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災害事件如化學外洩、燒燙傷大規模事故及毒物中毒,不僅威脅患者生命,也對急救人員和醫療體系帶來極大挑戰。掌握這類事件的處置流程與要點是有效救治和降低傷害的關鍵。
1. 化學災害的應對與處置
1. 現場應對流程
- 確保人員安全:
- 急救人員應穿戴個人防護裝備(PPE),避免直接暴露於化學品中。
- 根據化學品類型,設置污染區、緩衝區和安全區,避免擴散污染。
- 患者去污:
- 去除污染源: 立即移除患者的衣物,去除80~90%的化學品。
- 皮膚去污: 用大量清水沖洗至少15~30分鐘,避免使用高壓水流以防化學品滲入皮膚深層。
- 眼部去污: 若化學品濺入眼中,應用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
- 檢傷分類與後送:
- 對受影響患者進行檢傷分類,優先處置呼吸困難、休克或意識不清者。
- 安排污染區外的醫療站對已去污患者進行進一步治療。
2. 常見化學品的急救要點
- 酸性或鹼性物質:
- 強酸(如硫酸):易引起皮膚燒傷或呼吸道損傷。
- 強鹼(如氫氧化鈉):比酸更具滲透性,需延長清水沖洗時間。
- 揮發性有毒物質:
- 如氯氣或氨氣,吸入後易引起氣道水腫或肺水腫,需立即給予氧氣支持。
- 有機溶劑:
- 如苯或甲苯,吸入或皮膚吸收可能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抑制,需監測神經功能。
2. 燒燙傷處置
1. 評估與分級
- 燒傷深度:
- 一度燒傷:僅累及表皮,出現紅腫但無水泡。
- 二度燒傷:涉及真皮層,常見水泡和滲液。
- 三度燒傷:皮膚全層壞死,呈焦黑或白色,無痛覺(神經損傷)。
- 燒傷範圍:
- 使用「9法則」快速估算燒傷範圍(成人頭部9%、單側上肢9%、軀幹前後各18%等)。
2. 急救處置
- 停止燒傷進展:
- 移除熱源,避免直接用冰水冷卻,可使用室溫水沖洗以降低皮膚溫度。
- 維持生命徵象:
- 大範圍燒傷患者,需建立靜脈通路進行液體復甦(如乳酸林格液)。
- 公式計算補液量(如帕克蘭公式):4 mL × 體重(kg) × 燒傷面積百分比(%),第一8小時給予一半液體量。
- 創面處理:
- 用無菌敷料覆蓋燒傷部位,避免直接使用藥膏。
- 二度或三度燒傷患者需儘速轉診燒傷中心。
- 預防併發症:
- 給予鎮痛藥物和抗生素,避免感染性休克。
- 持續監測患者生命徵象,特別是呼吸道燒傷的情況。
3. 毒物中毒的處置
1. 毒物中毒的常見症狀
- 呼吸系統影響: 氣喘、呼吸困難或肺水腫。
- 神經系統影響: 意識改變(嗜睡、昏迷)、抽搐或運動障礙。
- 心血管系統影響: 心律不整或休克。
- 腸胃道影響: 嘔吐、腹痛或腹瀉。
2. 中毒患者的緊急處置
- 去除毒物來源:
- 吸入性中毒:立即移至通風良好的安全區域。
- 口服毒物:如可用,迅速清空胃內容物(需專業指導)。
- 使用對抗劑:
- 一氧化碳中毒:高流量氧氣或高壓氧治療。
- 阿片類中毒:使用納洛酮(Naloxone)作為解毒劑。
- 有機磷中毒:注射阿托品和氯解磷定(PAM)。
- 支持性治療:
- 監測血壓、心率和氧飽和度,必要時提供機械通氣支持。
- 根據毒物特性調整治療策略(如透析、活性炭吸附)。
4. 團隊協作與後送計劃
1. 多專業合作
- 現場急救團隊負責初步處置和檢傷分類,確保患者穩定後送。
- 醫院毒物中心或燒傷中心提供專科支持。
2. 通報與後送
- 在後送過程中,通報醫院包括:患者生命徵象、暴露化學品或毒物種類、已執行的急救措施。
- 確保患者分流到適合的醫院或專科(如燒傷中心、毒物治療中心)。
5. 案例分析:化學災害與毒物中毒的應對
案例1:工廠氯氣外洩
某化學工廠發生氯氣外洩,現場有多名工人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和胸痛症狀。
- 處置:
- 急救人員穿戴PPE,疏散患者至安全區域。
- 用氧氣面罩提供高濃度氧氣支持,監測患者呼吸狀態。
- 對有呼吸道水腫的患者後送至呼吸科專科醫院進一步處置。
案例2:有機磷中毒
一名農夫因長時間接觸殺蟲劑出現流涎、大量出汗和呼吸困難。
- 處置:
- 移除患者污染衣物,用大量清水沖洗皮膚。
- 立即注射阿托品,隨後給予氯解磷定以阻止中毒進一步惡化。
- 後送醫院接受透析與呼吸支持治療,最終康復。
6. 結語
面對化學災害、燒燙傷和毒物中毒等特殊情境,急救人員需具備迅速反應與專業處置能力。熟練掌握去污流程、對抗劑使用與生命支持技術,結合團隊協作與後送計劃,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傷害並挽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