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對於「學習」的定義已有明確的轉變,國文課不該再是學海的傾倒,而該是適度澆灌幼苗,使之自由開展枝枒,各自開花結果。
對於今年國寫試題,貍們是持肯定的態度,認為這樣的出題方式有意促成現場教師調整教學方向。考試領導教學有其利弊,從正面意義來看,評鑑的革新能夠敦促教法的轉變,進而帶動教材的改革,然而,更迫切地要處理的是教育轉型的配套方案,才不致使評鑑端與現場脫節,而教材又無法跟上教法的變革,徒然造成現場師生的焦慮。
綜觀此次國寫帶來的集體焦慮,並非來自於寫作時間的壓縮,更大的憂慮源於此類考題點出了現今閱讀教學的問題--文本的閱讀無法作為讀寫轉換的前置作業、無法搭建前往思辨的橋梁。換句話說,當今的閱讀教學教孩子聰明到能夠找出正確的選項,卻無法讓學生客觀解讀他人觀點、闡述自身的看法。國寫,實則是「限定取材」的語文能力評鑑,學生需在時間內解構文本,並建構己見;國寫不單只是「寫作」的測驗,而與「閱讀」能力是緊密扣合的。
而臺灣推動閱讀業已有年,明顯的熱潮可追溯至前幾年的PISA評量,許多學校開始提倡大量閱讀,相信量變能夠帶動質變,因而時聞各級學校表揚一年讀千本百本的學生,以此作為閱讀推行的目標。然而,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對於「學習」的定義已有明確的轉變,國文課不該再是學海的傾倒,而該是適度澆灌幼苗,使之自由開展枝枒,各自開花結果。換句話說,與其推廣大量閱讀,不如提倡精緻閱讀。
此外,許多老師擔憂素材內容為他科的範圍,非國文本科所能解決。實則,國寫的獨立,確實意味著閱讀與寫作是所有領域應共同努力發展的目標,國寫乃是一統合性的評鑑,而國文科在其中的定位,是用來完成這個評鑑的關鍵工具和載具。也就是說,國文科教閱讀,是讓學生得以解構各種領域的素材;國文科教寫作,是教學生合宜的配置想說的話並成功傳遞給他人,以料理為譬喻,國文科既是那把刀,也是最後的擺盤,至於中間需要的材料就是學生在各科努力的積累。學生可以有自己的思辨及各種學養,最後的成形闡述仍應奠基在國文科讀寫思維的建立上。
因此,我們更應了解到,延伸素材、策略模組的時代已將結束,即將迎來的是思維導向的教學新紀元。在這個嶄新的國文教學世代中,讀寫結合絕對是關鍵,要在既有文本的解構中梳理文本的理路,進一步建構屬於自己的理路,並藉以勾勒文學長河的圖象。
然而,從「評鑑」帶動「教學」進而改進「教材」,這些個別環節的處理都還需要時間修磨,彼此間需要有足夠的視野去關照全局,又要有足夠的專業在限制下去開展出最多的自由,在教育轉型的晃盪期,我們還有一段路要走,教育路上,貍們會與你並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