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考題看似無邊無際,但是如何準備與學習,其實有跡可循,
前一篇文章〈高中國文這樣準備那樣學習 (上)〉我們討論了知識的記憶與閱讀策略方法,這些偏向「輸入」的準備。而這一篇我們將從前面輸入,再向上進行寫作表達與歷程省思的「輸出」了!
概念金字塔如下:
有了前面的知識記憶及閱讀策略為基礎,接下來就來到寫作表達。
國文寫作測驗,包括了閱讀寫作的知性題、情意題的寫作。大考中心的試題重點說明如下:
一、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統整判斷的省思推論能力,評量內容包括:
(1)正確解讀文字或圖表,系統理解、分析歸納,具體描述說明。
(2)針對議題進行思辨,提出個人的見解與評斷。
(3)文辭組織與表達能力。
二、情意的感受抒發能力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情意、想像等感發體悟能力,評量目標包括:
(1)具體寫出個人的生活經驗,從中感知聯想、創造抒發。
(2)針對問題的情境,真誠抒發個人的情感與體會。
(3)文辭組織與表達能力。
發現了嗎?寫作測驗主要希望培養同學幾項能力,分別是:
1. 理解、統整、詮釋文章的能力。
2. 對事件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
3. 對生活經驗的感受力,以及表達情感的能力。
4. 文字組織表達能力
第一項的閱讀理解,需要透過前一篇所說的,觀察老師分析文本的能力來培養自己的閱讀策略技巧。第2.3.4.點則需要表達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以下是我們可以在寫作前可以提前準備的部分:
寫作的材料就像烹飪的食材,技巧再高明的廚師,仍然需要在冰箱儲存完整的備料。而材料需要日積月累,因此高一開始,就可以開始有意識地蒐集寫作素材了。
素材包括你自己的生命經驗:成功的、失敗的、挫折的、遺憾的、得意的……另外,課內知識(歷史、地理、公民、自然科學小故事)、課外書(成長類書籍、小說、動漫)、影視作品(電影、連續劇、網路短劇),當中對你而言有感的小故事都可以隨手蒐集作為你的故事案例。
下圖是寫作時可用以發想的素材
至於該用什麼方式有效率的整理蒐集到的故事呢?可以參考我的這一篇文章,裡面有蒐集人物故事的框架方法喔!〈全民瘋奧運──體育的盛宴,寫作取材的故事寶庫〉
透過有意識的感受整理與紀錄,可以讓你隨時拿出案例故事而不易跟他人重複。未來我們才能夠將事前準備好的故事食材,搭配上高中三年培養的技巧,在作文廚藝大賽中大展身手。
高中開始,我們會遇到大量的閱讀素材,文章都會比國中的閱讀篇幅更長,內容也會更深奧,需要更多的理解與消化。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往往會運用課文教導你寫作的技巧,可能是引論、申論、結論;可能是what、why、how;可能是人物書寫、旅遊書寫、抒情文的情緒鋪陳架構等。每篇文章之所以成為範文,往往是因為它的「書寫架構」是我們值得學習的模組。
例如:諫逐客書中的論點論據論證、小說中的人物描寫(髮型、臉色、姿態、聲調)、唐宋詩文的先寫景後抒情、遊記的景點遊程體悟‧‧‧‧‧‧
因此老師在講解篇章結構時,千萬不要覺得只是單篇的背誦,也要想想如果遇到類似的作文題型,我們能不能運用這個架構進行鋪陳。
架構能提供我們一個思考框架立基點,讓我們在腦中內建一位作文老師,像是在寫作時,有老師對你提出幾個大問題,協助你在問與答中,完整的建構自己的觀點與想法。
因此,透過高中課文架構的學習,能讓自己作文考試時更有脈絡的回答,而不會因為寫不下去而斷頭。
在這個跨領域的時代,雖然身為國文老師,但我不建議只閱讀文學性的散文及小說,而更應該閱讀多元類別的書籍,如:社會科學類、企業商務類、哲學心理類、成長學習類等,這些書籍會更有效而直接的培養你的多元視角,進而提高眼光及見解。
若剛起步不知從何入手也別擔心,現在網路上都有許多優質的說書頻道,如瓦基的〈下一本讀什麼〉、歐陽立中老師〈Life不下課〉等,可運用通勤或閉目養神時間,透過聽書慢慢培養閱讀習慣及品味,也是一種幫你拓展思維邊界的好方法。
高中的大量閱讀,不只是在課文中,其實更多時間是在考卷當中。老師們上課時間有限,因此試卷中的長閱讀篇章,往往是老師們上課來不及補充的閱讀材料。同學們若是課外閱讀時間有限,那麼就更要珍惜考卷中的文章閱讀時間。
試卷編者所選的文章,往往短小精悍,不用閱讀整本書,但所選的段落往往就能呈現作者思想的精華。此時,我們不妨參考作者的寫作論點,將一些打破我們思考疆界的想法、觀點、文字,用螢光筆畫線,並且最好能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當中。
這些突破性的思考往往是我們寫作時的立論亮點。寫作測驗中,老師們比起看到華美的文字,反而更想要看到的是學生深刻的立意觀點,這能凸顯出高中三年的學養深度,更是國文寫作成績從B到A的關鍵。
因此在寫閱讀測驗的同時,大家若只在答完選項後便棄置,那就可惜了這個篇章。不如將有趣有感的文章觀點好好理解內化,讓我們能夠直接站上這些作者的肩膀,拓寬自己的思維廣度,並且慢慢促成自己的思考轉化!
