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世界-最後的魏徵】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raw-image

貞觀十二年,禮部尚書王珪,對一件事提出了疑問:唐律規定,官員在路上碰到皇室成員,必須下車。但王珪認為,三品以上的的官員也要做這件事,不但違法,而且失禮。

以文官為例,一品者,三師三公。二品者,百官宰輔。三品者,六部尚書。而皇室成員則基本是一品。

李世民看了奏摺就很生氣:「我給你們尊崇的待遇,卻應該要把我的兒子降級?」

魏徵在一旁說:「自古親王都在三公之下,現今三品官是天下長者,見了親王要下車確實不當,而且沒有古例故事可以引用,你硬要實施就違反了國家的原則。」

喔~看起來是「貞觀十二年,李世民要求追加這條規定」。

既然是草案發起者,李世民自然不會這樣就算了:「國家所立太子,便是將來的帝王。而人有旦夕禍福,要是沒了太子,他的弟弟便是後繼者,以此類推,我的兒子全都有可能是未來的國君,不應該尊重嗎?」

奇經八脈通了四脈,我現在已經完全反應得過來,這個事例的引用,有暗示「李世民引發太子之爭」的意義在。

魏徵答:「殷商有兄終弟及,但周朝以後只採嫡長子制,就是為了要斷絕天子其他孩子對帝王之位的覬覦。此乃禍亂之本源,王者不可不慎。」

那個,兄終弟及就是哥哥死了換弟弟繼承,大家都懂。

嫡長子制可能一下反應不過來,那是說如果李建成死了,不管他當下是太子還是皇帝,能繼承的只有他的嫡長子。如果李建成的長子更早死呢?那就只有李建成的長孫可以繼承。

再說一次,嫡長子從來都只是幻想,你光問太子如果沒有後代就先死要怎麼玩,那就死局了。

所以,李世民才醒悟過來,啊,原來預備軍不是太子的弟弟,是太子的兒子,承乾你趕快生一個吧。

貞觀十四年,皇孫李象誕生,李世民辦了個慶功宴(?),表揚兩大功臣。

「貞觀之前,隨我平定天下者,以房玄齡為第一;貞觀以後,盡心輔佐我安國利民者,唯魏徵而已。」於是親解佩刀以賜二人。

也就在這段期間(約貞觀十三年),西突厥,西域那邊的突厥內戰,分出了勝負,由乙毗沙缽羅勝出,建立王庭,派使者告知唐朝。

唐太宗立刻派人前去,要封乙毗沙缽羅為正式的葉護可汗,建立正式的從屬關係。

不過,使者還沒返回,迫不急待的唐太宗,就下令組建商隊,要去西域買馬了。

為什麼等一下才會說到。

西突厥內戰大概在貞觀九年,唐太宗沒有答應沙缽羅咥利失可汗的通婚要求,就開始了……這其實是有相關的沒錯。

沙缽羅咥利失可汗沒有取得天可汗的女眷,那就相當於他並非天可汗承認的西突厥領袖。下面很快分成十部,縱橫對立了起來。這恐怕就是擅長漢人禮律的貞觀名臣們,始料未及的發展了吧。

卻說回唐太宗志在買馬,魏徵連忙出來阻止。

「事情還沒有定案,你這樣做西突厥人會認為你想要的只是馬,對他們沒有愛。」魏徵道:「這一來,可汗跟其他族長也會認為你重利失義,不會真心相從。」

看吧,在那邊跟西突厥講什麼義氣。

據說漢朝有人獻千里馬給漢文帝,表示這馬又快又強。

但漢文帝說,所以我要騎著千里馬把我的護衛車隊大臣都丟下?念在你有創意,領點車馬茶水費帶著你的千里馬回家吧。

漢光武帝時,又有人送上千里馬跟寶劍。

劉秀說謝謝你喔,收下就把千里馬派去拉鼓車,寶劍送給車夫了。

這個後漢書說,劉秀是認為他不需要「寶物」。他不蓋華美的宮殿,也不打獵--對他來說千里馬跟寶劍,並不比一般的勞動者重要。

也就是老百姓。

魏徵拿這兩個故事出來送給李世民,「您的天子之道是超越三皇的,為何如今要做漢文光武也不如的事情?」

這還沒完,魏徵又加碼一個曹丕的故事。

曹丕收復河西四郡的時候,敦煌那邊獻上了來自西域的夜明珠,他很喜歡,想要派人去多買一點。曾經是西涼專門科,時為侍中的蘇則就出來說:「若陛下化洽中國,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貴也。」

