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珠在握的陸生植物:角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之前介紹過「蛋白核」(pyrenoid),當時曾經提到它是藻類特有的構造。因為水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比空氣裡要低得多,所以藻類演化出了蛋白核,來濃縮二氧化碳。


在這裡我要來曬一下我的無知,其實我第一次看到蛋白核的英文名稱時,我以為那篇論文是再討論植物的次級代謝物的,因為有一種「萜類」的英文是pyrethroid。讀了論文以後,才知道此pyrenoid非彼pyrethroid,不同款也不同師父啊。


不過,也因此讓我瞭解到,原來藻類裡面有這麼酷的構造。最近,又看到蛋白核的論文,才知道...真的是有規則必有例外!原來蛋白核不是藻類專屬,有些陸生植物也有蛋白核喔!


具有蛋白核的陸生植物,是屬於苔蘚類的角蘚(hornwort)。角蘚與蘚類(liverworts,代表性的植物為地錢)、苔(mosses)都屬於苔蘚植物。但是,角蘚是唯一有蛋白核的陸生植物。


那麼,是否這就意味著角蘚比苔類與真苔蘚更原始呢?那倒也不盡然。畢竟,雖然蛋白核有可能是被保留下來的祖先特徵,但也不能排除後來又獨立演化出來的可能性。所以,雖然角蘚保留有蛋白核這個原始特徵,但如果就因為這樣便認為角蘚是最原始的陸生植物,那可能又錯了。


不過,就像我們在之前的文章所提到的,有研究團隊想把綠藻的蛋白核放進陸生植物中,希望能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但是,綠藻畢竟與陸生植物相差得還是比較遠;現在明擺著就有陸生植物有蛋白核,為什麼不試試看呢?


這當然好,不過,我們得先瞭解角蘚的蛋白核,接下來才能談把它放進植物裡面。


最近有研究團隊研究了田間角蘚(Anthoceros agrestis,英文俗名field hornwort)的蛋白核。他們發現,田間角蘚的蛋白核直徑大約介於500 nm到5 um之間。


有趣的是,不像綠藻的蛋白核周圍包圍著澱粉鞘,田間角蘚的蛋白核周圍有許多層的類囊體(thylakoid)。他們首先以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接著再把光系統一與光系統二的一個蛋白用螢光標記,來確認蛋白核外圍的構造的確是類囊體。


那麼,角蘚的蛋白核裡面有什麼呢?除了RuBisCo是必不可少的成員,研究團隊還發現了Rubisco活化酶、組裝RuBisCo所需的蛋白質,以及卡爾文循環相關的酵素GAPDH。


有意思的是,綠藻裡面有一個蛋白質存在於它的蛋白核中,用來連結RuBisCo;但是角蘚裡面卻沒有。這個發現是不是意味著角蘚有其他的機制來維持蛋白核的結構呢?


過去的研究發現,綠藻的蛋白核有類似液體的特性;所以他們想知道,究竟角蘚的蛋白核是不是也有液體的特性。


怎麼試呢?他們做了一個聰明的小實驗。許多色素分子或螢光蛋白,在暴露在強光下都會出現「漂白」(bleaching)的現象。


如果這些分子是懸浮的狀態(也就是說,它們所在的介質是液態的),那麼它們可以與周圍的分子自由流動和混合;這時候,我們就會觀察到快速的螢光恢復。如果這些分子所在的介質是固態的,那麼它們就無法移動,於是螢光就不會恢復。


於是,他們用雷射照射蛋白核某個區域的螢光標記,讓它發生漂白的現象。然後,他們觀察螢光的恢復並計算時間。結果發現,螢光恢復的t1/2為16.2秒,算是相當快的;也就是說,角蘚的蛋白核應該具有液態的特性。


另外,他們還觀察到,當角蘚進行細胞分裂時,蛋白核會被拉長。也就是說,蛋白核在細胞分裂時會變形。由於這樣的變形能力通常也只存在於液態中,所以研究團隊認為,角蘚的蛋白核應該也是具有液態的性質。


所以,研究團隊對田間角蘚的蛋白核做了深入的瞭解。他們發現,田間角蘚的蛋白核具有液體的特徵,而每個細胞含有超過一個蛋白核。有趣的是,田間角蘚的蛋白核周圍並沒有澱粉鞘,而是包裹著類囊體。


