ーー摘自《通往AI寶藏的鑰匙:提問的無限可能》
在與 AI 互動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模糊不清或不確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源於我們自身對問題的理解不足,或是問題本身就存在多種可能性。面對這些情況,如何透過提問來引導 AI 產出有用的資訊,就成了一項重要的技巧。本節將深入探討處理模糊與不確定性問題的方法,幫助讀者更有效地利用 AI。
1. 辨識模糊與不確定性首先,要能處理模糊或不確定的問題,第一步就是要能辨識它們。模糊性的問題通常缺乏明確的定義,可能有多種解釋方式;而不確定性的問題則可能有多個潛在的答案或結果,且無法確定哪個才是正確的。例如:
- 模糊問題範例:「如何讓生活更美好?」、「什麼是好的領導者?」
- 不確定問題範例:「明天股票市場會上漲還是下跌?」、「這項產品在市場上會成功嗎?」
辨識出問題的模糊或不確定性,是接下來制定提問策略的基礎。
2. 拆解與細化問題
當遇到模糊或不確定的問題時,一個有效的策略是將問題拆解成更小、更具體的子問題。透過這種方式,可以將原本龐大且難以處理的問題分解成多個容易管理的部分。例如,針對「如何讓生活更美好?」這個模糊的問題,可以拆解成以下幾個子問題:
- 「在健康方面,我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感覺更好?」
- 「在人際關係方面,我可以如何改善與家人朋友的關係?」
- 「在工作或學習方面,我可以如何提升效率或成就感?」
- 「在個人成長方面,我可以如何培養新的興趣或技能?」
透過這些具體子問題,就能夠引導 AI 針對不同面向提供更精確的建議。
3. 設定條件與範圍
模糊或不確定的問題往往缺乏明確的範圍,因此設定條件和範圍是處理這些問題的關鍵。設定條件可以幫助 AI 了解你所關注的特定情境或目標;設定範圍則可以限定 AI 的回答,避免資訊過於發散。舉例來說,如果想了解「如何有效學習新語言」,可以加入以下條件與範圍:
- 條件:「我每天只有 30 分鐘的學習時間」
- 範圍:「我想學習的是西班牙語,目標是在一年內達到基本溝通能力」
這樣設定條件與範圍後,問題就變得更具體,AI 也能提供更貼近需求的建議。
4. 使用假設性提問
針對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嘗試使用假設性提問,也就是在提問中加入假設的前提,來探討不同的情境和可能性。這種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問題的複雜性,並評估各種潛在結果。例如,針對「這項產品在市場上會成功嗎?」這個不確定的問題,可以使用以下假設性提問:
- 「如果這項產品的價格比競爭對手低 20%,市場反應會如何?」
- 「如果我們把主要目標客戶設定為年輕族群,行銷策略應該如何調整?」
- 「如果競爭對手也推出類似的產品,我們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透過這些假設性提問,可以模擬不同情況,獲取更多元的資訊,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5. 嘗試不同提問方式
當面對模糊或不確定的問題時,嘗試不同的提問方式也很重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或使用不同的關鍵字,來測試 AI 的理解能力,以及其回答的品質。例如:
- 從不同的角度:「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個產品有哪些優缺點?」 vs. 「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這個產品有哪些潛在風險?」
- 使用不同的關鍵字:「如何提高團隊的協作效率?」 vs. 「如何改善團隊溝通?」
透過不斷地嘗試不同的提問方式,能夠找到最佳的切入點,並獲取更全面的資訊。
6. 逐步引導與迭代
處理模糊或不確定的問題,往往需要一個逐步引導與迭代的過程。不要期望一次提問就能獲得完美的答案。應該先從初步的提問開始,根據 AI 的回答,進一步調整問題,並逐步深入探討。例如:
- 第一輪提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 AI 回答:「可以嘗試時間管理、優先順序排序等方法。」
- 第二輪提問:「針對時間管理,有哪些具體的技巧和工具?」
- AI 回答:「可以使用番茄工作法、GTD 方法,或是使用 Todoist、Trello 等工具。」
- 第三輪提問:「對於初學者來說,番茄工作法應該如何入門?」
這樣逐步引導和迭代的提問方式,可以讓 AI 的回答更精確、更有針對性。
7. 結合其他工具與資源
在處理模糊或不確定問題時,AI 並非唯一的解答。可以結合其他的工具與資源,例如:網路搜尋引擎、專業論壇、專家諮詢等,來綜合考量並做出判斷。AI 的價值在於提供多元的觀點與資訊,但最終的決策仍需要仰賴人類的智慧和判斷。
總結
處理模糊或不確定的問題是一項挑戰,但透過有效的提問技巧,可以更好地利用 AI 的能力。記住要辨識問題的模糊或不確定性,拆解與細化問題,設定條件與範圍,使用假設性提問,嘗試不同的提問方式,並逐步引導與迭代。同時,也要結合其他工具與資源,綜合判斷。透過不斷的練習和探索,您將能更熟練地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並更有效地運用 AI 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