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曾這麼自我期許:「我在有生之年只想誘導人們,觀賞大自然的可愛,我雖特出卻微不足道,我願做一片玻璃,供陽光穿透而過。」我也希望我的文字就是那一片讓陽光穿透而過的玻璃。
回想自己這些年來的所謂『寫作』,到底是如何而來的?
有人形容,作品的產生有所謂卵生與胎生。胎生是經歷某些情境或遭遇,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也就是原本無意為文卻欲罷不能。卵生就是丟給你一個題目,要你就著題目孵出一篇文章來,一般的聯考作文當然是標準的卵生。
業餘作家的文章恐怕是胎生較多,若是寫出一定的習慣,卵生的機會就會逐漸增加。我覺得除了卵生胎生之外,還有一種卵胎生,也就是雖然是『有意識』地選定一個主題,但是也會花時間就這個領域去體驗生活,然後再形成『不吐不快』的感覺而發之為文。
因此胎生可以說是由具體(感受)出發,然後寓抽象意旨於具體,卵生則先有了抽象意旨要呈現,再出發去找例證的過程。
我覺得這些年我寫的大部份文章,尤其與自然生態或環境保護等文章,大概都是卵胎生,至於風花雪月的則是胎生,當然,別人的邀稿,或幫別人寫推薦序,就是標準的卵生了。
不過,無論如何,寫作是生活的副產品,假設生活是甘蔗,那麼寫作則是蔗渣,是認真愉快地享受過生活之後,自然而然剩下來的東西。
就如同余秋雨所說的:「寫作人一專職就高明不到那裏去了!」這句話其實也在勉勵各行各業的人,生活或閱讀之餘若有心得,就可以提筆為文來分享給大家,不要害怕『創作』這兩個似乎被神聖化的字。
只要一提筆,許多原本似乎不存在的想法就會源源而出,如同佛洛斯特所說的:「在我還沒有看到我寫的東西以前,我怎麼知道我在想什麼?」
其實,對於出書,我的心情其實是很矛盾的。荒野成立以來,為了推廣保育的理念,匯聚民眾的善意與行動,累積出改變的力量,不得不印了很多出版品,包括我自己也出版了一些書,消耗掉不少自然資源。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確保任何出版品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同時也惕厲自己,要更用心保護我們的大自然,假設一棵樹木因我們而倒下,我們有決心一定要保護下一片森林以為回報。
大學國文選錄的文章
前幾天收到專出大學用書的五南出版社寄來的大學國文第二冊課本,因為在第11課收錄了我一篇文章「爬樹叔叔」。
這是國文課本的課文中收錄的第九篇文章,其中小學有三篇(分別是在小四有二篇,小六一篇),中學有三篇(國一有一篇,國三有二篇),高中一篇(高一),大學有二篇。
這九篇的題材類型都不一樣,其中環保及自然相關的佔五篇。至於國文課本之外的習作,參考資料,參考書或試卷……選用我寫的文章就更多了,我自己猜測,或許因為現在國文科的課文或範本,已不只是文學賞析或修辭字彙的記憶,而是慢慢朝向思辨、議題理解的方向來選錄文章,剛好我的文章比較偏向知識性散文,而且常有一些議論,也因此偶爾會被老朋友取笑說我寫的文章都是「佈道文」,也就是既嚴肅又有目的性的。
拿到這些教科書,我最有興趣的是看編輯怎麼寫作者介紹,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可以藉此看到別人眼中的我。
從第一本書到現在共出了四十二本書,剛好21年,平均一年二本,希望自己對得起為這些書而犧牲的樹木。
康軒小學六年級國文課文. 我的少年夢
我的少年夢,其實從小學就植下種子。
小時候,我就讀的老松國小共有一萬多名學生,是當時全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小學。因為校舍不足,所以把學生分為「上午班」和「下午班」。各班共用一間教室,輪流上半天課,因此就有許多沒有玩伴的時間等著打發。我們家住在萬華火車站後面,一間兩層樓高的小公寓。在二樓頂有個斜斜的小閣樓,我常常一個人坐在閣樓窗邊看課外書,在安靜的閱讀中盡情探索,憧憬著外面的廣大世界。在那個沒有補習、沒有電腦、沒有電玩與電視的童年,幸好有課外書,陪我度過獨自在家的漫長時光。
那時,臺灣的物資還很匱乏,書很珍貴稀有。我都要存很久的零用錢,才能到舊書攤買一本屬於自己的書。一旦買到書,往往會興奮得好幾天睡不著,把書翻來翻去的欣賞著。我最喜歡閱讀「求生冒險」和「探索自然」為主題的書籍,這些書裡的內容深深吸引著我,也在冥冥之中與我這幾十年的生命歷程相呼應。
或許是受到書本的影響,國中時,我和一群好朋友參加童軍團,三十多歲時組織荒野保護協會,帶領孩子走進大自然。童軍團和荒野保護協會裡有很多野外活動,必須和同伴一起完成種種任務及挑戰,同時訓練我們善用自己對大自然的知識來觀察、求生。
露宿在野外時,要自己背著睡袋、帳篷以及一切需要的物品,徒步走在山林裡。到了傍晚時分,就要開始尋找適合搭帳篷的地方,往往還要花不少時間清理地上的小石頭,甚至用鏟子把地面整平,才不會睡一睡就滾下山坡。
記得在荒野保護協會籌備期間,有一次我和朋友到思源埡口露營──這是雪山山脈跟中央山脈唯一相連的交會之處。我們在一個廢棄的軍營旁紮營,睡到半夜忽然聽到臺灣黑熊的吼聲,附近的林子裡也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響。大家既緊張又興奮,還偷偷拉開帳篷拉鍊往外張望。
在野地裡聽到熊吼聲,跟在動物園裡聽到的感覺完全不同,就像在大自然撞見大型的野生動物時,那種驚喜與震撼,彷彿讓我們感受到祖先在曠野中求生的生命力。我們從小面對大大小小的考試,而背誦很多的自然知識,誤以為萬物都有標準答案。其實這個世界常常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生命還是充滿了令人驚嘆的神祕。
愛因斯坦曾說:「人類所能經驗最美、最深的感情,是神祕的感覺,是所有科學的起源,無法認識這種感覺的人,不再肅然而立、讚嘆宇宙奇妙之工,活著與死了沒什麼兩樣。」的確,當我們不願仰望星空,也將失去體驗浩瀚宇宙的機會;當我們不願走進森林,也將失去遇見各種生命的感動。最終,想像力與創造力也會逐漸在成長過程中失去。
對萬物懷抱著探索的熱情,不預設立場,也不要求什麼事情都立刻要找到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我願永保好奇、學習的心,往夢想熱切的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