為什麼角蘚還保留著類囊體呢?研究團隊提出了兩種不同的假說。


第一種是認為角蘚可能一度失去了蛋白核,但是自己又演化出來。為什麼會這麼推測,是因為並不是每一種角蘚都有蛋白核,但是即使沒有蛋白核的角蘚,也還保留著三個蛋白核的蛋白質。


第二種假說認為,角蘚就是把蛋白核這個構造給保留了下來。


研究團隊比較了有蛋白核與沒有蛋白核的角蘚的「CO2補償點」(CO2 compensation point)。這個值能告訴我們,植物在多低的CO2濃度下還能進行光合作用。他們發現,沒有蛋白核的角蘚的CO2補償點比有蛋白核的角蘚要高,但是低於一般苔蘚類。


透過研究角蘚,我們瞭解到蛋白核並不是藻類的專利,也有一小群陸生植物有它;如果能把角蘚的蛋白核放進農作物裡,是不是可以讓農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提高呢?這就有待科學家們的努力了!


參考文獻:


Robison, T.A., Oh, Z.G., Lafferty, D. et al. Hornworts reveal a spatial model for pyrenoid-based CO2-concentrating mechanisms in land plants. Nat. Plants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4-01871-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莊小昕-avatar-img
2025/01/06
謝謝老師分享!角蘚長得很可愛!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30會員
759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7
臺灣的茶產量與種植面積,近年來的狀況就是越來越少啊,不只是產量,種植面積也是。不過,如果有在關心的朋友就會知道,因為種茶本來就是勞力活,採茶更是辛苦。 不過,我在整理這些資料的時候,卻遇到了一點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的事情...
Thumbnail
2025/04/27
臺灣的茶產量與種植面積,近年來的狀況就是越來越少啊,不只是產量,種植面積也是。不過,如果有在關心的朋友就會知道,因為種茶本來就是勞力活,採茶更是辛苦。 不過,我在整理這些資料的時候,卻遇到了一點不知道該如何形容的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從小到大上過的生物學課程的植物部分,幾乎都是繞著高等植物講的。所以我們知道高等植物有葉綠體,有葉綠餅,但是卻不知道在構造比較簡單的藻類的葉綠體裡面,竟然有一種奇妙的器官:蛋白核(pyrenoid)。 由於蛋白核可以提升綠藻的光合作用效率,科學家們正努力地把它放進高等植物中,希望能提升農作物的產量!
Thumbnail
從小到大上過的生物學課程的植物部分,幾乎都是繞著高等植物講的。所以我們知道高等植物有葉綠體,有葉綠餅,但是卻不知道在構造比較簡單的藻類的葉綠體裡面,竟然有一種奇妙的器官:蛋白核(pyrenoid)。 由於蛋白核可以提升綠藻的光合作用效率,科學家們正努力地把它放進高等植物中,希望能提升農作物的產量!
Thumbnail
由於氣候變遷造成乾旱時常出現,培育出抗旱的農作物已經是近年的顯學了。但是,栽培品系農作物常常都是由少數幾個品系(甚至只有一個)的祖先植物培育而來,所以很難從栽培種中找到足夠的基因資源來做這件事。因此,科學家們常常由栽培品系的野生種去找資源。 最近的研究,就使用野生番茄做材料,找出了幾個新的抗鹽基因!
Thumbnail
由於氣候變遷造成乾旱時常出現,培育出抗旱的農作物已經是近年的顯學了。但是,栽培品系農作物常常都是由少數幾個品系(甚至只有一個)的祖先植物培育而來,所以很難從栽培種中找到足夠的基因資源來做這件事。因此,科學家們常常由栽培品系的野生種去找資源。 最近的研究,就使用野生番茄做材料,找出了幾個新的抗鹽基因!
Thumbnail
