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凡」乎?「入聖」乎?  ──關于電影《伊達的抉擇》 ──傷痕,是用以反觀、療止,更藉之深索、抉擇未來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梁寒衣

  無數納粹/猶太的傷痕電影中,《伊達的抉擇》堪稱殊獨的一部,緣於它不止於一般政治、歷史的控述與迫害,更指向「聖/凡」之間,「出世」與「入世」的抉擇——是現實與離塵、此岸與彼岸、人性與神性、宗教與非宗教……的向背與選擇。自然,也是一部「公路電影」:主角於一段一段、次第展開的旅程中,從道路的風景,相逢的人、事,以及相續出土的歷史/人性的真相與坑瘤中,尋索、挖掘到自我的認証與成長。 

  影像黑白,重塑了納粹德意志時期那段威權、禁制,帶著重重人性幽影和窒息感的氛圍; 相對地,也呈現了修道院寂隱、苦修、遺世、而靈越的孤冷——屬於「聖道」的既蒼茫、又踽潔的代價,無論名為「基督」或「佛陀」,俱然。 

  影片開始,從小於修道院長大,既誤以為自身是基督徒、且誤以為自己天地無親、從未有過一名親人,只是一名波蘭孤兒的「安娜」,於即將宣誓踏上聖道、成為正式修女之際,卻被告知一己真正的身份為「猶太人」,名為「伊達」,且有一位素未謀面、從來探也未曽探視過她一回的阿姨「汪妲」(Wanda)。一個活著,卻也始終擦滅、未曾現身的唯一親人。 

  院長的意旨明顯:她並不需要一名矇懂、糊塗的皈命者、追隨者,而是要伊達先「明得自體」,再作決定與抉擇。 

  伊達於是訪謁了姨媽汪妲——這位前共黨時期一度活躍的司法官(且或爾於黨的意志和遂使下,成為某種秘密的共犯和同謀),如今輝煌與激潮褪色後,僅化為一座荒墟的廢址——這位「廢址」縱恣縱任,且看來癮頭重巨,既縦於酒精,也縱於隨機俯拾的一夜情,且其縱恣而後的歡嘆,即是「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音樂、歌舞、酒精、飲食、性愛……倶是不可匱乏,亦不可錯過的美妙人生。

 

  伊達於汪妲乍看陌冷、疏離,無可、無不可的態度下,共同踏向尋根之旅,欲找回那段黝暗歷史下,被殺戮、死亡、不知埋藏何處的父母屍骨,加以重新殯葬,依猶太教的儀禮。 

  如此,隨著道路的推進,為生活推遠、為人類所集體失憶,所不願溯返、提及的歷史和真相(屬於國族、家族、或個人的創傷、犯行或陰影)亦逐步揭剖,如白千層扒而又扒、疲憊而風塵、襤褸而辛創的屍皮血肉。 

  而後,發覺,所謂「歷史沈默的共犯」大抵僅是一群愚懦、無知,徒為恐懼,徒為「活著」,徒為自保、自守、或自利,便可置身洪流,或噤口不言、或參與作業(舉發、告秘、敵斥、協助殺害、屠弑……),致使這場「大清洗」一無邊陲,流域廣大,且無遠弗屆!——即如這戶盤據伊達故居、殺害了伊達父母(當時他們帶著兩名孩子隱藏於樹林中……)的一家人一般。歷史已然翻頁,但「殺害者」——這戶家長卻要求伊達讓出屋宇的永久所有權,才肯露洩出她父母的埋骨處(無辜殺戮他人、強占他家,不是該懺悔、贖罪,或至少慚愧、道歉嗎?怎還有臉面提出相對地「交換條件」???)。 

  宛然強勢,但導演的鏡頭也透顯了人類無以逭逃的「良知之獄」:在峻而陡的埋骨坑穴中,那個男人綣縮、蹲伏在那裡,宛然仍在出不去的黑暗囚室中! 

