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劇透的心得文可放心食用
「向死而生的命與無處安放的魂」
故事以三個視角展開,透過小鄭(英惠的丈夫)、英惠的姊夫、英惠的姊姊仁惠,三人不同的凝視和回憶,逐漸拼湊起破碎的、不曾被理解的,世人眼裡的瘋子。
若不論場景的暴力讓人難受,我很喜歡描寫英惠被父親強迫餵食肉類那一大段:
『小鄭、英浩,你們過來!』
『你們抓住英惠的手臂。』
『她只要吃一口,就會重新吃肉的,這世界上哪有不吃肉的人!』
『二姊,你就聽爸的,趕快自己接過來吃掉吧。』
雖然小舅子也大喊著想阻止父親,但他並沒有鬆開抓著妻子的手。
對於雜食性的人類來說,食肉彷彿天經地義,各式肉類、加工肉品、甚至是生食等隨處可見(生食級別甚至貴到讓人覺得有些難以下嘴),我們從小被教育的便是營養均衡、蛋菜魚肉類,食肉便是本能,無法抗拒。
許多的文學作品、動漫、動畫也以此探討這類問題——食肉
食肉本身並沒有錯,弱肉強食,自然的法則。
但若是肉本身是「人類」呢?
社會價值觀告訴我們,生命應有所奮鬥,生命應有出路
但現實是,有些生命生來就是被豢養、被宰殺的?
一切彷彿就說得通了,為什麼英惠對於吃肉這件事如此抗拒
那隻狗和原生家庭都是
食肉是本能,亦是人性
抗拒食肉,是為了活著,精神上的存活與反抗。
「食欲的象徵符碼」
聽起來有夠藍色床簾的,我懂
但慾望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呈現,人類最初始的渴求
應該都曾經有過因為壓力過大而瘋狂進食的時刻吧?
為何進食?當下我們也不知道
但進食這件事除了溫飽,它也是我們降生於世後最開始學會的本能
如佛洛伊德的學說中就把嬰幼兒吸食奶嘴的舉動認為是一種時期(口慾期),若是無滿足嬰幼而此時對於「吸食」這件事的追求,會造成嬰幼兒與母親關係的不穩定,也會讓嬰幼兒在未來養成咬指甲、具有攻擊性的人格
(這只是學說,不是真理)
所以進食本身就與慾望息息相關。
以符號學來說
羅蘭巴特在《晚安,媽媽》以食物作為符碼,使「甜食」成為一種物質控制的手段;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提到的「瑪德蓮」成為了他記憶中的記憶,透過那一小杯熱茶及瑪德蓮他得以回憶起過往生活的點滴。
經由口腔咽下去的食物
口感、氣味、酸甜苦辣鹹,全都能交織成回憶。
新海誠《你的名字》裡筆者很喜歡的某句話:
「⋯⋯時間的流動也是『結』,全部都是神的力量⋯⋯水、米、酒進入身體,和靈魂連接,也是『結』⋯⋯這就是所謂的『時間』。」
進入口中的那些能量成為我們
而我們深深懷念其中某些味道
在夜深人靜或某個瞬間,因為能品嚐那些滋味而深感幸福。