你會發現,寫作的提升,往往都是從閱讀而來。我們常聽到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這樣。不過值得修正的部分是,量變並不會直接的帶來質變,我們需要刻意的練習與轉化。
而檢核自己是否轉化的標準在於,你能在不同的場景中、不同的時間中,重複應用了這項觀點或結構。可以是考卷中,可以是上課的討論時間、更可以是日常的聊天對答中,如果你真的將閱讀的體驗與作者觀點說出來了,那麼才能證明你真的學會了!因此要讓自己二~三次,用不同方式接觸與閱讀,並且運用「省思」協助你達到真正的學習。
這也是為什麼,新課綱除了要面對學測考試,還希望能看見你的學習歷程省思。因此每個學期也要產出相應的學習歷程檔案,目的就是讓你隨時監控自己的學習狀態,並且成為讓知識被遷移運用。
為了擁有好的學習歷程檔案整理,以下是幾個可以準備的工具及方法。
高中國文老師常用的教學工具,就是學習單,目的是建構學生思考的進路,最後將輸入化為輸出,也可能有創作型的小作業以深化或驗證你的學習。這類型的產出便很適合製作成學習歷程檔案,讓自己檢核學習的歷程。
我們可以準備一個資料夾,將老師所發放的學習單或創作作品,好好地蒐集,未來都可以製作學習歷程檔案。
而這個資料夾可以是實體的,也希望你準備好數位資料夾,將自己的創作作品隨時拍照掃描或是打字記錄,可以更有利於你的檔案製作或高三時備審資料的整理。
資料整合該如何做呢?詳細內容可看我的這一篇文章有許多說明:〈學習歷程檔案起步走之上高中可以「早知道」的那些事:(三)打造第二大腦,迭代你的學習系統〉
在新時代新課綱中,比起你學到很多知識,或是得到寫作的技能,在學無止盡的時代,我們更希望學生知道自己為何而學,以及如何將所學加以運用到未來的終身學習上。
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看著每一篇課文時,都問問看自己,這一課希望我們培養什麼能力,如果需要運用,我會如何將這個思考方式或是寫作方式運用在生活當中。
現在上課時數非常短,在課次越來越精簡的情況下,每一課都會有一定的用處。當然有些課次在我們有限的生命經驗中很難想像,那麼此時,不妨問問老師吧!(可以詢問老師,如果要製作學習歷程檔案,這一課有什麼切入點?那麼老師就知道你在問什麼了)
到了每學期末時,也不妨請教老師,如果要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有沒有推薦的課次或是切入角度,相信你會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喔!
至於其他反思與紀錄的技巧,歡迎閱讀我的這篇文章〈學習歷程檔案初階版如何進化成果?〉希望幫助你更有效率的製作檔案。接下來若想更進一步產出更有統整性的作品,可繼續閱讀這篇:〈學習歷程檔案中階版如何串聯主題?〉
我們常常讀了許多書看了許多文章得到許多知識,但是彷彿記得卻什麼都講不出,那就證明你腦袋中只有零散而片段的知識。
作家古典曾說:「如果知識點之間能形成穩定架構,就變得不易磨損,強度很大,容易提取。」穩定的知識架構他稱之為「知識晶體」。
以星座為例,滿天的星斗,你很難記住位置與方向,但是古代人就將星斗分成了星座,並且賦予它們生動的神話故事。於是我們一般人只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也能夠分辨出天上星斗。
因此寫作與學習歷程檔案的「輸出」對我來說,也是一樣的功能,能幫助我們打造自己的知識晶體。我們每個學期都會學習許多篇章知識、作者觀點、寫作架構與技巧,也會於此形成一些自己零星的思考觀點。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寫作與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方式,將所學所思進行系統化的整理。中間過程雖然辛苦耗時,但是透過將輸入轉為輸出的方式,未來才能更有效率的提取,省卻反覆閱讀與提取消耗的時間。
總之,高中國文的學習重點,從底層的知識記誦、閱讀策略,到上層的寫作表達、歷程省思,當你迷失於考卷、作業、背誦中時,不要忘了這幾項學習北極星,才能讓你這走出迷霧,找到合適的前進策略!也希望透過紮實基本功,讓高三衝刺時,國文不會成為你的後顧之憂!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追蹤我的粉專《教學狂想實驗》,就可以看到我的最新文章,並交流討論更多教與學的想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