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傳來ㄧ文,很有趣的寫道
「沒有劉備,張飛就是個賣肉的,關羽是個編筐的。」
這讓人有感,友人之於己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而在《論語・季氏》有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孔子指出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人、誠實的人、見識廣博的人,都是益友。
對應前述,劉備見多識廣,領導有方,張飛為人正直,忌惡如仇,關羽誠信篤實,豪氣干雲。
這樣三個人格特質不同的人,在因緣際會下成就了桃園三結義的美談。
而這個撼動歷史的組合,在交友的過程,展現了真實的自我,拆掉自己的人格面具,互相接納對方的優缺點,且長期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整合的過程必是漫長又艱苦的。
真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友誼應是經得起考驗,且如信仰ㄧ般堅定不疑的。
社會學家涂爾幹將宗教定義為
「聚集遵守奉行教義的人群,並形成一個道德性的社群就稱為宗教。」
能推心置腹的好友,經過長期的相處有了默契,產生了共同的理念。奠定了互信的基石。就會如同信徒般的信守。而且良善的交友動機,才能長存友情,互相砥礪,共同成長,人生得以優化。而優化的方向,以境界提高為先。境界是標誌人精神完美性的範疇,包含人的道德水平及對宇宙人生全部理解。
所以境界之于友人,是因摯友貴在以心靈交流,必定是在精神世界中共同戮力致於完美的,而以優美的道德來臻至宇宙人生的崇美。人得以在這個境界上看見自己的內心無限深遠,能見外界無限廣大,對環境的不滿、怨恨、喜愛、渴望及排斥的心理就會消失。
其因好友,是讓人視見美好,在面對挫折、痛苦時給予安慰,並可使之重新振作,在精神上賦予力量。尤其當人邁入中老年時,能有一、二境界崇高的友人,可以讓人忘卻步入老年的身心之苦,在氣象萬千的崇美心境中怡然優雅。
《論語》中孔子問曾點關於人生抱負。
曾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曾點境界高遠,淡薄名位,只願把握著春花爛熳,偕伴沐浴於沂水,乘涼雩臺,賦詠詩歌而歸。如此,追求精神世界的滿足與心中的安寧。
人生若得與之為友,必無憾矣!。
所以孔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人的ㄧ生迎來送往,點頭之交的友人,眾矣!真正的知己,卻可遇不可求。退之,我們可珍惜目前仍有交往的友人,用生命去影響生命,共同提升精神境界,讓心境無論任何時地都能灑脫自得、無滯無礙。而在理學謂人之兩境,“有我”及“無我”之境。陽明先生語人要修練及“無我”之境,超越ㄧ切消極的,否定的情感情緒,獲得安寧、平靜、自在的精神境界。在心體上,返歸人的本真的情緒狀態。這個人生修養的工夫不僅是自我的用功亦是師友之道的復起,故謂之“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