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尊成道,臘八喝粥(象山慶25.1.4)
「彌陀誕(11/17)」之後20天,是「釋尊成道」日(12/8),對念佛人的意義是「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阿彌陀佛於十劫之前修行成佛並建立淨土,這是阿彌陀佛與極樂淨土之「誕生」的本義。然而,長劫輪轉於六道的眾生,如何得聞、信受這不可思議的法事,從而奉行、受益?
一、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儒家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佛教<三寶歌>亦云「人天長夜,宇宙黮暗,誰啟以光明?」無明隱覆的世間與人心,唯有佛出世說法,乃得開啟佛性之光明;而阿彌陀佛號為「光中尊、無量光」,更是眾生去黯投明、離苦得樂的終極依靠。
釋迦牟尼佛於娑婆示現八相成道,宣講淨土三經,直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指出一條「念佛往生(極樂)淨土成佛」的易行道,讓我輩凡夫得知並得救。可以說,念佛法門是釋尊出世之本懷,前後說法四十九年,「千經萬論不須標,共指西方路一條」,善導大師云「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因此,釋尊成道日對淨土念佛人有雙重意義,也是比一般(聖道門)學佛人須更深感恩、加倍仰謝,並依其教導而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娑婆眾生有緣聽聞一切佛法,尤其彌陀淨土弘願門,皆源於釋尊住世說法而顯示,善導大師於五部九卷中對「釋尊為我另開淨土門」之恩,有更多的感念與提醒,以示不忘本,如《觀經疏.序分》:
佛是法王,神通自在;……或可故隱彼為優,獨顯西方為勝。
《觀念法門》云:
釋迦出現,為度五濁凡夫,……以平等智慧,悟入人天,迴生彌陀佛國。
《法事讚》云:
釋迦如來……普勸歸西安養國,逍遙快樂得三明。
碎身慚謝釋迦恩,能得慈悲巧方便,指授西方快樂門。
不因釋迦佛開悟,彌陀名願何時聞。
慚愧釋迦弘誓重,不捨娑婆十惡業,稀遇道場聞淨土,騰神永逝出煩籠。
證讚釋迦出五濁,能為難事化群萌,善巧隨宜令斷惡,偏心指授向西行。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慚愧釋迦諸佛恩,標心為說西方樂,欲使齊歸入正門,正門即是彌陀界,究竟解脫斷根源,去來他鄉不可停,從佛歸家還本國,一切行願自然成
《般舟讚》云:
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又,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
不因釋迦如來力,彌陀淨土若為聞?
若非釋迦勸念佛,彌陀淨土何由見。
今日見佛釋迦恩,順隨佛語見彌陀。
若非本師知識勸,彌陀淨土云何入。
得免娑婆長劫難,特蒙知識釋迦恩,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
定善一門韋提請,散善一行釋迦開,定散俱迴入寶國,即是如來異方便。
有時則一併提及諸佛, 如《法事讚》:
但為凡夫亂想,寄託無由,故使釋迦諸佛不捨慈悲,直指西方十萬億剎,國名極樂,佛號彌陀,現在說法。其國清淨,具四德莊嚴,永絕譏嫌,等無憂惱。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慚愧釋迦大悲主,十方恆沙諸世尊,不捨慈悲巧方便,共讚彌陀弘誓門
因此,念佛人以末法愚惡之機,卻有佛號可念,有淨土可生,應千萬倍的感念釋尊之大悲無私、隱自讚祂的恩德,於念佛之前之後,皆應「常懷慚愧,仰謝佛恩」,報本返始,不可或忘。藕益師《彌陀要解》云:
信願持名一行,不涉施為,圓轉五濁,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
念佛人雖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願生阿彌陀佛淨土」為主,以釋尊為本師,而以彌陀為本尊,所謂「一佛一法一淨土」之說,這是從煩惱凡夫的立場,自知其根機之下劣、造罪之深重,不堪於「聖道」諸行之聞修;而為了急求出離六道生死之輪迴,故於十方諸佛之中,選擇一尊與娑婆特有緣(親緣、近緣、增上緣)、易感應(本願強、光無礙)的阿彌陀佛,而一心西向,一門深入,以信願稱名而乘佛(本願)力,命終往生極樂,而滅罪、成佛,領受阿彌陀佛的功德、智慧,再回娑婆度眾生。這是我輩末法劣機「離苦得樂」唯一而最佳的出路,也是阿彌陀佛為我輩約時被機、量身訂做的法門。
二、此遣彼喚,二尊之教
《無量壽經》發起序「五德現瑞」段云:釋尊在王舍城耆堀山,入大寂定,示現了如阿彌陀佛之威嚴、慈祥及歡喜、滿足的形象。因此,釋尊之開示此經,等同於彌陀之直說。此即淨土門特有的「娑婆與安樂,二尊之教」。
經論雖說「諸佛」共贊(彌陀)淨土門,但主要是「彌陀」發願、「釋尊」宣說,其中含括了(《大經》與《小經》)諸佛的「咨嗟、證誠」;故彌陀淨土門概稱為娑婆化主與安樂能人的「二尊之教」,即《觀經疏》所說「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有人說,慧遠、智顗、吉藏諸師,皆以「一尊教」詮釋《觀經》,善導大師對此特顯「二尊」教之深義,以楷定古今;即所謂「釋尊此遣、彌陀彼喚」的二尊之教,善導師《觀經疏》:
<玄義分>:十方恆沙佛,六通照知我,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