  同時,亦揭曝出汪妲之所以一昩縱欲痳痺,也僅是為了不願記憶與不想面對:藏匿、躲藏於林間的兩名孩子,女孩被送至修道院由修女撫養,即伊達;男孩卻因已行割禮、易於辨識,而為活生生殺害了——那正是汪妲的兒子,也正是汪妲探也不探視伊達的理由,怕勾牽起封埋又封埋、此生並不打算面對的記憶暗窟。 

  作品説明瞭人類「識庫」,及其「藏種」的潛幽與可畏:只要不面對、不消磁,它便如是如影隨形的逐附不捨,形成啃噬與蝕奪:某個黎明,汪妲自另一個陌生男人身畔醒來,她看了窗子一眼,便亳不回頭、一無可戀地、筆直縱身一躍而下……

 

  伊達由是再—次走出修道院,收拾自我與姨媽的殘留:她穿著阿姨的華服,踩著她的高跟鞋,跳著曾經的舞步,飲著一口一口嗆烈的酒,與旅途中相逢的薩克斯風男孩肉身繾綣……而後,一次次問道:「就這様了嗎?就這樣了嗎?還有呢?」—— 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的妙美了嗎?所謂世間、凡塵、現實的幸福,窮其極限、便只是這樣嗎?珠光儷影,戀愛、結婚、喝酒、歡宴、孵育大窩子女……或者背叛、不背叛,辜負、受辜負,或者撕裂、爭吵、和好與歡笑……唯其伊達大抵於影像中均是沈靜無言、一語不發,以是簡潔的問語即如千軍萬馬、雷霆萬鈞! 

  那麼,「從凡」是?「入聖」是? 

  ——該順從、追隨世相世態(那麼,傷害與受傷害,壓迫與受壓迫,剝奪與受剝奪……即所有為「一家口的活命」而不惜出賣、傷殺的芸芸「沈默的共犯們」,也怕便本是自古及今世道、人心共通的現象與常然吧)?抑或該入於聖道,那裡修女們喝著清貧、飄著菜渣的湯汁,卻簡穆沈謐,僅為一尊新塑立的聖像,便繚繞著牽手歌唱,昇起無盡的安和喜樂? 

  人性乎?聖性乎? 

  順於世間的欲望之流而下,則將是生命無止的貪欲、攘奪、敵競、鬥伐、自保或戕害……走於聖道之門,則將是無量的安忍淡泊,安忍寂闃、寒磣,一場漫長脩遠的刪修、裁割之道。 

  何者才是不錯過生命的正真之道? 

  影像定格、停止於伊達的雪色歸來。一個決定、不疑的抉擇!

  ——這是這部傷痕電影炯異於其他納粹/猶太的傷痕敍述之處,即在踅瀝世相人性的創痂與怨害、繁華與沈淪、執著與曲扭後,作品提出的是宗教性的究竟救贖與寬赦——一條向內省察、向內修善的對治、超越之道,依聖性而浮渡人性的闃暗流網與棘林。

 

它說的是:修行去!修行去!

