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讀後感

《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閱讀蔣勳的文字是一種享受、一種溫存,享受著感動的分毫,溫存著美感的發生。這段日子,便在那樣的情境裡度過了許多的夜晚,就因為「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這本書的相伴。其實在剛開始閱讀之後,便突然刻意放慢了閱讀的速度,除了想要更深刻地去遐想關於文字所描述的種種,更想延長閱讀時所享有的心靈饗宴。於是就在一天一兩個篇章的閱讀速度下,看完了這本讓人回味再三的散文小品。

閱讀的過程裡,除了享受還覺得那像是一種提醒,提醒自己更為用心地去看待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周遭。雨落、花開,原來生命每個環節都懷藏著許許多多的美麗,也都訴說著道不盡的故事。是啊!在文字的意象裡,想像著、悠遊著,其帶來了難以言說的雀躍。因為其不僅引發了心靈的反思,更讓人看見了生命的可能,甚而發現了存在的價值。也在那樣的情境裡,慢慢地衍生出更多的期許,期許自己同樣也能全然地打開心靈的門扉,領受著生活的精彩,也期許自己在生命旅途中也能恣意地寫下動人的篇章。

尤其是其中一篇論述關於人與自然的文章,或許自己一直在此一領域努力著,所以看見時有了極大的震撼。覺得其寫出了自己想要說卻沒說出口的意象。特別擷取一段如下:

停了車,行走在舊路上,可以觀看絕佳的風景。背靠絕壁,面向一片無邊無際的藍色汪洋大海,眼前沒有任何阻擋,海闊天空,長風幾萬里吹來。生命可以這樣飛揚跋扈,生命可以這樣孤獨,又這樣自負。佇足在山高水長的險峰之上,任何人都忍不住,要向著大山大海大叫幾聲吧。

從人群中出走,走向山,走向海,走向久違了的自己。

我忽然想起來,一個長達一千年的美術史,所有畫裡的讀書人都在走向山水。

他們衣袖飄飄,披髮佯狂,敝履跣足,走向一座一座人跡不到的高山顯峰。

他們走向深山大澤,走向溪澗湍流,走到水的窮絕之處,盤坐在巨石上,看雲冉冉升起,看水勢奔騰迴旋蜿蜒而去,都在腳下。

他們抬頭仰觀山間飛瀑,聽轟轟水聲,看雲嵐風煙變滅。

他們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孤絕之處,長嘯高歌,聽自己的哭聲笑聲在山谷裡迴響。

他們靜坐松下,閉目凝神,聆聽樹隙間颯颯遠去的秋風。

旋子,我們或許已不容易懂得那樣的孤獨了。

那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自負,那種舉杯邀明月的孤獨,那種在最孤獨與自負時可以只與自己影字對話的堅持。

不曾孤獨過,不會讀懂那一部美術史;對現世的權力和財富還有擺脫不開的貪婪,也不容易領悟:一個時代,這麼多的讀書人走向山水的意義吧!

孤獨會是最後對自己的救贖嗎?

   

是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多麼美的描述,關於人與天地的相融,關於孤獨所衍生的精彩。倘若孤獨是對自己最後的救贖,那麼現代人那麼害怕孤獨的情境,是否拋卻了那最後的救贖呢。一個心靈豐富的人,在面對孤獨的情境裡感受到的往往是豐沛的情感與思維。一個感官開放的人,在面對孤獨的情境,往往得以體驗到更多美的感動。蔣勳在書中陳述著自己的生命經驗,其便呈現著那樣的精彩與動人。那像是開啟了另一個炯然不同的視野,也讓人得以好好地回望自己的生活。是否在單調的忙碌裡讓感官蒙塵、讓心靈鈍化。如何而能跳脫現實的藩籬,看見生命的另一個可能,也許是閱讀之後所引發最大的反省吧!

另外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書中還專門附上一片蔣勳朗讀其所撰寫的一首詩,「願」。聆聽的過程,喚起了記憶裡曾有的感動。猶記得在近乎十年前,曾在蔣勳的廣播節目裡聽見其朗誦這首詩,那種美、那種深情,讓人動容。也在那一刻,心裡頭不自覺地埋下了關於詩的種子,隨著時間慢慢地萌芽、成長。隔了十年,再次聆聽這首詩,悸動依舊,而更讓自己感到喜悅的是,十年的變化更迭,存在於心靈的詩樹並未早么,依然緩緩而靜謐地成長著。



延伸閱讀

關於默潮這一系列文章的介紹與總覽

avatar-img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62會員
145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的其他內容
第一次發現暢銷書的書櫃上放著「心願清單」這本書時,坦白說並沒有太大的動力去翻閱。過往的經驗裡常會以為,一個願意去實踐夢想的人其實不論清單的有無都能勇於冒險;一個躊躇不前的人,即便努力地羅列了許許多多的想望,卻往往在實踐的初期便心生放棄。
總還記得《流浪的月》裡,更沙與文那彼此相互陪伴的渴望,跳脫了外在所強加於其上的關係,讓人深深地震懾著。沒想到閱讀《宛如星辰的你》更加強烈地打破了社會所界定的關於關係的應然,而是更加單純地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陪伴與照顧,而是更加直接的回應人們內在的需求與渴望。
想念,往往會有一個他者,或者他方。然則如果己身不再如過往一般的悠遊、傑出,那麼想念是否也可以是自己,那個意氣風發、引領風騷的自己。《我想念我自己》是描寫一位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愛麗絲,如何面對這個無情的打擊,如何努力地找尋逐漸遺落的記憶與自己。
第一次發現暢銷書的書櫃上放著「心願清單」這本書時,坦白說並沒有太大的動力去翻閱。過往的經驗裡常會以為,一個願意去實踐夢想的人其實不論清單的有無都能勇於冒險;一個躊躇不前的人,即便努力地羅列了許許多多的想望,卻往往在實踐的初期便心生放棄。
總還記得《流浪的月》裡,更沙與文那彼此相互陪伴的渴望,跳脫了外在所強加於其上的關係,讓人深深地震懾著。沒想到閱讀《宛如星辰的你》更加強烈地打破了社會所界定的關於關係的應然,而是更加單純地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陪伴與照顧,而是更加直接的回應人們內在的需求與渴望。
想念,往往會有一個他者,或者他方。然則如果己身不再如過往一般的悠遊、傑出,那麼想念是否也可以是自己,那個意氣風發、引領風騷的自己。《我想念我自己》是描寫一位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愛麗絲,如何面對這個無情的打擊,如何努力地找尋逐漸遺落的記憶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