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發現暢銷書的書櫃上放著「心願清單」這本書時,坦白說並沒有太大的動力去翻閱。過往的經驗裡常會以為,一個願意去實踐夢想的人其實不論清單的有無都能勇於冒險;一個躊躇不前的人,即便努力地羅列了許許多多的想望,卻往往在實踐的初期便心生放棄。於是乎,清單的存在與否或許並非必然,那背後的轉折彷彿才是關鍵,亦即怎麼讓後者成為前者。而心態的轉換其實不易,往往藉由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方足以成就那份變革。
而細數這樣的變革,更又常常著墨在遇見生命的尾端。所以原本單純地以為「心願清單」是臨終前的想望,是未完成的心願。主角想利用剩餘的有限生命,完成生命中曾有的夢想。殊不知,翻看內容之後才發現,書中的主角琴恩竟是努力地幫別人完成其所羅列的心願清單。姑且不論清單的內容,以此發想的故事架構倒是跳脫了原以為的框架,也更增添了閱讀時的樂趣。
為他人而努力,是否會盡心,那會比為自己還認真嗎?這樣的疑問其實並沒有固定的答案。不過卻可以先從琴恩來談,一個平凡的上班族,每天無非過著上班、下班,吃飯、睡覺、看電視的無趣日子。那一天度過一天的生活方式,倒是像極了有句話說:「很多人在三十歲便死了,只是六十歲才埋。」三十到六十歲之間則是過著行屍走肉般的日子。找不著努力的方向,勾不著認真的動力,彷彿活著是種不得不然的現狀,其絲毫感受不到存在的喜悅與生命的悸動。這樣的人,如果要求其為自己而做些改變,常常會在習慣與挫折中達成自我妥協。於是乎,改變不過是曇花一現,便又回到原來那讓人心懼的生活軌道。也就是說,除非有大到足以克服慣性的動力,否則往往徒勞無功。
以此為發軔,故事接續鋪陳著琴恩無意間搭載了一位和其一起上「體重控制」課程的二十四歲女孩瑪瑞莎。瑪瑞莎成功地減重過程引起琴恩的好奇,也讓其破例主動邀請瑪瑞莎搭便車。在車上馬瑞莎誠摯地分享著減肥湯的妙用,然而卻在解開安全帶傾身到後座拿取相關資料之時,發生了車禍。結果,瑪瑞莎因此喪命,而琴恩則陷在悔恨交加的心境裡。
事件的轉折來自於琴恩無意間發現了瑪瑞莎有張二十五歲生日前要達成的心願清單,於是帶著贖罪的心裡,其嘗試要幫瑪瑞莎完成清單上尚未完成的十八件事。只是對於琴恩來說那並非易事,一如前述,經過幾番掙扎後,其仍陷在躊躇不前的困頓裡,如同其原有的狀態。可是,接續的發展其幾次將這清單當成推檔其他事件的藉口與理由時,同時其也漸漸被逼著去面對實踐的必要。
就這樣琴恩一步步地跨出原有的藩籬,開始屬於她的冒險旅程。故事的動人在於,從一開始的不得不然,到後來的全心投入,直至末了琴恩愕然發現其人生在整個完成清單的過程裡起了極大的變化。從一個渾渾噩噩的困頓人生,變成多采多姿的精彩生活,那是生命動力的引發,更是自我意識的壯大。
其中最讓人讚嘆的莫過於其在過程中最為看重,也最為努力的,關於心願清單裡「改變某人的生命」這一項。琴恩煞有介事地尋找著適當地對象,在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付出與設想後,最末卻事與願違,甚至可說功虧一簣。只是,那過程的價值絕非因為結果的失意而同樣抹去。而讓人感動不已的是琴恩也同意這樣的看法,當故事的尾端,琴恩在瑪瑞莎的家人為紀念她所辦的二十五歲生日宴會時,分享著內心的感受時,那蛻變與自覺怎不讓人熱淚盈眶:
我現在明白我不需要幫瑪瑞莎改變任何人的生命,因為她已經改變了我的,她教導我珍視活著的意義,讓我知道要努力,要站出來追求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我原本希望間晚能在這裡告訴大家,我替瑪瑞莎做了什麼事……但現在我所能做的,就是說出我有多感激瑪瑞莎,我不會忘記,也永遠不會將這些視為理所當然,不知珍惜。
在不得不然裡找回蛻變的勇氣,在別無選擇下營造蛻變的契機,人的改變其實不易,尤其是生活狀態的改變更往往受限於原有的慣性。可是,不易也絕非不可能。猶記得商業週刊曾提出大部分的人都有夢想,可是只有極少部分的人有實踐的行為。也許,在改變的過程裡,重要的是跨出改變的第一步。行動才是良藥,而非企盼著天時地利的安排,讓等待消耗著原所擁有的熱情。這一切,唯有從己身出發,那怕只是一小步,那可都是為下一次的可能鋪陳著紮實的基礎。
「當你說著夢想的不可行之時,可曾問過自己,你為夢想做了什麼?」
這是常常縈繞在心頭的一句話,總會藉此提醒自己,有夢,就去追吧!而且不是在未來,而是這當下。有了行動的力量,心願清單將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