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試題如何因應趨勢而變,觀察歷年的學測分析報書寫,都是一致的寫作思路。這意味著在教學上,教育工作者其實不需惶惶於新技法的習得,而可以更專注地訓練讓學生完整地表述自身。平日的學習積累自然會放入學生大腦的冰箱裡,等待需要的時候能夠自行編組成料理。
今年的知性題與感性題,兩題雖看似毫不相干,細讀後卻能發現其有意引導考生闡述自己對美好生活、幸福人生的想像,也與重視「生活」情境的趨勢是相符的。
相比去年的考題,今年的知性題的立場開展確實更為持平,無有側重其中一方,兩個子題的設立也能夠很好地作為考生的寫作鷹架;感性題部分,取材活潑適合所有人書寫,而在「虛實皆可」及「美好生活」的提示與限定條件,看見更多表述的可能。
去年我們在分析報中曾提出我們的憂心,憂心設題暗示了「較易發揮」的觀點、題目的設計與素材脫鉤、思考開展只允許二選一……,不過,平心而論,整體來看今年的國寫試題兼具了對未來的思辨論證,以及想像的鋪陳開展,確實能夠從不同的維度檢測學生的書寫能力。相比去年的試題,確實能讓學習者與教學者更安心。
無論試題如何因應趨勢而變,這幾年分析報書寫下來,寫作思路都是一致的。這意味著在教學上,教師其實不需惶惶於新技法的習得,而可以更專注地訓練讓學生完整地表述自身。平日的學習積累自然會放入學生大腦的冰箱裡,等待需要的時候能夠自行編組成料理。
無論我們用的是新冰箱或舊冰箱,人們吃的都是熱騰騰的食物,如果學生學習後只能將教師所提供的即時料理拿出來解凍(有的甚至連解凍都沒有),那其實意味著我們的教學重點偏離了,需要提供更為新鮮、可自主調理的食材。無論學生未來是否真的能擁有一座自己的新冰箱,貍們願每一個學子都能端出自己的獨特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