好的,答案揭曉。

李世民正在準備封禪典禮要用的「寶物」。

貞觀十五年。

長孫無忌第一篇就說了,魏徵反對李世民封禪,也反對李世民封建。這次的兩個案子,剛好就展現出了魏徵的立場。不是我吹牛,《舊唐書》在千里馬事件後面直接就寫了。

「時公卿大臣並請封禪,唯徵以為不可。」

李世民撒潑了:「朕欲卿極言之。豈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諸夏未治安耶?遠夷不慕義耶?嘉瑞不至耶?年穀不登耶?何為而不可?

魏徵一條一條對回去。

你功高,但老百姓沒感覺。

你德厚,但恩澤還沒蔓延出去。

國內(諸夏)雖然不再內戰,但你要打仗他們仍非全心支持。

國外遠夷仰慕你,可你沒有給人家啊。(西突厥事可為例證)

至於祥瑞?有啊,那是因為你讓人盡心盡力關注在這上面。這幾年天災也減少了許多(李淳風事有提過),但朝廷的倉庫還是很空虛。

所以,我覺得不行。

我不會講大道理,就說人吧。今天一個人生了十年的病,慢慢好起來,也是非常虛弱剩皮包骨而已。能叫他背一石米日行百里嗎?

隋煬帝為國家帶來的大亂與損傷,延續不只十年。

皇上您就像一個醫生,把國家從垂死邊緣拯救過來,但元氣未復,你就要向天地宣揚你的功勞嗎?

所以,我覺得不行。

而且封禪一行,天下莫不為此震動奔走。不只國內,還有國外。

現在我們國土東去,過了洛陽地界,那是灌莽巨澤,蒼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

呃,好了,裁判喊停,其實後面也不用再引用了。

魏徵對於這個山東地區的描述,為何如此不堪?當時真的那麼慘嗎?我相信並沒有。他真正要表示的是,山東是唐朝權力的薄弱地帶&你要封禪,高麗也會知道。

而李世民聽「懂」了。

國力還需要更強,並且,在解決遼東之患前,泰山封禪是不明智的決定。

封禪跟封建,都是貞觀的大項目,並沒有什麼誰說兩句,李世民就想做或放棄。但魏徵這番言詞,終究還是產生了阻力。

貞觀十六年,尚書右僕射高士廉請辭,准奏,李世民希望魏徵出來接任。

魏徵拒絕,而太子之爭已達高峰,李世民遂拜魏徵為太子太師。

魏徵依舊表示,我重病在身,恐不堪此大任。

李世民強制下詔:「漢之太子,四皓為助,我之賴公,即其義也。知公疾病,可臥護之。

很可惜的是,魏徵連臥護也辦不到了。

魏徵是一個很簡樸的人,魏徵黨幾乎也都是。

他家裡沒有正寢,李世民就把自己要蓋小殿的人力物力調動過去,五天幫魏徵家裡設了正寢。並且派人送給魏徵素淨的褥布被。

他知道,魏徵不要華麗的東西。

最終,李世民親自來到魏徵家中,流著淚問他還有什麼要交代的?

魏徵說:「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

語出《左傳》,說寡婦(嫠)不怕沒有織布的線(不恤緯),而是擔心周朝的滅亡。


幾天後,李世民夢見跟魏徵相處談天的情況。早上起來,就有人來回報魏徵夜裡過世了。李世民親至靈前痛哭,罷朝五日,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曰文貞,隆重的舉辦魏徵的葬禮。