raw-image


avatar-img
3會員
5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寒衣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攝影:L'epold/設計:Nicole L.   法雨,如斯墜落! ──慈忍的折攝力 梁寒衣           山林書案的右側供著卧佛,一尊涅槃躺臥的如來。涅槃的如來下方,置著「說法第一」的富樓那肖像──自從二〇〇九年群峰中的禪室建構後,富樓那的肖像即佇立在那裡,無論書寫或禪坐,
攝影:梁寒衣 此為京都永觀堂之回首阿彌陀佛像復刻品     回首彌陀的修行意義 梁寒衣 前言: 日本京都「永觀堂」,其寺寶即為獨一無二的「回首阿彌陀佛」:一尊回首,佇立,凝眸,等待眾生的彌陀!   惟其眾生無法度盡, 以是心燈不滅——   永觀律師〈千載和歌集〉 緣起——公
攝影:Nicole 蒲公英 ――一顆種子的無限可能   ——梁寒衣 蒲公英雖微渺,  卻自由無束、踴躍探勘。  一個種子,飛翔無際,  亦相逢、阡播、開花無際……   佛性種子,善法、善業種子亦如是, 不以微小, 而忘記發光、施作。
——梁寒衣   以攝影師淺田政志的「攝影追尋」、「攝影主題」為經緯,《淺田家》以清淺、幽默、如溫泉般愉悅而溫暖的手法,敘說了「平凡中的不平凡」、「傳統中的不甚傳統」、「正常中的不太正常與微妙」,也表述了一個小分子立足此世所可能致予自我和他者的無限性和延伸性。 淺田家真實扮裝照(翻拍自網路
梁寒衣 AI繪圖:Nicole 捧住心蓮,維穩心蓮,莫使打失。能於順、逆境界中,知所調心,才算入了寶山、趨近寶藏。     人們活著,總希望「順自己」──凡順情、適情的,則喜、則愛,則歡喜、愉悅、幸福,更增愛染、黏執、希冀;如被順撫的貓毛一般。而逆情、違情的,則怒、則嗔,則怨懟指責、排斥
——梁寒衣   宗門修行,強調"歸家穩坐",整個修行途軌即是"覓家——歸家——常住不動、消融無我、與家山打成一片"。   電影〈漫漫回家路〉描述的即是此離家、失家、覓家、歸家的漫長歷程:五歲的偏鄉小男孩薩魯,在意外的狀況,睡臥於火車中,車行數千里抵達另一陌生的國度西孟加拉,几經輾轉,又遠渡重洋,
攝影:L'epold/設計:Nicole L.   法雨,如斯墜落! ──慈忍的折攝力 梁寒衣           山林書案的右側供著卧佛,一尊涅槃躺臥的如來。涅槃的如來下方,置著「說法第一」的富樓那肖像──自從二〇〇九年群峰中的禪室建構後,富樓那的肖像即佇立在那裡,無論書寫或禪坐,
攝影:梁寒衣 此為京都永觀堂之回首阿彌陀佛像復刻品     回首彌陀的修行意義 梁寒衣 前言: 日本京都「永觀堂」,其寺寶即為獨一無二的「回首阿彌陀佛」:一尊回首,佇立,凝眸,等待眾生的彌陀!   惟其眾生無法度盡, 以是心燈不滅——   永觀律師〈千載和歌集〉 緣起——公
攝影:Nicole 蒲公英 ――一顆種子的無限可能   ——梁寒衣 蒲公英雖微渺,  卻自由無束、踴躍探勘。  一個種子,飛翔無際,  亦相逢、阡播、開花無際……   佛性種子,善法、善業種子亦如是, 不以微小, 而忘記發光、施作。
——梁寒衣   以攝影師淺田政志的「攝影追尋」、「攝影主題」為經緯,《淺田家》以清淺、幽默、如溫泉般愉悅而溫暖的手法,敘說了「平凡中的不平凡」、「傳統中的不甚傳統」、「正常中的不太正常與微妙」,也表述了一個小分子立足此世所可能致予自我和他者的無限性和延伸性。 淺田家真實扮裝照(翻拍自網路
梁寒衣 AI繪圖:Nicole 捧住心蓮,維穩心蓮,莫使打失。能於順、逆境界中,知所調心,才算入了寶山、趨近寶藏。     人們活著,總希望「順自己」──凡順情、適情的,則喜、則愛,則歡喜、愉悅、幸福,更增愛染、黏執、希冀;如被順撫的貓毛一般。而逆情、違情的,則怒、則嗔,則怨懟指責、排斥
——梁寒衣   宗門修行,強調"歸家穩坐",整個修行途軌即是"覓家——歸家——常住不動、消融無我、與家山打成一片"。   電影〈漫漫回家路〉描述的即是此離家、失家、覓家、歸家的漫長歷程:五歲的偏鄉小男孩薩魯,在意外的狀況,睡臥於火車中,車行數千里抵達另一陌生的國度西孟加拉,几經輾轉,又遠渡重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梁寒衣 死亡, 以面對面, 揭開存在的底蘊──    如此,我們活著,我們呼吸,我們行走,緣於經緯交織,命運穿梭無數知與不知,識與不識,愛與非愛的生命,以自身的行為滲入,聯結,支撐,且補綴了此存有的巨網   面對「失卻」,人們總是痛苦不堪,疑懼交迸,而狂吠不止── 我們不是試圖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 辛德勒的名單,大概是我少數看了覺得好看但真心不想再看第二次的電影,全片以黑白影像方式呈現,一直到小女孩跑上山丘,才出現那一抹紅衣的顏色,除了提醒人類的殘忍,但也象徵著那一股希望。 但卻是很多猶太人永遠等不到的釋放。 在翻看辛德勒的回憶錄時,戰爭結束後,即使在他救了那
