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歡迎來到我們的年度生態與科技創新研討會!」主持人熱情地說著,但他的語氣似乎並沒有點燃在場聽眾的興趣。
伊恩·沃克坐在最後一排,手裡拿著一杯早就涼透的咖啡,腦中掙扎著到底是繼續假裝聽講,還是乾脆滑手機打發時間。對他而言,這種會議就像一場又臭又長的婚禮,你不得不參加,但全程只想逃跑。
「今天,我們將探討自然界的群體智能如何啟發人工智能的發展……」
這句話讓伊恩的注意力稍微回到現場。他抬起頭,看見螢幕上播放了一段關於蜜蜂的紀錄片。畫面中,一隻隻蜜蜂在蜂巢中搖晃著身體,彷彿在跳一支奇怪的舞蹈。
「蜜蜂的舞蹈,或稱『蜂舞』,是一種溝通方式。」講者指著螢幕繼續說道,「它們用這種方式分享花蜜的位置,距離,甚至飛行方向,這種行為的高效性令人驚嘆。」
伊恩忍不住坐直了身子。他的腦袋快速運轉,突然想到:「這些蜜蜂,基本上是在傳遞『數據包』啊!」
伊恩開始快速地記筆記。他的筆記本上出現了幾行凌亂的字跡:
「蜜蜂的這套系統不就是一種原始的無線網路嗎?」他自言自語道,「如果無人機也能這樣分享資訊,那它們就不需要中央控制,完全可以自主運作。」
這個想法讓伊恩感到既興奮又緊張。他打開筆記本電腦,開始快速敲打鍵盤,模擬一套模仿蜜蜂舞的訊息傳輸模型。螢幕上的程式碼越來越多,彷彿一道道數字洪流,匯聚成一個崭新的可能。
就在伊恩專注於蜜蜂舞時,螢幕上的畫面切換到了另一個場景:一群螞蟻正在忙碌地搬運一塊麵包屑。這場面看起來就像一個微型的建築工地,每隻螞蟻似乎都知道自己的工作,卻又沒有人在發號施令。
「再來看看螞蟻的分工模式,」講者說道,「螞蟻群體的高效並非因為有個『螞蟻老闆』指揮,而是來自每隻螞蟻執行幾條簡單的規則,比如:
伊恩眼睛一亮。他用力合上筆記本,彷彿終於找到了答案:「這就是我要的——分散式協作!」
研究會結束後,伊恩沒時間跟其他人寒暄,直接衝回了實驗室。他迫不及待地開始將靈感變成程式碼。
他的第一步是模擬蜜蜂舞的資料交換系統。他設計了一套簡單的演算法,讓無人機之間能像蜜蜂一樣「跳舞」,用訊號傳遞位置、方向和任務狀態。
「如果每架無人機都能即時分享這些資訊,那麼即使它們之間沒有老大,也能高效完成任務。」伊恩喃喃道。
接下來,他加入了螞蟻的分工模式:每架無人機都有自己的「簡單規則」,比如:
他模擬了一個場景——假設某區域發生火災,無人機群分頭搜尋受困者,並透過「蜜蜂舞」的訊息分享,通知其他無人機將救援物資送往目標地點。
模擬結果讓他興奮得幾乎從椅子上跳起來:無人機群只用了人類團隊一半的時間就完成了任務,而且完全不需要中央指揮!
然而,當伊恩的興奮稍微冷卻下來時,他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這些規則真的足夠應對更複雜的任務嗎?如果要將 Swarm 系統用於軍事或大型救援,它們需要更多的「智慧」——一種能夠即時應變的高級邏輯,而不僅僅是簡單的規則執行。
伊恩開始思考:
「蜜蜂和螞蟻的行為模式是一種起點,但真正的群體智能需要進化。」
他的筆記本上出現了一個新的標題:「蜂后模型」。
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智能模型,它不僅能模仿自然界的行為,還能自主學習和優化自身的規則。
「這不僅是智慧無人機的起點,也是人類技術進化的關鍵。」伊恩心想,「Swarm,將是我們改變世界的工具。」
伊恩站在實驗室窗邊,抬頭看著天空。他腦海中浮現出一個畫面:成千上萬架無人機在空中飛舞,有的負責偵察,有的在運輸物資,有的正在救援災難現場——它們如同蜜蜂和螞蟻的結合體,不需要命令,只需依靠彼此之間的訊息傳遞和規則協作。
「這才是未來的科技應該有的樣子。」伊恩輕聲說道。
而這一切,只是 Swarm 傳奇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