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國債(美債)市場持續波動,引發全球投資者關注。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針對美債價格下跌的情況發表看法,指出市場對未來經濟和通膨的擔憂、供需失衡以及舉債上限問題是主要因素。本文將深入分析美債市場的現狀、歷史背景、供需失衡的原因,以及全球經濟環境對其的影響。
截至2025年1月8日,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已攀升至4.73%,創下去年以來的新高。這一現象反映出市場對美國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殖利率上升通常意味著債券價格下跌,而這背後的原因包括對通膨的擔憂、聯準會(Fed)貨幣政策的變化,以及全球經濟環境的複雜性。
葉倫指出,市場對未來經濟增長放緩的預期,以及對通膨可能再度升溫的擔憂,是推動殖利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此外,聯準會可能停止降息的政策預期,也使得投資者對美債的需求下降。
美債市場的供需失衡是價格下跌的另一重要原因。葉倫提到,日本和中國等主要美債持有國近年來持續減持美債,導致需求減弱。
日本政府為應對日元貶值壓力,進行了大規模的匯市干預,這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為此,日本央行減持了部分美債資產。此外,日本長期實施的寬鬆貨幣政策使得其國內利率保持在低位,降低了美債的吸引力。
中國則推動「去美元化」策略,多元化其外匯儲備配置,減少對美債的依賴。中美關係緊張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的增加,也促使中國更加謹慎地管理其外匯資產。
葉倫近期再次警告,如果國會不及時提高舉債上限,美國可能面臨違約風險。她強調,違約將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嚴重衝擊,可能引發經濟災難,包括大規模失業和股市暴跌。
歷史上,美國曾多次因舉債上限問題陷入政治僵局。例如,2011年的舉債上限危機導致標準普爾下調美國信用評級,引發市場動盪。葉倫呼籲國會盡快採取行動,以避免重蹈覆轍。
過去十年,美債殖利率的走勢與重大經濟事件密切相關。例如:
這些歷史事件顯示,美債殖利率的變化往往反映了市場對經濟增長和通膨預期的調整。
全球經濟環境對美債市場的影響不容忽視。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以及全球通膨壓力的變化,都對美債需求產生深遠影響。
歐洲央行為應對經濟增長疲軟,持續實施低利率政策,這可能促使資金流向美債市場以尋求更高回報。日本央行則因國內經濟乏力,維持寬鬆政策,進一步降低了美債的吸引力。
全球通膨壓力持續存在,特別是供應鏈問題和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高通膨環境下,投資者對美債的需求可能上升,因為其被視為避險資產。然而,若通膨持續高企,聯準會可能加快升息步伐,這將對美債價格造成壓力。
金融機構對美債市場的未來走勢看法不一。高盛預測,隨著聯準會可能開始降息,美債殖利率將在2025年回落至4%左右。摩根士丹利則認為,經濟增長和通膨的不確定性將使殖利率保持在4.5%附近波動。
分析師普遍認為,投資者應密切關注經濟數據和政策變化,靈活調整資產配置,以應對市場波動。
在美債市場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專家建議投資者採取以下策略:
美國國債市場的波動反映了全球經濟環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從供需失衡到舉債上限危機,從歷史背景到地緣政治風險,多重因素共同影響著美債價格的走勢。投資者需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靈活調整策略,以應對未來的挑戰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