Thumbnail
擁抱夢想,不等於要拿另一座集中營來換,我們可以將理想跟犧牲脫鉤,以免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習慣。或許麻煩,但正因為不容易、違反直覺,所以更加值得努力跟堅持。很可惜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在 Höss 的內心是否有過掙扎,但至少現在,我們還來得及,也還能擁有不一樣的選擇。
Thumbnail
近期,閱讀了一本與二戰時期集中營有關的書籍–《活出意義來》。以心理層面去探討那些非人道的遭遇,我很喜歡其中作者下的註解,大意大致為:他們能剝奪我們外在的自由,但卻無法奪去我們內在的自由。以此核心概念出發,也與電影《依然相信》欲表達的理念有所關聯;我們無法逃避命運拋來的苦難,但我們能夠抉擇如何面對,只
Thumbnail
故事背景設立於九○年代末的土耳其,社會正值西方自由思潮與伊斯蘭教派的拉扯,少年阿赫梅生於教派中的高社經家庭,白天在一般的中學接受世俗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梁寒衣 死亡, 以面對面, 揭開存在的底蘊──    如此,我們活著,我們呼吸,我們行走,緣於經緯交織,命運穿梭無數知與不知,識與不識,愛與非愛的生命,以自身的行為滲入,聯結,支撐,且補綴了此存有的巨網   面對「失卻」,人們總是痛苦不堪,疑懼交迸,而狂吠不止── 我們不是試圖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戰爭是世界各地持續發生的題材,需要記者親身去記錄與呈現。《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戰地記者視角,呈現戰爭如何從各個面向改變國家的樣貌,以及記者在戰地如何面對內心掙扎。觀眾透過電影可以更深入瞭解戰爭對人們造成的影響,以及媒體在報導戰爭時所扮演的角色。
Thumbnail
《帝國浩劫:美國內戰》以記者的中立視角、採用平實的風格敘事,確實規避掉如《現代啟示錄》那樣意在反戰卻浪漫化戰爭的問題,並且有力地提醒大家,一旦進入戰爭狀態,就沒有文明討論意見的空間了,只剩下求生存與殺敵。至於明瞭這點的人們在真實世界裡有沒有辦法阻止戰爭發生?就是個令人傷感的問題了。
Thumbnail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 辛德勒的名單,大概是我少數看了覺得好看但真心不想再看第二次的電影,全片以黑白影像方式呈現,一直到小女孩跑上山丘,才出現那一抹紅衣的顏色,除了提醒人類的殘忍,但也象徵著那一股希望。 但卻是很多猶太人永遠等不到的釋放。 在翻看辛德勒的回憶錄時,戰爭結束後,即使在他救了那
Thumbnail
擁抱夢想,不等於要拿另一座集中營來換,我們可以將理想跟犧牲脫鉤,以免養成衡量生命價值的習慣。或許麻煩,但正因為不容易、違反直覺,所以更加值得努力跟堅持。很可惜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在 Höss 的內心是否有過掙扎,但至少現在,我們還來得及,也還能擁有不一樣的選擇。
Thumbnail
近期,閱讀了一本與二戰時期集中營有關的書籍–《活出意義來》。以心理層面去探討那些非人道的遭遇,我很喜歡其中作者下的註解,大意大致為:他們能剝奪我們外在的自由,但卻無法奪去我們內在的自由。以此核心概念出發,也與電影《依然相信》欲表達的理念有所關聯;我們無法逃避命運拋來的苦難,但我們能夠抉擇如何面對,只
Thumbnail
故事背景設立於九○年代末的土耳其,社會正值西方自由思潮與伊斯蘭教派的拉扯,少年阿赫梅生於教派中的高社經家庭,白天在一般的中學接受世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