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自己的2024年末:生活掌控權逐漸流失,越來越亂的房間、不分平日假日地工作、對每一天都沒有期待,簡直是一團亂。在終於空閒下來的年假裡,我重新複習了一次《成為自由人》和《松浦彌太郎說: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萌生了嘗試做一點改變的想法。
今年25歲的我,正是執行松浦彌太郎最想做的50件事的年紀。
雖然不會每件每件地做(這樣就失去自我的意識和判斷了),但也看到很多「試試看也無妨」的選項。比如:25/50 — 打造自己的發聲平台,或許會收穫一些志同道合的夥伴,也可能迎來意想不到的發展或展開。
《成為自由人》裡提到,可以列出人生的五大事。松浦彌太郎也說,要養成列出十大清單的習慣,讓思考活絡。於是在年假期間,我開始列下自己人生想做的5-10件事。
這時,我重新看見自己在追求的人生,是想要好好生活。
接著,我把自己目前擁有的技能,未來想要的生活,以及其他生活裡的客觀條件列下來。請Chat GPT作為一個生涯顧問、生命設計師的角色,替我規劃,如何在退休前達成以上的目標,實踐我理想的生活和不會後悔的人生。
簡單歸納一下Chat GPT的想法:
每 5-10 年切分為一個階段,
習慣型目標從現在開始養成累積,大目標設定短中長期要做到的里程碑。
| 以我的目標為例 |
25-30歲:探索與準備期,累積資源,提升能力,為自由生活打下基礎。
為達成大目標做準備—穩定儲蓄與投資、增強語言能力、嘗試短期旅行體驗文化
現在開始養成的習慣—以現有技能開展自己的品牌或副業、(跟自己預約一段時間)將運動、插花、攝影等活動安排在自己的生活裡、租一個自己的小公寓
30-40歲:深耕與嘗試期,開始實現具體的夢想,將工作與生活結合。
嘗試執行大目標—購置自己的家嘗試開始種植、每年安排一個長期居住計劃(以遠距工作或短期志工參與的形式)、安排1-2週的修行體驗
習慣帶來的回饋—利用30歲前累積的技能和資金發展副業或創業,創造穩定收入來源、每年預留一筆小資金,購買喜歡的物品,賦予生活儀式感
40-50歲:沉澱與享受期,深化已建立的生活模式,追求未完成的夢想。
大目標的達成—計劃前往可以觀賞極光的地點、嘗試擴大種植的規模實踐田園生活、每年選擇新的城市長期居住,參與當地的社區活動或學習課程
習慣的深化—挑戰長距離的腳踏車旅程、持續維持創作習慣
看著這些階段性的目標和計劃,我想著無論如何一定要先開始,再修正。
只有開始,才有可能成功。如果從來沒有開始,什麼都不會有。
這是我開始寫下第一篇文章原因,期待自己能成為生活人,也期待所有小而瑣碎的前進,能被好好的記錄下來,創造一個屬於我的生活風格。
寫在2025/01/28 除夕夜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