我不是學植物的,但對於鳥獸、草木、蟲魚,一向懷有高度的興趣。一看到什麼稀奇的植物,肯定都會駐足觀看。久而久之,也積累若干植物學知識。大約一年前曾經在母校國立中興大學校門口,名為「黑森林」的區域,發現一株真正的靈芝,馬上向校警隊報備,他們很有興趣,還真的派人巡邏看守;其後不久,那株靈芝不見了…
Thumbnail
我不是學植物的,但對於鳥獸、草木、蟲魚,一向懷有高度的興趣。一看到什麼稀奇的植物,肯定都會駐足觀看。久而久之,也積累若干植物學知識。大約一年前曾經在母校國立中興大學校門口,名為「黑森林」的區域,發現一株真正的靈芝,馬上向校警隊報備,他們很有興趣,還真的派人巡邏看守;其後不久,那株靈芝不見了…
Thumbnail
對光合自營生物來說,沒有比準確的看到光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植物不只是要看到有光沒光,還要看到光的強度、光的顏色,並根據這些資訊做出適當的反應。 也因此,植物有一整套的光受器來對不同波長的光作出反應。其中,對紫外光的反應,特別有趣。
Thumbnail
對光合自營生物來說,沒有比準確的看到光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植物不只是要看到有光沒光,還要看到光的強度、光的顏色,並根據這些資訊做出適當的反應。 也因此,植物有一整套的光受器來對不同波長的光作出反應。其中,對紫外光的反應,特別有趣。
Thumbnail
豆科植物,如大豆、綠豆等,在缺氮時,根部會分泌類黃酮素來召喚根瘤菌,形成根瘤,幫忙植物獲取氮素。 在1984年,科學家注意到,根瘤不是均勻分布在根上,而是有規律的間隔。為什麼會這樣呢?最近的研究有了答案!
Thumbnail
豆科植物,如大豆、綠豆等,在缺氮時,根部會分泌類黃酮素來召喚根瘤菌,形成根瘤,幫忙植物獲取氮素。 在1984年,科學家注意到,根瘤不是均勻分布在根上,而是有規律的間隔。為什麼會這樣呢?最近的研究有了答案!
Thumbnail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菌寄生植物」,這類的植物靠著真菌吃穿喝,很特別喔! 在「菌寄生植物」中,有些是完全寄生,也就是說,它們完全不進行光合作用。 但是,這樣的植物,竟然還有葉綠體!為什麼呢?
Thumbnail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菌寄生植物」,這類的植物靠著真菌吃穿喝,很特別喔! 在「菌寄生植物」中,有些是完全寄生,也就是說,它們完全不進行光合作用。 但是,這樣的植物,竟然還有葉綠體!為什麼呢?
Thumbnail
玉露以透明飽滿的葉窗為特色,渾圓的葉形及透光的窗令人喜愛,若加上「錦」,真的是錦上添花!說是多肉界閃爍珠光的寶石,一點也不為過。
Thumbnail
玉露以透明飽滿的葉窗為特色,渾圓的葉形及透光的窗令人喜愛,若加上「錦」,真的是錦上添花!說是多肉界閃爍珠光的寶石,一點也不為過。
Thumbnail
展示美麗的苔蘚之前,先來講述苔蘚植物分類學中最為重要的三個基本知識,分別是何謂苔蘚植物、分類位階 (rank) 以及學名 (scientific name)。這次先從甚麼是苔蘚開始,並分成總說、苔蘚生活史、 苔蘚分類概說以及苔、蘚二字的用法。
Thumbnail
展示美麗的苔蘚之前,先來講述苔蘚植物分類學中最為重要的三個基本知識,分別是何謂苔蘚植物、分類位階 (rank) 以及學名 (scientific name)。這次先從甚麼是苔蘚開始,並分成總說、苔蘚生活史、 苔蘚分類概說以及苔、蘚二字的用法。
Thumbnail
在光對植物生理的影響中,兩個最重大的發現是「光合作用」和「光週期現象」,不過,這兩種現象是植物所獨有的功夫嗎?我們又可以從這兩種現象偷窺到多少光感應系統的作用機密呢?一起來探索吧!
Thumbnail
在光對植物生理的影響中,兩個最重大的發現是「光合作用」和「光週期現象」,不過,這兩種現象是植物所獨有的功夫嗎?我們又可以從這兩種現象偷窺到多少光感應系統的作用機密呢?一起來探索吧!
Thumbnail
光究竟是如何進入生命史的演化?最早的光感應系統又背負著什麼樣的生命任務?植物和動物的視覺又有何不同?一起來探究吧!
Thumbnail
光究竟是如何進入生命史的演化?最早的光感應系統又背負著什麼樣的生命任務?植物和動物的視覺又有何不同?一起來探究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