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6千年前(6000 B.P.),高雄市區多位處於海灣中,當時的海岸線從大崗山沿著鳳山丘陵,連接覆鼎金、半屏山、壽山等高地邊緣,形成一個廣闊的海灣,並延伸至鳳鼻頭。這個時期,豐富的海洋資源提供了當地的原住民、賴以為生的基礎。
推測15世紀左右馬卡道族,遍植刺竹作為防禦工事,以抵禦來犯的日本倭寇與中國海盜,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Ta-kao〉發音似台灣閩南語的「打狗」故被漢化譯稱「打狗」,其發音又似日語的「高雄」故被日本人取名為「高雄」。
高雄海岸線除了柴山一帶海岸屬珊瑚礁海岸外,其餘為砂質海岸;早期是由沙洲、海灘、潟湖等地形組成水鄉澤國。許多小島散落在海面上,如旗後山、鼓山等。這些島嶼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與陸地相連。
潟湖,本來是開放海灣,後來在海灣的出海口處,由於泥沙沉積,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繼而將海灣與海洋分隔,致形成潟湖,潟湖與海洋之間有長期或間歇性的聯通水道。四百年前的高雄地區,許多地方是潟湖地形,由沙洲或珊瑚礁與外海隔開的鹹水湖,高雄的許多區域,當時都是潟湖,像鹽埕埔一帶。
高雄潟湖的形成,是高屏溪流出的泥沙,向北堆積於壽山、旗後山附近的珊瑚礁山丘,演變成旗津沙洲陸地,並逐漸與本島相連,形成一個天然港灣,這樣特殊的地形,使得高屏海岸幾乎成為大港的舞台,除了高雄港是全國第一以外,還有南部最大的遠洋漁港興達港,繁榮的漁港東港,大鵬灣,海軍基地的左營軍港等,這些向內陸凹進的港灣,在未開闢前多屬於潟湖與海灣地形。
在清治時期,打狗港原是漁港,行政區屬於鳳山縣治的轄區。原是台灣南部僅次於安平港的第二大港,但由於安平港港口逐漸淤積,於是漸漸取代安平港的地位。 日據時代,為了發展港口、工業區,高雄港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工填海造陸,使得高雄海岸線向外延伸。高雄市鼓山區哈瑪星為最具代表性的填海造陸地區,大致涵蓋五福四路底輕軌鐵道以南,向南延伸到高雄港邊,西子灣站以西,至第一船渠所的地理空間,鹽埕區與駁二藝術特區也是填海造陸而成的,使得高雄海岸線向外延伸,這樣優越的地理位置,讓高雄港得以發展成為台灣重要的貿易港口。
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所在地也是由河流沖積作用和海浪侵蝕作用所形成的潟湖。在羅馬帝國時期,這個地區已經有人類居住,當時的潟湖面貌與今日大不相同。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長期過度抽取地下水致地層下陷,近年又遭受暴雨強風的襲擊,導致海水倒灌,威脅著威尼斯城市被淹沒的危機,千年來,威尼斯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不斷變化的海岸線。高雄的海岸線,亦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歷了劇烈的變化,與今日相比,有著天壤之別,這背後的原因探討可歸納為以下:
1. 自然因素
高屏溪等河流攜帶大量泥沙,在河口處沉積作用,逐漸向海延伸,形成新的陸地;反之,颱風帶來的強風巨浪,侵蝕作用也會使海岸線後退。海岸線的位置是沉積作用與侵蝕作用長期平衡的結果,任何一方的優勢變化將導致海岸線的變遷。加上大陸板塊擠壓產生抬升作用,逐漸累積浮出厚的土質。
2. 人為因素
高雄港的興建、臨港工業區的開發,以及城市擴張所伴隨的填海造地,大幅改變了海岸線的形態。以及為保護陸地,防禦海浪侵蝕,建造堤防、消波塊等防護工程,也改變了海岸的自然動態。
小結
高雄海岸線的變化過程,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也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從數百年來的變遷的因素,應該是沉積作用的因素可能性較高,使得潟湖消失,新陸地逐漸形成。
也許未來數百年後,高雄海岸線與現在相比,也將會有極大的變遷,甚至像威尼斯一樣威脅到高雄城市的生存,如何預先保護防止與制定海岸管理,應是我們這一代人須要去面對的重要課題。
---by lin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