但魏徵的妻子拒絕了:「徵平生儉素,今以一品禮葬,羽儀甚盛,非亡者之志。

以布車載著靈柩而去。

唐太宗登上苑西樓,望喪而哭,詔百官送出郊外。後更親自為魏徵寫下墓誌碑文。

李世民的「三鏡」評語,大家很熟了,這裡就講一下,其實魏徵家中最後還有一封遺書。

「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

「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

「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

人都有缺點。

但站在鏡子前,你能不能面對自己的缺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4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3
褚遂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同時,也是唐太宗到唐高宗之間,最大的奸臣。
Thumbnail
2025/03/13
褚遂良,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同時,也是唐太宗到唐高宗之間,最大的奸臣。
Thumbnail
2025/03/10
從一開始就沒有人知道,西藏高原上怎麼還有一個國家。當他們下山來的時候,連天可汗都震驚了……
Thumbnail
2025/03/10
從一開始就沒有人知道,西藏高原上怎麼還有一個國家。當他們下山來的時候,連天可汗都震驚了……
Thumbnail
2025/03/06
取代東突厥而立的新霸主:薛延陀。
Thumbnail
2025/03/06
取代東突厥而立的新霸主:薛延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李世民啟用的宰相非常多,接下來連三發,讓你瞧瞧「貞觀盛世」背後黑的地方。
Thumbnail
李世民啟用的宰相非常多,接下來連三發,讓你瞧瞧「貞觀盛世」背後黑的地方。
Thumbnail
貞觀之世,堪稱唐太宗頸上的枷鎖,引路的明燈。中國名臣中第一梯隊的魏徵,終於來到最後一篇。
Thumbnail
貞觀之世,堪稱唐太宗頸上的枷鎖,引路的明燈。中國名臣中第一梯隊的魏徵,終於來到最後一篇。
Thumbnail
很快的講一下大周無上孝明皇帝,武士彠。並且附上劉文靜傳,為舊唐書傳八做一個收尾。
Thumbnail
很快的講一下大周無上孝明皇帝,武士彠。並且附上劉文靜傳,為舊唐書傳八做一個收尾。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國淵,是青州黃巾大盛時,逃往海外遼東的一名學者。青州黃巾,就是魏書十一最重要的舞台之一。 同時,這些逃難學者的人脈,也指向了曹丕好友中第一名,魏初實權更在司馬懿之上的那個大臣。 很多東西,開始慢慢浮出檯面了。
Thumbnail
東都平,竇夏亡。 隨著李靖南征蕭梁,在這武德四年,李唐實已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但我們都知道,距離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還有五年。 故事,不因天下統一而結束。 叛亂,外敵,政爭,將一步步把這個新興的帝國,推向兄弟鬩牆的最後一幕。
Thumbnail
東都平,竇夏亡。 隨著李靖南征蕭梁,在這武德四年,李唐實已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但我們都知道,距離唐太宗的貞觀之治,還有五年。 故事,不因天下統一而結束。 叛亂,外敵,政爭,將一步步把這個新興的帝國,推向兄弟鬩牆的最後一幕。
Thumbnail
唐太宗能夠建立非凡功業,既有「時勢造英雄」的元素,隋朝統一天下,建立了制度,成為唐太宗的藍本,也有「時勢造英雄」的元素,太宗的個人政治魄力,尤其展現在其用人之道。制度方面,前文已有所論述,以下是討論太宗個人與盛世的關係。 唐太宗用人之道,其一是「不問出身,不避親疏」。大臣之中,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太
Thumbnail
唐太宗能夠建立非凡功業,既有「時勢造英雄」的元素,隋朝統一天下,建立了制度,成為唐太宗的藍本,也有「時勢造英雄」的元素,太宗的個人政治魄力,尤其展現在其用人之道。制度方面,前文已有所論述,以下是討論太宗個人與盛世的關係。 唐太宗用人之道,其一是「不問出身,不避親疏」。大臣之中,房玄齡和杜如晦都是太
Thumbnail
本书的内容主要还是北魏太武帝至孝明帝(439-524)的权斗与宫斗。本文以慈庆的墓志为纲领提挈全文,依托一篇篇幅不甚宏巨的墓志中的只言片字,作者旁征博引,将北魏内宫官阶、制度习俗、太武至孝明近百年的边境战争、皇位嬗递、内闱心计与外朝倾轧等相关事件一一串联起来。
Thumbnail
本书的内容主要还是北魏太武帝至孝明帝(439-524)的权斗与宫斗。本文以慈庆的墓志为纲领提挈全文,依托一篇篇幅不甚宏巨的墓志中的只言片字,作者旁征博引,将北魏内宫官阶、制度习俗、太武至孝明近百年的边境战争、皇位嬗递、内闱心计与外朝倾轧等相关事件一一串联起来。
Thumbnail
皇帝的權力究竟如何使用?8歲喪父9歲登基的小皇帝所仰賴的教育是聖賢經典,從來沒有人教他帝王學。
Thumbnail
皇帝的權力究竟如何使用?8歲喪父9歲登基的小皇帝所仰賴的教育是聖賢經典,從來沒有人教他帝王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