要學會隨時睜大眼睛,因為他知道所有的美麗事物從不存在於靜止之中,或還未完全被發掘出來。屏賓如同「美」的獵人,跟追捕蝴蝶一樣。所有的美都是獨一無二,藉由時間及光線,在不預期的情況下突然出現,他一直在行動著。因此他尋找當陽光照亮玻璃時的決定性一刻,或是當雲霧散去揭開山巒真貌,當燈反射在雜誌上在投射於佈景上的光線,帶給演員外表多彩的光線變化。他會突然拉開窗簾讓色彩從陰暗面被釋放出來,也會拉近鏡頭讓淚光閃閃的臉龐呈現光之暗面…這並非技術上的技巧,而是一種態度,一種觀看世界的是視能將神秘美感從日常事物中再現。還有就是,他自己也常愛形容自己有雙「柯達之手」,雖然不是真的如此,但我覺得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位攝影師能像他如此自由的運用膠捲,顯像出一個幻眩的是界。
整本書幾乎全部都是這位光影詩人的作品,然而不同於一般的攝影作品集,其所網羅的作品幾乎全部都是用一般簡易的數位相機拍攝,甚至可以更直接一點說,書中成品所採用的攝影器材正是被一般人所稱為數位傻瓜相機。沒有繁複的光圈、快門,沒有各式各樣的焦段,只是在有限的範疇中,將其所能捕捉的美感發揮到極限。然而仔細想想,那才真正動人,因為其或多或少擺脫了器材的限制,回歸到攝影師自身的創造上。很喜歡李屏賓在書中所談的一段話:
創作就是激發你懂與不懂,或者是在瞬間你對這個世界的一種角度與看法、一種風險、一種嘗試在裡面。
透過影像,確實可以傳達出攝影者對於世界的一種角度與看法,如何細膩地捕捉到眼前的美景,其所憑藉的是對周遭事物超乎一般的敏感。當然還有其所願意承擔的風險與嘗試,並且專心致志地思維著那樣的嘗試所造成的結果。於是乎,在不斷地經驗累積當中,李屏賓更加自在地悠遊於影像世界中。
看書中所呈現的作品,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影像背後所具有的故事性,誠如作者所言「攝影,我覺得最簡單的就是恰如其分地把故事說清楚吧!」如何讓影像中的元素恰如其分地扮演著獨到的角色,竟而構成故是的要素,那該是在攝影過程中透過細膩的觀察與豐沛的情感而來。
如同其所談到「怎麼樣可以讓這些東西觸動別人,當然你要先觸動自己吧!」是故,怎樣的畫面可以觸動內心深處,那背後說故事的人,得先能夠願意涉入其中,如此一來才能更有震撼力。也因此換個角度來說,在敏銳之外,也許還得要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性吧!願意打開自己,讓自己投入在影像之中,甚至成為故事裡得元素,如此一來或可更能打動人心。
書中的最末,詳細地記載著訪談的內容。對於一個傑出的工作者來說,其娓娓道出一路走來的艱辛與堅持。而尤其讓人佩服的是,在攝影創作上,其總本著「儘量去觀察很少介入」的心境。不是去改變而是去融入,並且相信在融入的過程中將能體現更多精彩的元素,並成功地將所理解的細節呈現出來。
反覆閱讀的過程裡,彷彿稍稍懂得一些其在書中所談論的,對於創作除了光影、顏色之外,其還嘗試賦予一種色彩、一種能量甚至是一種質感。那不單單是細節,那更活絡了影像的生命。看見那樣的堅持,看見那樣的創作心境,彷彿在攝影的道路上看見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