<定善義>:娑婆化主為物故,住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斯乃二尊許應無異,直以隱顯有殊;正由器樸之類萬差,致使互為郢匠。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
我等愚癡身,曠劫來流轉,今逢釋迦佛,末法之遺跡。彌陀本誓願,極樂之要門,定散等迴向,速證無生身。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玄義分〉「序題門」預顯釋尊發遣、彌陀來迎之大悲而言:「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彌陀的招喚,已於華座觀之初「住立空中尊」,彌陀自顯弘願;而釋尊的發遣在《觀經》〈流通分〉的付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二尊之意一致,這邊發遣,那邊招引,都是彌陀弘願的自然作用,主動地、平等、無條件救度水深火熱中的群萌。二尊之恩甚深難報,《般舟讚》言:
不蒙彌陀弘誓力,何時何劫出娑婆。得免娑婆長劫苦,今日見佛釋迦恩。
法然上人云:
釋迦世尊捨無勝淨土而出此穢土,為欲說淨土教,勸誘眾生,令得生淨土。彌陀如來捨此穢土而出彼淨土,為欲引導穢土眾生,令得生淨土。是則諸佛攝取淨土、出興穢土之本意也。
三、要門漸調,弘願直入
/釋尊/遣:流通-付囑阿難—末法之遺跡(佛去,教留),17—顯說要門(方便)
二尊大悲,巧設方便,漸調物機,令入弘願—直入之機
\彌陀/喚:華臺-住立空中—永劫之誓願(佛在,名傳),18—隱示弘願(真實)
—願王啟運,機緣成熟—顯彰別意之弘願—念佛—顯他(極樂)之勝—立
/彌陀(願王/本尊):因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第18願
\世尊(法王/本師):成就文(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法王乘時,本懷欲開—廣開淨土之要門—觀佛—隱己(無勝)之優—廢
/機能契法(如-南無/信)
釋尊所說,如彌陀本願--機法相稱(如是)—其益不謬
\法能融機(是-阿彌陀佛/行)
就學佛人的認知,一佛一世界,各有專屬之穢(化)土與淨(報)土,
釋尊:娑婆—無勝;
彌陀:清泰—極樂;
安樂能人與娑婆化主之主、願力、方便,……雖有不同,但平等是佛,可互通相映,娑婆人可往生淨土,淨土人可回入娑婆。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為攝受一切眾生)發願修行而成就的; 我輩因無明愛結而生在娑婆,釋尊卻勸我輩往生極樂, 這是佛的無私,也因「彌陀淨土」超越諸佛之報土。彌陀的救度,是三世一貫(無量光)而無盡期(無量壽):
過去:於世自在王佛座下發願修行,以不思議兆載永劫,積植無量功德。
現在:成佛以來十劫,大開淨土門,廣度三界眾。
未來:特留此經(法),住世百年(永久),眾生遇此,皆可得度。
四、乳糜--臘八粥
關於釋尊成道日與臘八粥的因緣,《印光大師文鈔》問答擷錄:
釋迦佛未成道前,為悉達太子,十九歲出家,五年修習世間禪,知非究竟,乃入雪山思惟佛道,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以致形容枯槁,消瘦不堪。出山以來,浴欲尼連禪河,攀樹而起,身力不支,時諸天人,知悉達太子將往菩提道場成道,佛須相好莊嚴,乃化作牧牛女,獻佛九轉乳糜;……太子啜此乳糜,形體復原,相好圓滿,乃赴菩提樹下,端坐思惟,斷盡煩惱,於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時,佛睹明星,豁然大悟,心鏡開朗,得正等覺,即今日成道之事也。臘八粥即仿乳糜,佛啜乳糜而後成道,我等即以啜臘八粥為慶佛之成道,其因緣如此。
當年供佛的乳糜乃從(臘月初一)取1000頭牝牛乳,輾轉餵食於500牛→250牛→125牛→60牛→30牛→(初六)15頭牝牛,經7晝夜,到了初七,由這15頭牛所產之乳,和入1分凈好粳米,熬煮成粥,名為「七夜九轉乳糜」,或「十六分妙好乳糜」[6]。
時至今日,我們也象徵性的於此釋尊成道日,熬煮「臘八」粥與大眾結緣,一起感念釋尊於此間示現「苦修成佛、教化眾生」的恩德。今之「臘八粥」乃仿古之「妙乳糜」,藉物以感恩;而廣東「粥」,閩南「糜」,名異而實似。
臘八是年終,如日落西山,念佛人即此作「日沒」之觀想:看覆蓋的黑雲,想起心中罪惡;看太陽之顯赫,想起淨土光明。娑婆闇宅、人心無明,唯日光能照明之;而日落歸西,如死於娑婆而生在淨土;以此觀想而告別(厭捨)娑婆之惑業苦而欣嚮淨土之涅槃樂,所謂「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苦趣實堪悲;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萬法歸念佛、萬教歸淨土,一代化前或二尊之教,皆以「念佛往生極樂成佛」為究竟、為圓滿,止於至善。也表示:1. 擱捨「娑婆」修行的聖道門,而歸向「淨土」薰習的淨土門;2.捨第十九願「諸行迴向」的要門,歸向第十八願「念佛直入」的弘願;這兩層捨取,也是二尊之教的結論。
總結上文,今日我們一起紀念釋尊成佛,共享臘八粥,這是普天同慶、法界同歡的盛事,然而,念佛人對此比之於一般人及學佛人,更有上述「二尊一教」的特殊意義;其次,每一位念佛人也有各自的「成道日」:雖然「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不斷煩惱得涅槃分(決定成佛之身分),但肉仍身在娑婆,業習與環境仍非清淨,因此,往生極樂才是我們的「成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